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切不可轻视

来源:互联网 发布:stellarium mac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3:27

    研究生时,学校一位知名教师被解聘,因为他除了教学之外,生产、科研都不行,尤其是科研方面一篇论文都没有,制度上实在说不过去。他上课时,再大的教室也坐不下前来聆听的学生,许多人靠墙、倚门而立,站着也要听完他教授的课程。如果很多老师都有他这样的教学水平,那么他的离去便没有什么遗憾,而且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现实情况,许多老师要是不点名,是留不住学生的,就算有十几二十个来到课堂,多半都会忙自己的事(自学或消遣),极少数会向他们投以尊敬的眼神,听完全部。所以对于这位教师的离去,学生们都很惋惜,有些学生还组织起来到他家拜访,聆听教诲之外也把他的不幸处境传达出来,虽然他甘于淡泊,大家却十分同情。
    如果说生产是为了适应现实的社会需要,科研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那么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合格的生产、科研人才,教学才是基础,是重中之重。学校没有生产能力,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来完成科研成果到产品的转化;在某一方面水平落后,可以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引进合适人才,予以提高;教学水平低下,甚至轻视教学,必然造成各类合格人才的匮乏,要想弥补是很难的,像钱学森一样的归国人才少之又少,杯水车薪焉能救燃眉之急。既然缺乏合格人才,将教学放在第一位才是理所当然,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就应该留下。
    优秀教师实在难觅,不单只是高校,我国各级小学、初中、高中均是如此,重点学校利用自身的软硬件优势聚集优秀教师,更加加剧了教师资源的不合理分配,许多家庭也就想尽办法让子女去大城市读书、去重点学校读书,去教育资源、文化素质相对落后的地区考试,教育、成绩两不误。说不合理,一来是因为在教育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公,导致社会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来过于凸显的教育资源优势反而不利于培养精英,须知社会精英不是几年学校生活就可以造就的,需要“知行合一”,不仅要有良好的教育,还要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生活在没有特权的老百姓中间,在第一线经历血淋淋的竞争实乃宝贵的人生磨砺;再者,应试教育体制本身就有重大缺陷,将过多的教育人才局限于条条框框下,不仅会限制、消磨他们的创造能力,更会影响其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多元化知识,而且是融合了自身生活感悟的多元化知识,过分的优越感、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模式化教育、社会心理失衡都会影响学生对社会方方面面的感知、思考、觉悟,而且容易导致教育畸形,留下笑柄。举几个例子,小学语文课文的分段,连文章作者都分不好,请问苛责于段落划分有什么意义?通假字,既然是古人写的错字,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领会作者原意就行了,何必要求学生背下来考试呢?教参,许多老师一上课就拿着教参念,没有资料查找校正,没有自身领悟或结合现代实际情况的思想阐述,没有能够引起思想碰撞的讨论、辩论,干脆每个学生直接发教参得了,要这些教师干什么?教参现象在语文课表现最为突出,就个人经历而言,小学时候的教师年纪较大、比较负责,有教参也不会拿到课堂上,只是作为参考,了不起在书本上抄上一些;到初高中情况骤然变化,所有语文老师(包括其他班级)加起来,印象中只有一位是可以离开教参讲课的,所以语文课从来就是我的自修课,因此还被一位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臭骂了一顿,现在想起来那老师的言语都够恶毒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