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膜拜马云和莫言,不如关注我

来源:互联网 发布:英语同声翻译软件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05:08
作者:苏清涛

昨天下午,一新加入的读者对我说:说实话,我就喜欢你这种人,三十几岁,正在成名阶段,不算是"特大人物"以致于接触不到,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可供交流学习的对象。"矫情地说,于我,你的意义比莫言或马云还要大,在于你真人本身的可接触性。"
 
我立马就被震撼了。

这话让我特别高兴,原因有二:1.他给我扣了个高帽子,这个夸张的吹捧极大满足了我的虚荣心;2.其实,他并没有十分夸张,那句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尤其是,他的"谁更适合成为学习的对象"这种逻辑,竟然跟我完全一致。

大神对我们的意义不大,固然是因为不具备"可接触性",但即便是我们能够零距离接触大神,这种接触,依然不具备多少价值。

以前学校时,听某些牛人的讲座,在提问环节,经常有同学问:"您是如何成功的?"但我就从来不问这些问题。我接触大牛,只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积累点吹牛或装B的素材,却从未想过要复制他们的"成功之路"

那种遥不可及的偶像,更适合成为我们意淫"我也会成为那样"的对象,而不是恰当的学习对象。这就比如,一个班50个学生,第1名讲的学习经验,可能适合第5名、第10名,但绝难适用于第40名、第50名。相反,如果第40名参考第25名的经验,可能就有效得多了。

很多创业的人、甚至尚未开始创业的人,都喜欢学习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牛逼史,但我觉得,这个,用处不大。他们的经验,"不够接地气"

为什么呢?如果差距太大了,经验就没有多少借鉴价值了。像朝鲜这种第三世界国家之所以更感兴趣中国的经验而不是美国,就是因为前者更具备效仿价值。

此外,如果差距很多,即便是能零距离接触,也很难有真正的交流,更谈不上融入了。奥巴马跟习近平握了一次手,那就真的是握了一次手;但倘若是我跟习总握了一次手,那就仅仅只是个"握手"而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国内某著名媒体的一记者比较傲慢,尤其是,因为一出道就采访过很多企业界大佬,让他更加觉得自己是个人物。然后,另一朋友点评:"你采访过的人牛逼,并不意味着你跟他们一样牛逼。"后来,我有拿着这句话跟朋友开玩笑:"以后,别跟人说我采访过你,采访你的人牛逼,并不代表着你跟他一样牛逼。"
 

交流,是需要棋逢对手的。倘若实力相差太悬殊,可能,所谓的"谈笑风生",就只是一个"哈哈",而另一个"呵呵"而已。这样的交往经历,除了拿出去装B之外,没有任何价值。

之前,有个小朋友说自己很想去某名校读研究生,让我给他提点建议。我说,如果你不是对学术特别感兴趣、不是特别喜欢读书,或者,不是家里特别有钱的话,我不建议你去读研。然后,他坦诚地说:"我觉得自己本科的学校太差,所以想考一个名校的研究生。去名校光是认识那些优秀的人就能学到多少东西啊。"

对他的这种打算,我是彻底地不赞成。 "自己静下心来读书,要比结交优秀的人重要得多。再说了,你要融入一个圈子,自己必须先达到这个圈子的平均水平。如果自己底子不好,进入一个牛逼的圈子的话,你会很痛苦的,时时刻刻得遭受自卑感的折磨。这一点,我自己,以及我在北大和厦大的中学同学都深有体会。你还必须有个心理准备,当你发现自己跟室友差别很大,他们谈什么你都插不上话的时候该怎么办。"(对禀赋一般,并且心理素质也不好的人,我从并不鼓励他们拼上吃奶的劲头去上"名校"——始于风光,毁于自卑。)

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话题,如果你关注我,跟我有互动,肯定要比你关注莫言和马云更有实际意义。

昨天下午,一做自媒体的朋友对我说:"我申请转载你的某某文,要乘着你现在还没有成名,赶紧转。否则,以后你要成名了,我可就得付钱了。"是的,对潜力股,就得乘着他们尚未成名的时候就去"结交",等他成名了,你可能就来不及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