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温州老板的创业经历

来源:互联网 发布:罗马杆窗帘尺寸算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3 21:30

<!--@page { margin: 2cm }P { margin-bottom: 0.21cm }-->

 

前些天看到CCTV-4的关于陈志远在迪拜创业的访谈录,有收获。早想记录下来,可一直拖到现在,周五的下午,工作已经交差,明天又是周末,于是泡了杯咖啡,慢慢的敲来。

节目起先介绍的是他早年(1999年)闯迪拜的经历,尽管每个白手起家后来发财的创业者的经历千差万别,但总有一点是一样的——非常艰辛。刚到迪拜,人生地不熟,他跟刚涌进广州深圳的农民工的想法一样,起先也是找份工作安定下来。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给酒吧烧咖啡,晚上睡地板。至于为什么跑到迪拜去,节目没细说,搜狐的新闻报道说当年陈志远也是个富人,后来去迪拜也是举债“闯中东”。(其实他早年经历的坎坷也是很值得观看,可惜大多媒体在报道一个商人(企业家)的时候,只描述他如何的成功和辉煌,却花很少的笔墨描写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的“曾经如何的失败”,于是大多节目便成了纯娱乐纯意淫的节目。)后来他开始摆地摊,摆了两年,卖些温州小商品。两年下来,这个流动商贩已经对迪拜这座城市非常了解,同时也结识了许多经商的中国人,包括许多温州老乡。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赚到钱了,不多,五万迪拉姆。这些钱是个什么概念呢?按照0908/14的汇率,折合RMB93083.73元,01年的时候有十万多。暂且算10RMB吧。

转机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瞄上了一家曾经由于俄罗斯经营不善,而后来闲置着的商场。他想把这个商场承包下来,专门批发他认为最有竞争优势的,当时也是温州非常有竞争优势的商品——鞋。为什么只批发鞋,原因很简单,迪拜已经有一家最大的百年综合批发市场,如果做其它的没有任何优势。当然牛人做事,总会引来许多人的嘲笑和不理解。当地人觉得他的商场根本不可能经营起来,迪拜从来就没有第二家。还有,更重要的是钱。商场一年租金200万迪拉姆,显然陈志远两年积攒的全部家当五万迪拉姆,也只是杯水车薪。如果你跟他有一样的眼光,同时也碰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解决呢?我想,大致会有这么四种人,一种人就是老百姓,这里不讨论,大概百分之八十吧,注意,这里讨论的只是没有资本的劳动者,中产阶级,风投乃至暴发户不在讨论范围。第二种,看到这是个契机,意识到项目很有前景,可是一想到每年200万迪拉姆的租金,可自己手头只有两年才赚到的5万,觉得根本不可能,只能就此罢了念头,继续摆地摊,或者拿着五万的本钱开始其它的生意,这部分暂且拿掉百分之十五,剩下的还有百分之五。第三种人,同样有眼光,尽管风险很大,但也非常有勇气。200万,怎么搞定?抢银行?应该不至于。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找人投资合作。你投钱,我来经营,赚的钱咱两分,要是陪了,那也是亏你的。不过大部分风投都是人精,想从他们那弄到钱,空手套白狼(其实也不算是空手,好歹还有一小挫能塞牙缝的肉末),一般还得有点真刀实枪。认识一位在给上海一家英资公司做风投的,创业初期的投资只占他们投资中不到百分之十。当然费劲力气,找到两百万开始经营也是可能的。只是,若也跟俄罗斯人那样经营不善,那真得欠一大屁股债了。还有更简单的方法么?找当地政府,弄点优惠政策,是的,他想到了,不过是他后续做的。起先,他只拿着五万家当,去找商场的经理,告诉他,“我这有五万迪拉姆,你能不能先让我试用三个月,反正你们的商场现在也是闲置着。要是商场能开起来,你继续租给我,租金在之后给你。要是开不起来,这五万迪拉姆你们留下。“商场同意了。其实这个节目吸引我的是,这个创业者能够把一件看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当时的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用最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去实现。我相信他动了非常多的脑子,包括实地去了解这个商场,但更多的是他独特的思维。一般人一开始想到的就是如何满足200百万的“条件”,而比较少的能像陈志远这样反过来想,怎么样能够将两百万变成我能支付的起的五万迪拉姆,这是我佩服的。而对于创业者来说,目的都是“套白狼”,但绝大多数是白手起家,空手的,要啥没啥。所以,这个能力是关乎存亡的。若不具备这个能力,一不小心,就会徒劳无功,乃至一屁股债。而这个能力就是,做事情,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只要有更简单的,就坚决不用复杂的。而要找到最简单的方式,花费的脑子也是最大的(好像有点悖论,但符合逻辑),当然,这块是别人看不见的,也学不来的,而我们要学的就是这个。

接下去需要解决招商的问题。如何吸引商户过来?他为此回了趟温州,找到温州人事局。局方很支持他的项目,为他做宣传。很多温州人都非常想去迪拜尝试一下,觉得是个机会。政府为什么很支持呢?这里有点意思,撇开说说温州政府,尽管我并不了解。那位接受采访的负责人说,“当时,在欧洲,非洲,南美都已经有温州商会,而中东没有。要是在迪拜建立一个商城,能够以迪拜为中心而辐射出去,将温州商品销售到中东国家“。一个地方官员,能从商业的角度,以世界的格局来看待这个项目,相当了不起。这或许能部分解答为什么温州人能够遍布世界各地,温州经济模式在当代很有影响力的原因。另外,陈志远也找到当地政府,出乎他的意料,当地政府也非常支持他,给了他许多的支持他的这个项目。商城开张的时候,还专门派人过来道贺。

商店虽然开张,可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过了一周,商场就开始变得异常冷清,出现商户比客户还多的场面。这时候,你要是老板怎么办?做广告,搞宣传?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这需要不少费用。有更简单有效的办法么?他是这么做的,请印度人去那个综合市场拉人过来,(印度人在阿拉伯国家很多,而且劳动力便宜)。哪怕不买东西,叫人过来看看也行。恐怕这是最简单,省钱,有效的办法。慢慢地人气上来了,好歹可以舒一口气。

随着生意的好转,商城慢慢有了名气。一年也快到期,即将交下一年的租金。这时商城出现了恶意竞争的现象,有些商家已经面临关门。起先,一些商家把最新款式的鞋上架,当然就卖的好,生意也好。其他商家看到,就相继模仿。晚进来的没有早进来商家那么多客户,就开始降低价格。结果导致大家相互杀价,自相残杀。后来,商家都不敢把新款鞋拿出来,商场客户也就越来越少。在这节骨眼上,要交租金了。当然,许多商家不要说交租金,有些甚至不打算继续租下去了。要是你怎么办?这一年并没赚到钱,两百万自己是掏不起的。要是不交,在迪拜的三年白混了。而且,用他的原话说“(这辈子)不会有翻身的机会,因为,一旦没有诚信,将很难继续做下去“。这时,他把脑子动到了老家的房子上。说服父母用房产证做抵押,向银行贷款了两百万。在拿到钱交完租金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让商户免费的经营下去,可以等到赢利之后再补交租金,但是有个条件,同一新款商品不能在两个商家出现,一旦发现,就把后来的那家清除出去。商家在佩服陈志远魄力的同时,也遵守了这个约定,他也每天检查商家的商品。渐渐的商家愿意把最新款的鞋子拿出来,整个商场的人气,生意也好起来。这有点让我想起了国内许多本可以拿出去赚老外钱的产品,在还没有踏出国门,就开始相互厮杀,自己人搞自己人。政府或许可以做些什么。

关于陈志远后来开商城,并继续“发财”的故事就没有再叙述。看完节目,除了学到“做事情,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完成”,要有魄力之外,还有一个,就是眼光。听着挺虚的,为什么?因为眼光的重要性于想创造一份基业常青的事业人来说(这里只针对想持续经营事业的人,现在暴发户很多,但是没有眼光和远见,事业最多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有些人甚至也不想继续经营,当然这是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空气对于我们的重要。可是,你能感觉到这个根本看不见,并习以为常的空气吗?

 

 

 

 

 

 

[参考]

http://business.sohu.com/20080604/n257270071.shtml

 

[简历]

陈志远

迪拜中国商品城董事长

阿联酋迪拜温州商会会长

陈志远在迪拜的10年中,创办了中国商品城、中国轻工城、中国志远鞋城、中国汽配五金城等4个市场,市场的年成交量超过5亿美元。同时,他从迪拜延伸,横跨太平洋,在南美的智利成功创办了一个5000平方米的“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