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之第二部份------个人价值体系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打口鞋该不该买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2:32

 


    人生的目的,从个人而言,可能只是幸福、快乐;从人从属于社会而言,是追求某种社会价值。个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从社会而言,社会应创造好的环境和体制,让人得到完全的发展,其实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人类自身的解放。反过来,人类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社会的每个个体都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价值观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选择的心理基础。
    古时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农民说,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就每天吃红薯,用金锄头。现代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上世纪50年代,女人要嫁就嫁贫下中农,资本家小姐是没有人理的。以后又有嫁军人最光荣;工业学大庆时,嫁个工人是很令人羡慕的。现在又是怎样呢?可以看一看征婚广告(如果把每年的征婚广告汇集起来,就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大家可觉得原来的可笑,可是现在的官本位、金本位就不可笑了吗?很多人在权钱面前,人格尊严都不见了,人生的本质意义,还真就没人在乎。人啊,还真没主见,就这样在社会上随波逐流,说得不好听就是行尸走肉。可见,价值观的缺失是个极端严重的问题。
    价值观体系指导着人的成长过程。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受制于社会价值体系,在人们还不能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就被社会环境培养了一种价值体系,他们对此浑然不觉,被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体系控制了自己的一生。盲目地实践着某种价值体系的人们,反过来又构成了其他人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强化着这种价值体系。于是在个人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互相决定互相强化的超循环。正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统治阶级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价值体系。孔子的儒家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企图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 担任了三十年白宫顾问的David Gergen,他在《美国总统的七门课》中,说里根总统只对三件事感兴趣:“第一、个人的自由和选择(因此也包括经济的繁荣发展)。第二、军事力量。第三、传统的价值观。在评估所有的报告和建议的时候,里根都用这三条优先性作为标尺”。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指资本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常常是具有公利性质的,如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等。我国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思想政治课从小到大都在上,在大学里,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安排占了30%。主要进行的是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内容,是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效果并不特别好。如此重视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是因为忽视了个人的特殊性、价值观的多元性、性格的多样性、成长的自觉性。不太关注这些价值观对他个人自身成长的指导作用,没有把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是行为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方式,强调灌输和训练,而不注重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并且这些价值观对个人来说只具有工具性意义,不能使人从价值观的实践中产生快乐感、满足感、幸福感(如守时就显然是一种工具型的,不会因为守时就感到快乐等)。人是要教化的,但人更是自觉的,无数的说教抵不上个人的自觉。比如说诚信教育,我们说舞弊记过并记入档案,但毕业时又取消处分;我们说考试不过拿不到毕业证,可是又有无穷的补考机会。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自己不把诚信当回事,却要求学生诚信,又是班会讨论又是演讲,只会使学生变得虚伪。观念的形成是内生的,外界强化是不可靠的,把社会要求的道德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做反向教育,当然不会成功,学生当然更愿意相信现实结果。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人都知道主要由分数来评价学生,但只以分数为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就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培养的是只会考试,不会做事的人,这就是善转化为恶。分数这种标准是工具型的,不是真正的终极目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终极目标。老子的辨证法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不能强制规范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
    不同的价值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目标,最高的有人类普世价值观念,平等、自由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次一级的有国家、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及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再次一级的是集体价值观念,如一些企业制定的企业核心价值。这些价值主体不断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其成员,而做为个体的人却很少以自己为主体思考价值问题,甚至出现这样一种认识:考虑个人价值是可耻的,只有多为社会做贡献才是伟大的。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许多人因此思想迷惘、内心矛盾。而事实上,我们找不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的理论基础。
    一个社会只应规范少数的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一元化会造成整个社会陷入极度的僵化。不断的要求社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不允许出现异己和另类,认为他们干扰了社会的大方向,阻碍了社会进步。“文革”时要求大家又红又专,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只关心自己的学术就会打成走白专路线的典型。其实,一个人的精力在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上已经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了,又何必要所有人都去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去呢,而所有人都投入地参加政治运动就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其它重要价值无法实现。所以社会价值观应该成为环境和制度去约束、引导人们,应该融入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传媒,融入日常生活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但一个社会更应该鼓励人们去追求多元的价值观,以保障社会的活力和人的自由。(讲时,可加入现在是反的,政府不断的要灌输给我们更多的价值观,而电影、网络和现实社会却教育我们那一套根本行不通)
    人有自我完善的先天需求,这是人类能进步的基础。人的这种意识是被湮没还是被激发,有环境影响的因素,也有个人意识是否强烈的因素。人类历史上的伟人常常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否则难以想象在闭塞的韶山冲会走出毛泽东这样一个伟人。
 

    一个人缺失价值观的指导,人生将是盲目的。那么,该如何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观体系呢?这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主题。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要接受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已的性格特点、生存环境,提出个人成长中应遵循的人生理念,明确哪些是个人的长远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些价值。个人价值体系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流价值,围绕使自身高度发展,具有高尚情感,强大知识能力等来进行。坚定自己的信仰并内化,成为个人品格的一部份,使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为复杂环境所扰乱,以此来指导个人成长、职业方向等等。 建立个人价值体系的意义在于对人生的指导。每个人都应建立一个自己的价值体系,人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点在于,人是有意识的,在意识的支配下行动。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你目前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体系呢?自我分析和应用一些价值观测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倾向。自我分析中的一些结论包含了价值倾向的内容,比如理想、人生目标是什么?看重什么?等等。把它们提取出来,就是一份价值观的自我分析。
    一些心理学家以及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类学家编制了比较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以大量测试或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社会或团体的价值观。 著名的得到广泛使用的研究工具有奥尔波特(G.Allport)等人的“价值观研究”、莫里斯(M.Morris)的“生活方式问卷”、罗克奇(M。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等。以下是罗克奇(M。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

 (见前文介绍)
 价值观调查表中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试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l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排在第18位。该量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而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终极性和工具性这两类价值观有着非常重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他们的人生过得非常没有方向,享受不到快乐。其实,我们追求某种事物时,追求的是这些物质、事物背后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大多数人都是在穷其一生去收集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具,以为拥有了这些工具就等于是幸福、快乐、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内心感觉是一种终极的心境,而工具只是阶段性的事物。比如,你认为最重要的是财富,财富本身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件事物,那么财富即属于工具性价值观。任何人一生中所追求或逃避的都是一种感觉。我们所要的不是家庭、朋友、金钱等这些外在的表象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能给你带来的感觉。你所要的可能是家庭给你带来的爱、幸福、快乐;朋友给你带来的关心、肯定、协助;金钱给你带来的安全、自由等等的感觉。是这些感觉主导了你的行为及思想和判断模式。
其实,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拥有我们想得到的那些终极型价值观,只要你明确自己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而不被一些蛊惑人心的外在事物所迷惑,你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那么,我们又如何排列价值观的重要性,建立自己的层次体系呢?
    人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人对事物的价值认识,对越是想得到满足的需求就有越高的价值评价。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期洛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为我们展现了人在五个方面的价值追求。 他在《人类动机的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
(一) 生理上的需要
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衣食住行等。这些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在这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需求不会发挥作用。
(二) 安全上的需要
如生活保障、生老病死有依靠等等。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上的需要--想获得一种安全感。
(三) 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
包括同家属、朋友、同事、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谋求使自己成为某一团体的成员以得到一种归属感。
(四) 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类。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熟、独立和自由等愿望。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系、地位、名誉和赏识。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它是指一个人需要做对他适合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的创造和发展。
马斯洛认为,人们 一般按照上述五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来追求各自的需求与满足。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现实中并不是一种需求100%实现才可能出现下一个需求,需求的实现程度可能是生理需要满足80%,安全上满足70%,自尊满足40%,自我实现10%。
     以需求层次为参考建立自己的个人价值体系
 在这里,我就个人价值体系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只能提供设计的一些原则供参考,人的多样性决定了搞不出一个对所有人都有效的方案出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