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考研,你还能做些什么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的会员名可以改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0:11

用史无前例和蔚为壮观来形容刚刚结束的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并不为过。此次考试有117.2万人报名参加,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报考者首次突破百万,比去年增加了22.7万人,增幅为24.1%。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有60.5万人报名,占报名总数的51.6%。

  毫无疑问,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多,与就业压力直接相关。找工作难、用人单位的苛刻要求、盲目的学历崇拜,都是“考研热”持续升温的重要原因。

  在数以百万的人蜂拥考研之时,有必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有高学历是否就意味着好工作?

  二,上了研究生是否一定能“物有所值”?对学生而言,付出3年的时间和精力,是否有所收获与回报;对社会而言,是否真正培养了所需之才?

  不少人选择考研,实在是迫不得已。当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之时,就业的压力就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承受之重。作为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考研被当成了解决就业难题的“救命稻草”。

  此法是否有效?表面上看,现在的用人单位常常打出“高学历”的招牌,似乎有了研究生这块金字招牌,就能高枕无忧。可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十几年前,大学生们不会为工作担心,研究生们就更是“宠儿”。但眼前的现实是,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在一些知名高校里,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已逐年赶上和超过本科生),已使得水涨船高,研究生不再“物以稀为贵”。

  显然,“高学历”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就业困境。其实就是眼前,研究生也并非想像中那般“吃香”。苛刻的用人单位在挑学历的同时,挑起了“出身”。不仅看你是不是名校研究生,还要看你是不是出身名校本科。指望考研解决就业难题,这条路本身就充满风险。

  再来看看“物有所值”的问题。研究生的学制改革和教育质量“缩水”的问题,这两年颇受关注。来自《南方都市报》(1月22日)的消息说,继人大、北大等高校之后,暨南大学也对研究生学制进行了改革:除医学院和理工部分专业外,其余专业全部改为两年制,且学校对改为两年制的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情况将不再作要求。

  《中国青年报》(1月19日)刊发了一位研究生的自述:读了三年研究生,没上过一次小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考上上海名校的研究生,上第一节课就被吓了一跳。70多人的大课堂尚且不说,导师从来没有召集过自己的学生“坐而论道”,要不是主动找导师,恐难见其一面,大部分学生都处于“放羊”状态。而在另一所北京高校,研究生挤百人大课堂“一锅烩”,老师在讲台上拿着话筒吃力地叫喊,学生们嚼口香糖、听CD、迟到早退。

  不读研吧,没出路;读研吧,后悔———这是学生的两难困境。

  彻底改变现状,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当然寄希望于教育改革自身,但是具体到每个人而言,却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接受现实的同时,还得明白,除了考研之外,还能做些什么?

  反省自身,同样有需要改善之处。

  “我也不知道怎么办,看别人考研,就随大流”———这几乎是考研者的一个普遍现状。这种情况下,只可能是盲目地参加考试,即便考上了,也是在校园里打发时光。客观地讲,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出质疑,高校有责任,学生也同样有责任。当读研成了就业的“缓冲期”和“救命稻草”时,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实际已发生了变化。

  任何时候,学习都是一种能力,而非考试、就业的工具。当读研“工具化”时,学习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意义。“高学历”不可能永远是稀缺资源,真正的金字招牌不是名校,不是研究生学历,而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从业素质和能力。这恐怕是任何一个研究生课堂都无法教给学生的,也是目前我们的教育中最为欠缺的环节。

  去年,24岁的女勤杂工许桂英以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在深圳市公务员考试中脱颖而出,就给迷惘之中的考研者和研究生们上了一课。学习,绝对不是简单地拿个学位,你可以把考研当做工具和手段,但你必须清楚,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为了这个目标,你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