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巨人•隐夫子•偏执狂•哥德尔

来源:互联网 发布:江西网络干部学院手机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0:15

 

     巨大冰山刚刚显露一角
    
刘晓力博士翻译的《逻辑人生——哥德尔传》新近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有幸在译稿付梓之前得以先睹为快。它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书写得好,书名(A Life of Logic)很有味道,译文也十分准确、流畅。
    
此前,我曾拜读过刘晓力的一部专著:《理性的生命——哥德尔思想研究》,了解到她5年前即在北京大学以《哥德尔的柏拉图主义数学观》为题,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该书后记中提到,在还没有做好足够的理论准备之前,她就贸然走入了哥德尔研究这个对她有着极大诱惑力的领域。而随着这几年《哥德尔文集》和部分手稿的问世,以及各种文献的增多,我却越来越感到哥德尔思想研究的复杂度和自己能力的局限性。我知道自己深深陷入了一种两难境地,真是欲罢不能
    
博士的率直令我钦佩。但我以为,她实际上也道出了哥德尔研究的一个实情:其思想的巨大冰山才刚刚显露一角,而要更好地认识它、理解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高的智识。诚如跟哥德尔有过密切交往的王浩先生所言:在大多数人眼里,哥德尔的生平事业好似远在天边的一处幽秘的风景,引人入胜但难于亲临其境,只是心驰神往而已。所以,要领略那一处风景,实在得有一种能够顾盼几个世纪的历史眼光才行。

    
他被爱因斯坦视为知音
    
哥德尔无疑是一个智慧巨人。他的工作不仅使数学、逻辑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引发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还波及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甚至宇宙学。后者就有新近的一个例子为证:2002年8月17日,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在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哥德尔与M理论》的报告,他说:建立一个单一的描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是不太可能的。而这一推测正是基于数学领域的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不错,哥德尔定理粉碎了逻辑最终将使我们理解整个世界的梦想,数学的灾难由此降临了,无怪乎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Hermann Weyl语)
    
哥德尔非常走运——年仅25岁就发表了也许是20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和哲学)成果,而且很快便得到了承认。不过,这个深奥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孤僻的遁世者、偏执狂和抑郁症患者,除了极少数他的知己和圈内人士,人们难得一识他的庐山真面目。临终前他甚至还叮嘱妻子躲开新闻记者和传记作家。但赏识他的仍不乏其人。
     “
他确实是自莱布尼茨以来,或者说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爱因斯坦曾对我说过,他自己的工作本身已不再是那么重要了,他去研究院,只是为了能享有同哥德尔一同散步回家的特权。1965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摩根施特恩在致奥地利外交部长(后来的总理)克赖斯基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
    
事实上,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哥德尔成了爱因斯坦一直找寻的谈伴,并被爱因斯坦视为知音。他们谈得最多的是哲学、物理学和政治,而且,彼此知心得不得了,彼此赏识得不得了(爱因斯坦的助手斯特劳斯语)。爱因斯坦对哥德尔怀有特殊的敬意,他赞扬哥德尔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比任何人都有力地动摇了逻辑基幢的人物。

    
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
     “
隐夫子哥德尔在1978年撒手人寰。次年,一部由Hofstadter撰写的名为Godel,Escher,Bach:An Eternal Golden Braid的新书风行美国,并获得了普利策奖。该书将哥德尔的著名定理、荷兰版画家艾舍尔的想象奇异的绘画,以及古典音乐大师巴赫的创作技巧,做了独特而又饶有趣味的对比,揭示了数理逻辑、绘画、音乐等领域之间深刻的共同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这部书使哥德尔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随后,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了该书的节译本《GEB——一条永恒的金带》,一度也曾风靡中国知识界。1996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其全译本《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1997年,美籍华裔逻辑学家王浩先生的力作《哥德尔》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更增进了中国人对哥德尔的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神秘面纱也渐渐被揭开。
    
1906年4月28日,哥德尔出生在奥匈帝国摩拉维亚的布尔诺城。据他的哥哥回忆,小时候的哥德尔腼腆而又敏感,并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4岁就被家人称作为什么先生。大约在8岁的时候,他得了急性风湿热,并伴有高烧症状。从那以后,他就变得比较抑郁,有了疑病症倾向——总认为自己的心脏受到了损害。这个顽固信念也构成了哥德尔后来生活的一部分。
    
就在作出他划时代贡献的那一年——1931年,哥德尔患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并且产生了自杀的念头。过后几年,他一度也曾陷入到精神崩溃之中。哥德尔生活中最具有决定性的事件,是在1938年9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执意要跟一个离过婚且比他大6岁的夜总会舞女结合——出乎人们意料,这桩婚事据王浩先生判断,整个说来还是美满的。

    
他论证来生必定存在
    
在走向生命终点的最后旅途中,哥德尔越来越陷于某种神秘主义。其时,他思想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决定性的转变,转向了哲学,包括上帝存在和灵魂转世问题。他自己也承认,他一生用于哲学的时间和精力比用于科学的还多。
    
在哥德尔关于哲学的手稿中,有这样一句略带神秘色彩的话:The meaning of the world is the separation of fact and wish.(世界的意义就在于事实与愿望的分离,即事与愿违)。1961年7月至10月间,他接连给母亲写了4封长信,谈论来生的可能性及其意义等问题。他在信中说道:世界决不是混乱和任意的,倒像科学所表明的那样事事都充满最大的规律性和秩序,而秩序正是理性的一种形式……他认定来生必定存在,因为世界从其基本方面来说是有意义的。他的论证是:人的潜能从未在一次生命中实现,因此,必有来生,以使潜能可以实现;否则,人生将无意义。
    
有意思的是,哥德尔终其一生都是天主教会的反对者,但他确实有一种抽象的宗教意识;而且,哥德尔的来生的信念与有关上帝的信念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他又相信上帝存在的逻辑可证性——在哈茨霍恩思想的基础上,他甚至提出了一个逻辑上帝存在的证明。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哥德尔对自身病况的疑虑有增无减,狂想症也更加强烈地发作。他相信人们都想要毒死他,因而总是自己做自己的饭。
    
1978年1月14日下午,哥德尔在普林斯顿医院与世长辞,直接致因是营养不良身体机能衰竭。他的医生这样写到:那段时间里他拒绝一切食品。他从来就吃不了多少,而他最后的体重只有约60磅,死的时候身体蜷曲着

    
转自《科学时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