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文化

来源:互联网 发布:算法C 第四版 pdf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1:01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上图这个物件叫“陀螺”,抽陀螺是一种古老传统民俗游戏活动。

小时候玩什么玩具跟季节也有一定关系。小时候入冬水面结冰之后,就流行做陀螺、抽陀螺了。下面再讲为什么是在冬季?

我小时候搞一个陀螺并不容易,大多是自己动手做。找一根粗细适当的木头,我一般用杨木,因为杨木硬度低。先把一头慢慢削尖,然后锯下来,再在尖头上嵌一粒钢珠,嵌钢珠是技术活,孔挖大了,钢珠嵌不紧,容易掉;孔挖小了,钢珠嵌不进去,所以那个孔是关键,大小深浅都必须合适,然后将钢珠用力砸入,一个陀螺就做好了。

陀螺做好了,就赶紧去平整的地面上试试效果。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便可转个不停。

为啥冬季流行玩陀螺呢?
一方面,在冰面上抽陀螺,它旋转的时间更长;另一方面,北方入冬了,农村都会生火炉子。把铁丝在炉子中烧红了,然后在陀螺的底部烧一个圆孔,这样造的圆孔效果更好。

陀螺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称“抽贱骨头”。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这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
这里写图片描述

“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的记载。至于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而不是宫女角胜之戏了。

杨柳儿活,抽陀螺;①
杨柳儿青,放空钟;②
杨柳儿死,踢毽子;③
杨柳发芽,打拔儿。④
——《帝京景物略》

【注释】
①陀螺:一种儿童玩具。一般用木头制作,呈倒圆锥形,有螺纹,因形状像螺蛳而得名。用绳子缠绕抽动放置地上,即能在原地旋转,巧施鞭绳,可以旋转不停。
②空钟:又叫扯铃。一种竹木制的玩具。有单、双两种,尺寸规格也不一。因其中间挖空,放在地上像一口仰天的钟而得名。或曰,因其放起来可飞向空中并能发出嗡嗡之声而得名。
③毽子:一种用羽毛等物制成的游戏用具。
④打拔儿:一种儿童游戏。拔儿以木头制成,二寸长短,形如枣核。将它放在地上,用棒去打,第一击使它直立,第二击使它远去,以击得远的为优胜。这种游戏叫打拔儿,又叫打拔拔。有人认为,这就是古时所传《击壤歌》中所称的“击壤”。

这是明代儿童春节时玩耍游戏时边玩边唱的一首童谣。旧中国的儿童是可怜的,平时被长辈师友管得紧紧的,有钱人家的孩子埋头南窗,为功名富贵而奋斗;穷人的孩子则奔走于田间街头,为养活自己而挣扎,根本没什么时间来娱乐。只有春节是一个短暂的例外,可以有吃有玩。所以湖南的农村中流传有“大人望莳田,小孩望过年”的话。尽管孩子们玩的东西很土气,很简单,但一年中能畅快地玩那么几天,也是挺开心的了。这首童谣一口气列举了四种游戏,可以说,正是这种难得的短暂欢乐背景下的产物。

由陀螺联想到的:

1:古代人真的很聪明,陀螺转动的时候,为什么不倒下,估计现在也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这是一个复杂的力学问题。

2: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要像陀螺一样。应该从自身找动力,不要完全依赖外力。如果单依靠外力运转,总会停下来的。

欢迎关注公众号:玩物文化
**这里写图片描述**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