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Linux内核IA32体系地址映射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朗文英英词典 mac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9 13:02


前言:本文来剖析一个虚拟地址到真实的物理地址的映射过程。因为一旦牵扯到内核,则比较令人头疼,有未分析到的或者有误之处欢迎讨论。


我们知道,进程一旦被创建出来,操作系统会给进程分配4G的虚拟地址空间(32位体系),Linux在用户申请内存的时候,只是分配给了它一个线性区(虚拟地址),并没有分配实际的物理内存,只有当用户使用内存的时候,内存才会分配具体的物理页面给用户。我们就来剖析一下这个过程。


基础知识:cpu的位数:指的算术逻辑单元ALU的宽度或者说是数据总线的条数。
8086体系开始增加了几个寄存器:CS(代码段) DS(数据段)SS(堆栈段) ES(扩展段) IP(偏移量)
位数都是16位,然而地址总线的条数是20位
为了解决cpu寻址能力与内存之间的差异:定义内存段起始位置必须是16的倍数,意味着低四位为0。
所以段寄存器存入的是内存起始的高16位


当要通过寄存器中的值去总线中取数据时,必须先将段寄存器中的值<<4位,保证和总线的条数对应,可以访问2^20=1M的物理内存。
此时没有操作系统对内存的管理等进行权限的控制,我们称之为实地址模式下的地址映射,也称为实模式*。
例:要访问数据段的内存:物理内存=DS<<4+IP


接下来用一张自绘图来描绘实模式的地址映射
这里写图片描述


实模式下存在很多问题,例如:
1.内存的起始地址。
2.内存段的大小。
3.内存的访问权限。
这些都没有做控制,很容易导致出错。
下面我们介绍另一种模式。


80386体系下:
增加了两个寄存器:GDTR(全局的段描述符表); LDTR(局部的段描述符表)
这里写图片描述


接下来介绍段描述符表项的结构
这里写图片描述

接下来就是用这些结构实现的保护模式下内存的分段式地址映射。
GDT[DS>>3] + IP(如果IP小于length)逻辑地址 = 线性地址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这里写图片描述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