tensorflow 使用CNN 进行mnist数据集识别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电脑视频桌面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0:50

一、CNN的引入

在人工的全连接神经网络中,每相邻两层之间的每个神经元之间都是有边相连的。当输入层的特征维度变得很高时,这时全连接网络需要训练的参数就会增大很多,计算速度就会变得很慢,例如一张黑白的 28×28 的手写数字图片,输入层的神经元就有784个,如下图所示:
Cnn mnist.png

若在中间只使用一层隐藏层,参数 w 就有 784*15 = 11760 多个;若输入的是 带有颜色的RGB格式的手写数字图片,输入神经元就有 个28*28*3=2352个 。这很容易看出使用全连接神经网络处理图像中的需要训练参数过多的问题。

而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中,卷积层的神经元只与前一层的部分神经元节点相连,即它的神经元间的连接是非全连接的,且同一层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的权重 和偏移 是共享的(即相同的),这样大量地减少了需要训练参数的数量。

卷积神经网络CNN的结构一般包含这几个层:

  • 输入层:用于数据的输入
  • 卷积层:使用卷积核进行特征提取和特征映射
  • 激励层:由于卷积也是一种线性运算,因此需要增加非线性映射
  • 池化层:进行下采样,对特征图稀疏处理,减少数据运算量。
  • 全连接层:通常在CNN的尾部进行重新拟合,减少特征信息的损失
  • 输出层:用于输出结果

当然中间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功能层:

  • 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在CNN中对特征的归一化
  • 切分层:对某些(图片)数据的进行分区域的单独学习
  • 融合层:对独立进行特征学习的分支进行融合

二、CNN的层次结构

输入层:

在CNN的输入层中,(图片)数据输入的格式 与 全连接神经网络的输入格式(一维向量)不太一样。CNN的输入层的输入格式保留了图片本身的结构。
Cnn input.png

卷积层:

在卷积层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

  • local receptive fields(感受视野)
  • shared weights(共享权值)

假设输入的是一个28*28 的的二维神经元,我们定义5*5 的 一个 local receptive fields(感受视野),即 隐藏层的神经元与输入层的5*5个神经元相连,这个5*5的区域就称之为Local Receptive Fields

可类似看作:隐藏层中的神经元 具有一个固定大小的感受视野去感受上一层的部分特征。在全连接神经网络中,隐藏层中的神经元的感受视野足够大乃至可以看到上一层的所有特征。

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隐藏层中的神经元的感受视野比较小,只能看到上一次的部分特征,上一层的其他特征可以通过平移感受视野来得到同一层的其他神经元。

设移动的步长为1:从左到右扫描,每次移动 1 格,扫描完之后,再向下移动一格,再次从左到右扫描。

一个感受视野带有一个卷积核,我们将 感受视野 中的权重 矩阵称为 卷积核 ;将感受视野对输入的扫描间隔称为步长(stride);当步长比较大时(stride>1),为了扫描到边缘的一些特征,感受视野可能会“出界”,这时需要对边界扩充(pad),边界扩充可以设为 0 或 其他值。步长 和 边界扩充值的大小由用户来定义。

我们将通过 一个带有卷积核感受视野 扫描生成的下一层神经元矩阵 称为 一个feature map (特征映射图)

因此在同一个 feature map 上的神经元使用的卷积核是相同的,因此这些神经元 shared weights,共享卷积核中的权值和附带的偏移。一个 feature map 对应 一个卷积核,若我们使用 3 个不同的卷积核,可以输出3个feature map:(感受视野:5×5,布长stride:1)

激励层:

激励层主要对卷积层的输出进行一个非线性映射,因为卷积层的计算还是一种线性计算。使用的激励函数一般为ReLu函数:

f(x) = max(x, 0)

卷积层和激励层通常合并在一起称为“卷积层”。

池化层:

当输入经过卷积层时,若感受视野比较小,布长stride比较小,得到的feature map (特征图)还是比较大,可以通过池化层来对每一个 feature map 进行降维操作,输出的深度还是不变的,依然为 feature map 的个数。

池化层也有一个“池化视野(filter)”来对feature map矩阵进行扫描,对“池化视野”中的矩阵值进行计算,一般有两种计算方式:

  • Max pooling:取“池化视野”矩阵中的最大值
  • Average pooling:取“池化视野”矩阵中的平均值

扫描的过程中同样地会涉及的扫描布长stride,扫描方式同卷积层一样,先从左到右扫描,结束则向下移动布长大小,再从左到右。如下图示例所示:Cnn pool.png

其中“池化视野”filter:2*2 ;布长stride:2。(注:“ 池化视野”为个人叫法)

最后可将 3 个 24*24 的 feature map 下采样得到 3 个12*12 的特征矩阵

归一化层:

1. Batch Normalization

Batch Normalization(批量归一化)实现了在神经网络层的中间进行预处理的操作,即在上一层的输入归一化处理后再进入网络的下一层,这样可有效地防止“梯度弥散”,加速网络训练。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进行批量归一化时,一般对 未进行ReLu激活的 feature map进行批量归一化,输出后再作为激励层的输入,可达到调整激励函数偏导的作用。

Batch Normalization 算法的训练过程和测试过程的区别: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每次都会将 batch_size 数目大小的训练样本 放入到CNN网络中进行训练,在BN层中自然可以得到计算输出所需要的 均值方差 ;

而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往往只会向CNN网络中输入一个测试样本,这是在BN层计算的均值和方差会均为 0,因为只有一个样本输入,因此BN层的输入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从而导致CNN网络输出的错误。所以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训练集中所有样本在BN层归一化时每个维度上的均值和方差,当然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可以在 batch_num 次训练过程中,将每一次在BN层归一化时每个维度上的均值和方差进行相加,最后再进行求一次均值即可。

切分层:

在一些应用中,需要对图片进行切割,独立地对某一部分区域进行单独学习。这样可以对特定部分进行通过调整 感受视野 进行力度更大的学习。

融合层:

融合层可以对切分层进行融合,也可以对不同大小的卷积核学习到的特征进行融合。

例如在GoogleLeNet 中,使用多种分辨率的卷积核对目标特征进行学习,通过 padding 使得每一个 feature map 的长宽都一致,之后再将多个 feature map 在深度上拼接在一起

融合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特征矩阵之间的拼接级联,另一种是在特征矩阵进行运算 (+ - x max conv)。

三、Tensorflow代码

主要的函数及流程说明:

卷积层 tf.nn.conv2d(input, filter, strides, padding, use_cudnn_on_gpu=None, data_format=None, name=None)
  • data_format:表示输入的格式,有两种分别为:“NHWC”和“NCHW”,默认为“NHWC”
  • input:输入是一个4维格式的(图像)数据,数据的 shape 由 data_format 决定:当 data_format 为“NHWC”输入数据的shape表示为[batch, in_height, in_width, in_channels],分别表示训练时一个batch的图片数量、图片高度、 图片宽度、 图像通道数。当 data_format 为“NHWC”输入数据的shape表示为[batch, in_channels, in_height, in_width]
  • filter:卷积核是一个4维格式的数据:shape表示为:[height,width,in_channels, out_channels],分别表示卷积核的高、宽、深度(与输入的in_channels应相同)、输出 feature map的个数(即卷积核的个数)。
  • strides:表示步长:一个长度为4的一维列表,每个元素跟data_format互相对应,表示在data_format每一维上的移动步长。当输入的默认格式为:“NHWC”,则 strides = [batch , in_height , in_width, in_channels]。其中 batch 和 in_channels 要求一定为1,即只能在一个样本的一个通道上的特征图上进行移动,in_height , in_width表示卷积核在特征图的高度和宽度上移动的布长,即 和 。
  • padding:表示填充方式:“SAME”表示采用填充的方式,简单地理解为以0填充边缘,但还有一个要求,左边(上边)补0的个数和右边(下边)补0的个数一样或少一个,“VALID”表示采用不填充的方式,多余地进行丢弃。
 池化层  tf.nn.max_pool( value, ksize,strides,padding,data_format=NHWC,name=None)   或者   tf.nn.avg_pool()
通过搭建卷积神经网络来实现sklearn库中的手写数字识别,搭建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Cnn flow.jpg

本例子用到了minst数据库,通过训练CNN网络,实现手写数字的预测。

首先先把数据集读取到程序中mnist = input_data.read_data_sets('MNIST_data', one_hot=True)然后开始定义输入数据利用占位符# define placeholder for inputs to networkxs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784]) # 28x28ys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None, 10])keep_prob = tf.placeholder(tf.float32)x_image = tf.reshape(xs, [-1, 28, 28, 1])# print(x_image.shape)  # [n_samples, 28,28,1]

minst数据集中是28*28大小的图片,784就是一张展平的图片(28*28=784)。None表示输入图片的数量不定。类别是0-9总共10个类别,并定义了后面dropout的占位符。x_image又把展平的图片reshape成了28*28*1的形状,因为是灰色图片,所以通道是1.

然后定义几个函数来方便构造网络def weight_variable(shape):initial = tf.truncated_normal(shape, stddev=0.1)return tf.Variable(initial)def bias_variable(shape):initial = tf.constant(0.1, shape=shape)return tf.Variable(initial)def conv2d(x, W):<nowiki>#</nowiki> stride [1, x_movement, y_movement, 1]<nowiki>#</nowiki> Must have strides[0] = strides[3] = 1return tf.nn.conv2d(x, W, strides=[1, 1, 1, 1], padding='SAME')def max_pool_2x2(x):<nowiki>#</nowiki> stride [1, x_movement, y_movement, 1]return tf.nn.max_pool(x, ksize=[1,2,2,1], strides=[1,2,2,1], padding='SAME')

truncated_normal函数使得W呈正态分布,标准差为0.1。初始化b为0.1。定义卷积层步数为1,并且周围补0。池化层采用kernel大小为2*2,步数也为2,周围补0。

然后定义CNN神经网络<nowiki>##</nowiki> conv1 layer ##W_conv1 = weight_variable([5,5, 1,32]) # patch 5x5, in size 1, out size 32b_conv1 = bias_variable([32])h_conv1 = tf.nn.relu(conv2d(x_image, W_conv1) + b_conv1) # output size 28x28x32h_pool1 = max_pool_2x2(h_conv1)                                         # output size 14x14x32<nowiki>##</nowiki> conv2 layer ##W_conv2 = weight_variable([5,5, 32, 64]) # patch 5x5, in size 32, out size 64b_conv2 = bias_variable([64])h_conv2 = tf.nn.relu(conv2d(h_pool1, W_conv2) + b_conv2) # output size 14x14x64h_pool2 = max_pool_2x2(h_conv2)                                         # output size 7x7x64<nowiki>##</nowiki> func1 layer ##W_fc1 = weight_variable([7*7*64, 1024])b_fc1 = bias_variable([1024])<nowiki>#</nowiki> [n_samples, 7, 7, 64] ->> [n_samples, 7*7*64]h_pool2_flat = tf.reshape(h_pool2, [-1, 7*7*64])h_fc1 = tf.nn.relu(tf.matmul(h_pool2_flat, W_fc1) + b_fc1)h_fc1_drop = tf.nn.dropout(h_fc1, keep_prob)<nowiki>##</nowiki> func2 layer ##W_fc2 = weight_variable([1024, 10])b_fc2 = bias_variable([10])prediction = tf.nn.softmax(tf.matmul(h_fc1_drop, W_fc2) + b_fc2)最后计算损失使得损失最小<nowiki>#</nowiki> the error between prediction and real datacross_entropy = tf.reduce_mean(-tf.reduce_sum(ys * tf.log(prediction),reduction_indices=[1]))       # losstrain_step = tf.train.AdamOptimizer(1e-4).minimize(cross_entropy)

四、备注

Dropout

为了减少过拟合,我们在输出层之前加入dropout。我们用一个placeholder来代表一个神经元的输出在dropout中保持不变的概率。这样我们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启用dropout,在测试过程中关闭dropout。 TensorFlow的tf.nn.dropout操作除了可以屏蔽神经元的输出外,还会自动处理神经元输出值的scale。所以用dropout的时候可以不用考虑scale。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