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关键字使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ifashion淘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15:43

在《Java编程思想》P86页有这样一段话:

static方法就是没有this的方法。在static方法内部不能调用非静态方法,反过来是可以的。而且可以在没有创建任何对象的前提下,仅仅通过类本身来调用static方法。这实际上正是static方法的主要用途。”

这段话虽然只是说明了static方法的特殊之处,但是可以看出static关键字的基本作用,简而言之,一句话来描述就是:

方便在没有创建对象的情况下来进行调用(方法/变量)。

很显然,被static关键字修饰的方法或者变量不需要依赖于对象来进行访问,只要类被加载了,就可以通过类名去进行访问。

static可以用来修饰类的成员方法、类的成员变量,另外可以编写static代码块来优化程序性能

1static方法

static方法一般称作静态方法,由于静态方法不依赖于任何对象就可以进行访问,因此对于静态方法来说,是没有this的,因为它不依附于任何对象,既然都没有对象,就谈不上this了。并且由于这个特性,在静态方法中不能访问类的非静态成员变量和非静态成员方法,因为非静态成员方法/变量都是必须依赖具体的对象才能够被调用。

但是要注意的是,虽然在静态方法中不能访问非静态成员方法和非静态成员变量,但是在非静态成员方法中是可以访问静态成员方法/变量的

而对于非静态成员方法,它访问静态成员方法/变量显然是毫无限制的。

因此,如果说想在不创建对象的情况下调用某个方法,就可以将这个方法设置为static。我们最常见的static方法就是main方法,至于为什么main方法必须是static的,现在就很清楚了。因为程序在执行main方法的时候没有创建任何对象,因此只有通过类名来访问

另外记住,即使没有显示地声明为static,类的构造器实际上也是静态方法

2static变量

static变量也称作静态变量,静态变量和非静态变量的区别是:静态变量被所有的对象所共享,在内存中只有一个副本,它当且仅当在类初次加载时会被初始化。而非静态变量是对象所拥有的,在创建对象的时候被初始化,存在多个副本,各个对象拥有的副本互不影响。

static成员变量的初始化顺序按照定义的顺序进行初始化。

3static代码块

static关键字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作用就是用来形成静态代码块以优化程序性能static块可以置于类中的任何地方,类中可以有多个static块。在类初次被加载的时候,会按照static块的顺序来执行每个static块,并且只会执行一次。

为什么说static块可以用来优化程序性能,是因为它的特性:只会在类加载的时候执行一次。下面看个例子:

class Person{    private Date birthDate;         public Person(Date birthDate) {        this.birthDate = birthDate;    }         boolean isBornBoomer() {        Date startDate = Date.valueOf("1946");        Date endDate = Date.valueOf("1964");        return birthDate.compareTo(startDate)>=0 && birthDate.compareTo(endDate) < 0;    }}

isBornBoomer是用来这个人是否是1946-1964年出生的,而每次isBornBoomer被调用的时候,都会生成startDatebirthDate两个对象,造成了空间浪费,如果改成这样效率会更好:

class Person{    private Date birthDate;    private static Date startDate,endDate;    static{        startDate = Date.valueOf("1946");        endDate = Date.valueOf("1964");    }         public Person(Date birthDate) {        this.birthDate = birthDate;    }         boolean isBornBoomer() {        return birthDate.compareTo(startDate)>=0 && birthDate.compareTo(endDate) < 0;    }}

因此,很多时候会将一些只需要进行一次的初始化操作都放在static代码块中进行

3.static能作用于局部变量么?

C/C++static是可以作用域局部变量的,但是在Java中切记:static是不允许用来修饰局部变量。不要问为什么,这是Java语法的规定。

执行顺序

首先定义A,B, C三个类用作测试,其中B继承了AC又继承了B,并分别给它们加上静态初始化块、非静态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里面都是一句简单的输出。

主类Main里面也如法炮制。

clas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it A.");   }   {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 init A.");   }    A() {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A.");    }}class B extend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it B.");    }    {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 init B.");    }    B() {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B.");    }}class C extends B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it C.");    }    {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 init C.");    }    C() {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C.");    }}public class Main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it Main.");    }    {       System.out.println("Instance init Main.");    }    public Main() {       System.out.println("Constructor Mai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args) {        C c = new C();        //B b = new B();    }} 

当然这里不使用内部类,因为内部类不能使用静态的定义;而用静态内部类就失去了一般性。

那么可以看到,当程序进入了main函数,并创建了一个类C的对象之后,输出是这样子的:

Static init Main.
Static init A.
Static init B.
Static init C.
Instance init A.
Constructor A.
Instance init B.
Constructor B.
Instance init C.
Constructor C.

观察上面的输出,可以观察到两个有趣的现象:

Main类是肯定没有被实例化过的,但是由于执行main入口函数用到了Main类,于是static初始化块也被执行了

所有的静态初始化块都优先执行,其次才是非静态的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它们的执行顺序是:

父类的静态初始化块

子类的静态初始化块

父类的初始化块

父类的构造函数

子类的初始化块

子类的构造函数

那么如果有多个实例化对象,又会不会发生变化呢?于是在第一个C类的对象后面,再实例化一个B类的对象,再观察输出:

Static initMain.
Static init A.
Static init B.
Static init C.
Instance init A.
Constructor A.
Instance init B.
Constructor B.
Instance init C.
Constructor C.
Instance init A.
Constructor A.
Instance init B.
Constructor B.

可以发现这输出跟前面的基本长得一样对吧?只是在后面多了4行,那是新的B类对象实例化时产生的信息,同样也是父类A的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先执行,再轮到子类B的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执行;同时还发现,静态初始化块的输出只出现了一次,也就是说每个类的静态初始化块都只在第一次实例化该类对象时执行一次。

无论如何,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总在一起执行是件有趣的事情,让我们反编译一下看看吧!

查看生成目录发现已经生成了4个.class文件,分别是A.class, B.class, C.class,Main.class,先看看Main.class的结构(这里重新注释了new B):

javap -c MainCompiled from"Main.java"public class Main { public Main();   Code: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4: getstatic     #2                  // Field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7: ldc           #3                  // String Instance initMain.      9: invokevirtual #4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12: getstatic     #2                  // Field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15: ldc           #5                  // String ConstructorMain.      17: invokevirtual #4                  // Method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20: return  public static voidmain(java.lang.String[]);    Code:       0: new           #6                  // class C       3: dup       4: invokespecial #7                  // MethodC."<init>":()V       7: astore_1       8: return  static {};    Code:       0: getstatic     #2                  // Field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3: ldc           #8                  // String Static initMain.       5: invokevirtual #4                  // Method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8: return}

可以看到整个Main类被分成三个部分,static{}部分很显然,就是我们的static初始化块,在里面调用了println并输出了String“Static initMain.”;而main入口函数也很清晰,首先新实例化了一个类C的对象,然后调用了类C的构造函数,最后返回;而上面publicMain();的部分就很有意思了,这是类Main的构造函数,但我们看到里面调用了两次println,分别输出了String“Instance initMain.”和String“Constructor Main.”。难道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被合并到一起了?

我们再看看C类的反编译结果吧:

javap -c C

C.class的反编译结果

Compiled from "Main.java"class C extends B {  C();    Code: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1                  // Method B."<init>":()V       4: getstatic     #2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7: ldc           #3                  // String Instance init C.       9: invokevirtual #4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12: getstatic     #2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15: ldc           #5                  // String Constructor C.      17: invokevirtual #4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20: return  static {};    Code:       0: getstatic     #2                  // Field java/lang/System.out:Ljava/io/PrintStream;       3: ldc           #6                  // String Static init C.       5: invokevirtual #4                  // Method java/io/PrintStream.println:(Ljava/lang/String;)V       8: return}

静态初始化块仍然单独分出一部分,输出了我们的调试语句。而另一部分,仍然还是类C的构造函数C();,可以看到它先调用了父类B的构造函数,接着输出了我们初始化块中的语句,然后才输出我们写在构造函数中的语句,最后返回。多次试验也都是如此。于是我们能够推断:初始化块的代码是被加入到子类构造函数的前面,父类初始化的后面了

可能的用途:

既然执行顺序和大概原理都摸清了,那么就要探讨一下初始化块的可能的用途。

静态初始化块

1. 用于初始化静态成员变量

比如给类C增加一个静态成员变量sub,我们在static块里面给它赋值为5:

class C extends B {   static public int a;   static {       a = 5;       System.out.println("Static init C.");   }......}

main函数里输出这个静态变量C.sub:

public static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Value ofC.sub: " + C.sub);}

则输出结果:

Static initMain.
Static init A.
Static init B.
Static init C.
Value of C.sub: 5

符合类被第一次加载时执行静态初始化块的结论,且C.sub被正确赋值为5并输出了出来。

但是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用,因为静态成员变量在定义时就可以顺便赋值了。因此在赋值方面有点鸡肋。

2. 执行初始化代码

比如可以记录第一次访问类的日志,或方便单例模式的初始化等。对于单例模式,可以先用static块初始化一些可能还被其他类访问的基础参数,等到真正需要加载大量资源的时候(getInstance)再构造单体,在构造函数中加载资源。

非静态初始化块

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基本跟构造函数一个功能,但比构造函数先执行。最常见的用法应该还是代码复用,即多个重载构造函数都有若干段相同的代码,那么可以把这些重复的代码拉出来放到初始化块中,但仍然要注意它的执行顺序,对顺序有严格要求的初始化代码就不适合使用了。

总结: 

  1. 静态初始化块的优先级最高,也就是最先执行,并且仅在类第一次被加载时执行;
  2. 非静态初始化块和构造函数后执行,并且在每次生成对象时执行一次
  3. 非静态初始化块的代码会在类构造函数之前执行。因此若要使用,应当养成把初始化块写在构造函数之前的习惯,便于调试;
  4. 静态初始化块既可以用于初始化静态成员变量,也可以执行初始化代码
  5. 非静态初始化块可以针对多个重载构造函数进行代码复用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