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程序

来源:互联网 发布:尤克里里手机调音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2:02

第二章

 

§2.1宇宙各级程序

 

在“质子、电子生产流水线”一节中,笔者已提到过粒子级物质运行的程序,也可以称之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运行的规律。”在此笔者进一步指出,宇宙中存在着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这六级程序,从原子、分子层面上看,生物体就是一堆原子和分子的聚合,为什么它的运行是如此的有序?由原子、分子构成的生物体为什么具有无穷的变化?它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这就是生物级程序。

一、生物级程序

生物基因很明显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程序,它非常精细地控制着生物体的生老病死,生物基因程序就是生物级程序中的总程序。笔者认为生物级程序是生物基因程序与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奇子级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

二、分子级程序

  分子级程序是指各种原子、分子之间所能产生的所有化学反应。

三、原子级程序

原子级程序是指所有轻原子所能组合成的所有重原子,所有重原子所能分裂成的轻原子。

四、粒子级程序

粒子级程序是指各种粒子在不同能量环境中所能组合或转化成的粒子。

五、引力子级程序

引力子级程序是指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何组合成各种粒子,如何形成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如何形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例如:

xu+xnexu+xnp

xu+xnxu+xn→υ

xu+xn→γxu+xn→π+

xu+xnE2=mb2

其中x代表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数量,不同数量的反引力子(u)、引力子(n)的组合即可形成不同粒子,箭头右边的都是粒子的符号。物体的质量(m)乘以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超光速(b)的平方,即是引力子级物质的能量(E2)。

六、奇子级程序

奇子级程序是指正奇子与反奇子如何组合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并为宇宙万物的运行提供不竭动力,例如:

xd+xbuxd+xbn

q+p=Lud+bHo

E1=ma2

其中x代表正奇子(d)、反奇子(b)的数量,不同数量的正奇子(d)、反奇子(b)即可组合成反引力子(u)、引力子(n),正奇力(q)与反奇力(p)可融合成奇力(Lu)、正奇子(d)与反奇子(b)可融合成数学奇子(Ho)。物体的质量(m)乘以正、反奇子的超超光速(a)的平方,即是奇子级物质的能量(E1)。

七、有机生命的出现是运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

生物体就是上述六级宇宙程序协同运行的产物。如阳光中的紫外线是太阳运行原子级、粒子级程序的产物,紫外线辐射到人体皮肤上,使其中的“B环开环”转化为“维生素D3”,维生素D也叫抗佝偻病维生素,因为缺乏时儿童便得佝偻病,成人则患软骨症。如突触形成的启动是按照一个明确不变的程序发生的,又如细胞的编程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生物体所呈现出非常精密的程序性,正是上述各级宇宙“隐程序”的显化。

细胞编程性死亡(PCD)不是可有可无、无规律的现象,而是多细胞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是保证个体发育成熟所必需的,也是动物维持个体正常生理过程所必须的。无论是低等动物还是高等动物都是如此。昆虫从卵到成虫,中间要经过几个蜕变期,每一时期都要发生外形及组织结构的改变。蝌蚪的尾部消失是PCD的结果。没有PCD,蝌蚪无法变在青蛙。在哺乳类包括人胚胎的发生发育过程,也同样如此。PCD使胚胎发育过程中多余、无用的细胞发生凋亡,从而促使个体的成熟和进化如人胚尾、鳃器官、指、趾间蹼、女性中肾管、男性中肾旁管及多余的卵细胞、卵泡细胞的消失。细胞自然凋亡规律一旦失常,个体即不能正常发育或发生畸形,如人胚的Apert’s综合征就是由于应该凋亡的细胞没有凋亡而出现尖头,并指与并趾。同样的例子见于闭锁肛、胆道闭锁、阴道闭锁、喉、气管狭窄或闭锁,及两性畸形等,而不应凋亡的细胞出现凋亡则造成气管-食管瘘,房间隔或室间隔缺损等。人类免疫系统的T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95%的前T、前B淋巴细胞均要死亡。生理条件下,许多退化过程都与细胞凋亡有关,如断奶后泌乳期浮房恢复至静息状态,卵泡闭锁,毛发生长中期毛囊的退化,胸腺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清除以及淋巴结生发中心B细胞的选择、衰发、突变细胞的清除,皮肤生理性细胞及甲、爪的更新以及血细胞的定期死亡等。成熟的白细胞寿命只有一天,若细胞编程性死亡发生障碍,只繁殖不死亡,则会导致白细胞堆积,产生白血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各种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位都有PCD的发生。PCD要发生于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自主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以中间神经元居多[25]

我们可以发现运行“碳”、“氧”、“氢”等分子级程序就会出现有机分子,随后出现核苷酸、氨基酸、蛋白质及简单生命。

生物基因程序实质上是分子级程序的一次飞跃,生命的出现是执行分子级程序的必然结果,只要有周围环境中的原子级、粒子级、引力子级程序的充分协同,如地球环境。

在宇宙六级程序中,最接近源头就越简明,在奇子级程序中,每个引力子产生的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每个反引力子产生的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从宏观宇宙的角度讲,正奇力+反奇力=奇力(q+p=Lu)。奇子级物质的“质能方程”E1=ma2,这是宇宙万物的能量之源。

§2.2时间和空间是宇宙程序的必要编码

我们知道,随着速度的改变,时间和空间也随之改变。在宇宙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原子级、分子级、生物级程序中,每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都不同,在粒子级、原子级程序中时空与光速相对应(E=mc2),在引力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光速相对应(E2=mb2),在分子级程序中时空与超音速相对应,如化学能爆发。生物基因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比较复杂、特殊,每一种生物都自己特定的时间、空间编码,因为运行生物级程序形成的生物体内时刻都在进行1031016次电化学反应,并且以运行分子级程序为主,相当一部分分子级程序时间的叠加才构成生物基因程序的时间编码,所以它们的时间编码设定得很慢。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生存环境、适应能力都不同,导致它们的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成长、衰老的时间也不同,生物体的形状大小(即三维空间)也不同,每天摄入能量和休息的时间也不同,每一类生物对时间、空间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单就地球生物而言,它们的生物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时间的基础上。而且生物基因程序设定的时间和空间编码具有伸缩性,如一个生活方式健康与另一个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相比,前者生存的时间要长些。如将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和另一份营养不足的食谱提供给两个处于发育期的双胞胎兄弟,成年后,前者必然比后者长得高大,即三维空间产生差异。生活方式健康和营养均衡,实质上就是在生物体内外的各种宇宙程序与生物基因程序形成较完美的协同运行,使生物基因程序执行设定时间和空间编码中的较高值。总体上讲,生物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非常复杂,但原理相同。

由于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空间编码各不相同,在现实宇宙中各级程序相互干扰,就造成时空混沌。如粒子在运行程序的过程中受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就可能出现时间反转不变性的破坏。

引力使宇宙宏观的四维时空弯曲,实质上是受到弧线向内运行的引力子流的拉曳造成的,由于引力是占主导地位的宇宙力,因此在宇宙绝大部分区域内时空都是弯曲的。实际上爱因斯坦揭示的是一种引力子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编码,而在生物级、分子级、原子级、粒子级程序中时间、空间编码与前者有很大不同,不过它们会时时受到引力子级程序的干扰。

宇宙各级程序的时间编码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宇宙中存在多维时间,它们与三维空间交织在一起,致使出现四维以上的时空,即在三维空间中出现无数时间维。如在同级的生物级程序中,果蝇、小鼠和人的时间维就不相同,虽然它们都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大部分生物的发育、成熟、衰老的时间都各不相同,从人的角度看,果蝇的生存时间是很短的,但果蝇却不这么认为,它用“它的时间”完成它的“使命”,反过来,千年老树看人类的生存时间也是如此。

过去有些科学家以为存在五维以上的空间,实际上空间只有三维,最大或最小、最复杂的空间结构都可以用三维来描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时间有很多维度,但相对独立,这种独立性在不同生物体上显得尤其明显,所以即使有人乘上超光速飞船,也无法回到过去,因为过去的事物已不存在了,如他祖父的生物级程序早已停止运行,机体已化为尘土(分子、原子)。但从理论上讲,他可以看到过去的影像,这些影像都是当时以光速辐射到宇宙空间的,就象我们从天文望远境看到的都是几万至几千万年前发生的天体事件。从我们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观测点,相对于天体辐射的还未进入我们眼睛的、以光速运行的光子而言,我们都处于超光速的位置,难道我们已回到它们(天体)的过去,不,我们只能看到它过去的影像。想要看到地球上300年前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就要到300光年外的地方,由于地球辐射的光波信号非常微弱,实际上是极难看到的。就个体而言,他可以到达未来,因为在高亚光速飞船中,他的时间变慢了,而地球上的每种事物都在按常速运行着,当他到达未来,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2.3  多维时间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在局部上表现为平衡态,整个系统好像由许许多多这样的局部拼缀而成。

远离平衡时出现的新的状态,可以具有一种令人惊异的有序程度,此时无数个分子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行为达到协调一致,普里高津把这称为“耗散结构”,因为它们发生在系统和外界之间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同时伴有系统的熵产生(耗散)。这些导致耗散结构生成的复杂而相互依赖的过程,共同的名称叫做“自组织”。

非平衡自组织理论是一个学科群,包括许多门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等。

“化学钟”是自组织的一个实验例子,这是一种特别的化学反应,里面的颜色很有规则地变来变去,也会显出美丽的漩涡结构。为了保持花纹,化学反应必需不断地得到补充,它的组织也很特别,是连锁在一起的一串化学反应,牵涉到反馈,其中一个反应的产品又参加同一个反应,甚至做它自己的催化剂。化学钟里成千上万的分子好象都精确地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它们好象能彼此“交换信息”

能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动,就是不平衡的表现,完全平衡的宇宙,将会凝结。对生物来说,变化完结的平衡态就是死亡。热力学提供了一套自然语言,用它可以描述生物学的过程,只有远离平衡的过程,变化才能发生。

就象化学界有化学钟一样,生物界也有生物钟,这些钟的节奏,虽然彼此悬殊,然而对生命都是少不了的。要了解这些过程,我们可以运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BZ)反应里时钟式振荡时所用的办法。

BZ反应中,自组织表现为化学活动的旋转螺旋,其中成千上万的分子齐步组成时间和空间的宏观结构。在生物界中,相应的组织过程则是个别细胞聚成多细胞有机体。自组织也包含如昆虫总数的涨落、人体心脏的跳动之类的有序现象。的确,整个的体都可以看为一个在时间空间自我组织的复杂单元。

“自复制”这性质是生命的主要特征之一,只要核酸和蛋白组成的分子集体受着非平衡的约束,各式各样的耗散式结构原则上便会出现:空间的结构,时间上的结构,时空中的结构,乃至混沌行为,都会出现。

在化学反应或输运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达到平衡,反应停止。

BZ反应证明物质在远离平衡时有新的属性,亿万个分子同时变蓝,然后又同时变红,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这需要出现长程关联,而在平衡态时则没有这种关联。在近平衡态,与熵产生相联系的耗散具有最小值,而在远离平衡态时正相反,新的过程开始,熵产生增加。

每一个分子钟会以自己稳定的速率运转,因为每一个分子都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原子钟的运动速率更加精确,而生物体是由众多分子聚合而成,众多的分子的相互协同和干扰,使生物钟的精度不是很高,且可调。

由此推断,必然还有粒子钟、引力子钟、奇子钟,与上述的分子钟、原子钟、生物钟一样各自都有自身的时间维度。

人们日常的时间观念和使用的时钟,是建立在地球自转和公转基础上的,是一种太阳系钟和地球钟。

宏观宇宙的一维时间,是指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的一维时间,是宏观的宇宙钟。宇宙时间维形成宇宙的宏观空间尺度。

每一种能量包(如粒子、引力子、奇子)的运行速度都不相同,分别产生不同的时间维,即每一种粒子(包括不稳定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原子、分子、生物都产生一种独立的时间维,即时间编码,这些时间维与三维空间交织、卷缩在一起,产生多维的宇宙。

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宏观宇宙时间,再加上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Z°π°介子、正奇子、反奇子各自的时间维,一共是11维,电磁波(即光子)是第五个时间维上的波动,有些理论能在多维时空中自洽,是有道理的。

 

§2.4  非定域性的隐变量

按照传统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它给出的只是统计性的预言。也即是说,它是一种统计性的理论。那么,很自然产生这样的问题:这种统计性是有根本意义而不可再分析的呢,还是由更深一层的、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遵循着某种直接的因果性规律的“隐蔽对象”的“隐蔽运动”的统计结果呢?在物理学家面前,已经摆着统计物理学的例子。在那里,物质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由对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的运动进行统计平均的结果,而那些微观粒子则是服从牛顿力学的轨道式运动规律的。那么,传统量子力学里的那种非决定性,是否也建筑在更深一层的、服从个别运动的决定性规律的“隐变量”之上呢?

隐变量理论不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物理学史上任何一种理论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都会有人引入这样或那样的隐变量,以期望理论得以完善。量子力学的几率特征从一开始就暗示,可能在其背后存在某种隐变量。

传统量子理论的非因果性、概率、不确定、非决定论性质,正是人们对比粒子更低一级的量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不了解,它说明了人们对更深物质层次的无知和无能。显微镜下尘埃看上去飘忽不定、非因果性的布朗运动就是这样情况;我们知道,尘埃被更小的、看不见的、按照牛顿定律决定性地运动着的周围的分子所冲击,但我们不能够跟踪这些分子。这里的尘埃与分子,正是粒子与引力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放大版。笔者发现的正是比“粒子”这级量子水平更低的、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这是一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理论,定域性与非定域性是对立的统一,只是各级量子运行中的不同态,各有不同适用范围。

之所以出现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论,只是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对自然环境中的众多隐变量频繁相互作用的无能为力,如气象学中出现的众多混沌、非线性现象。对于宏观的地球生态系统而言,流体(空气、水)中的分子就是“隐变量”,因此目前人们还无法控制气候,但随着人类的科学认知水平的提高,控制气候终将实现。对于微观的“原子、粒子”而言,比它们小得多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成为“隐变量”。

在原子中的电子之间频繁进行着瞬间交流,那就是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以反引力子与引力子为载体。在重原子中,每层电子占有各自轨道,各自以光速运行的电子正是用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引力子进行瞬间交流,产生库仑斥力,没有反引力子、引力子的超光速相互作用,原子中的电子早已相互碰撞飞离原子,原子就不可能存在。在“EPR”与“贝尔不等式”实验中,两个光子从发射天线分离后,在光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作用范围内即实现瞬间交流,既使是两个相距甚远不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光子之间,由于同时受到真空中无所不在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两个光子受到引力子、反引力子撞击的几率相近,出现了类似的超距作用,就象在水流中的两个相距甚远的塑胶球,塑胶球相当于光子,水分子相当于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宇宙真空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汤,因此两个相距甚远的光子的状态,继续以某种方式纠结在一起,因为它们同时受到真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干扰。笔者正是在更基础的水平上(即比粒子更深一个层次上)引入爱因斯坦的“超距作用”所精确类比的内在的非定域效应。

 

§2.5  幻象与实在

我们通过实验仪器得到的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正是电子以光速运行所形成的幻象,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的原理相似,电视的图像与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都是幻象。氢原子的电子云图像只是我们确定的氢原子无穷多种态中的一种,我们看到的世间万物都是无数个原子幻象的集成,当然这种原子级的幻象是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的,我们感觉到的只是有形有质感的物质,并称之为“客观实在”。

原子中的电子每秒绕行10万亿圈,每109秒内原子中的电子都处于新的位置,通过反射实验仪器的光子形成新的幻象。可以将氢原子与电视的电子显像管作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电视图像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视显像屏,才能确定电视图像的某一种态。也可以将氢原子与电风扇相类比,当我们闭上眼睛,就不能确定转动中的电风扇处于何种态,当我们观察电风扇,才能确定它在转动中所形成幻象的态。

幻象构成实在,实在即是幻象。

我们在观察氢原子之前,无法确定电子光速运行所形成的电子云的形态,而且观察到的电子云图像,已经是电子受到实验仪器发射的光子干扰后形成的图像,已不是它原来的

态。我们将对氢原子的理解扩大到手中的笔,箱中的猫,天上的月亮,它们只不过是由众多原子组合成的巨系统,但就其微观的量子运行态的原理都是相同的。

任何由原子构成的物体,都时刻显现极多的态(原则上是无穷多的“态”)但这种态表现在粒子尺度上,肉眼无法分辨。被关在密封箱内还活着的“薛定谔猫”,虽然时刻显现极多的“活猫”态,但却没有“死猫”态,因为“活猫”与“死猫”中原子、分子的组列已有不同,我们的观察,只能确定极多的“活猫态”中的一种。反之,箱内已死亡的“薛定谔猫”虽然有极多的“死猫”态,但却没有“活猫”态。

月亮在被观测前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我们所知的状态中,事实上月亮可能处在极多种状态中的任何一个,因为宇宙万物都是能量运行所形成的幻象,在每一秒钟,月亮中的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都处于一种独特的状态,即极多的月亮幻象的态,当我们盯着月亮看,才能确定月亮的某一态,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幻象反射的光子。实际上我们每一秒钟看到的月亮都是不同的,只不过这种变化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眼睛所能分辨的范围,即在粒子尺度上的变化。当我们没有观测月亮,就不能确定月亮所处的状态。

与月亮一样,宇宙也具有无穷多的态,而并不是过去有人认为的有无穷多个宇宙,一次宇宙大爆炸不可能生成无穷多个平行的宇宙,宇宙只有也只能是一个,但它在时刻显现出无穷多种幻象。

自然界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表现为能量的有序运动,但在各级量子有序运动构成物质的幻象中却时刻显现无穷多的态,我们通过观察才能确定其中一态。实在与幻象,正如粒子与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面,客观实在与物质幻象都是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体现,这也就协调了传统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矛盾。

宏观物质由微观物质组成,微观物质是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波”态即是“幻象”。粒子的“粒”态是由反引力子、引力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引力子的“粒”态又是正奇子、反奇子的波动运行产生的。因此,宇宙万物的“粒”态、“物质”态都是幻象,都是能量波动运行产生的。

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正是“幻象与实在”的生动写照,宇宙万物既是实在又是幻象。光子、电子、质子、中子、中微子既是粒子又是波,所有粒子又是引力子与反引力子以超光速运行构成的幻象,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又是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运行所构成的幻象,量子的波动运行构成物质幻象,构成客观实在。

 

§2.6  协调量子力学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的矛盾

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诠释上所持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与牛顿、爱因斯坦自然哲学体系是对立的,笔者认为,哥本哈根学派揭示的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微观量子的本质,而牛顿、爱因斯坦的自然哲学体系则是对由极多量子聚合成的宏观巨系统的近似、粗线条的描述,两者的适用度不同,由于过去自然科学不发达,传统物理学在处理宏观物质系统时将微观量子的涨落忽略不计,仅取宏观的近似值。同时,笔者提出的多维时空观和时空混沌,协调了上述两大阵营在时空观上的矛盾,笔者发现了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这两种非定域性的隐变量,解释了量子力学波函数出现几率的本质,协调了两大阵营关于不确定性和确定性,非因果性和因果性,非决定论和决定论的矛盾,两者的观点都有正确的成分,只是各级量子在微观与宏观环境中运行的不同态,是对立的统一。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理论基础是否相容的焦点是爱因斯坦在“EPR争议”中所提出的。笔者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同一事物的三个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超光速运行,但在自然环境中,光速是粒子级物质的速度极限。

在人类思想史上,往往出现“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趋势,这源于各种思想是由不同的人或学派创立的,在争论中夹杂着学派兴衰之争,名望、私利之争,甚至背后可能有各种政治势力、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权夺利,当某个政治势力倒台,其支持的学派思想就往往列为异端邪说,与其有关的一切都一律打倒,新掌权的政治势力所支持的学派思想,就成为主流,并盛极一时,这是使人类社会陷入无尽纷争的根源。而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的,是互补相协的,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如历史上人们对光到底是粒子还是波的争论,这种学派之争,阻碍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实际上光既是粒子又是波;正如笔者提出的宇宙万物的运行既有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是互补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确定与不确定,有序与混沌,线性与非线性、因果性与非因果性,都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不同时空环境中相互作用的不同态的体现,是宇宙各级量子相互作用中显现出的不同态,两者是对立的统一,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的运动变化规律,微观物质能量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形成中等物质能量系统的非线性、混沌、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运动,进而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线性、有序、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运动。表现为宏观上全局上的确定性、线性、因果性、决定性,微观上局部上的不确定、非线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

局部的微观的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非因果性、非决定性,并不影响宏观物质能量系统运行的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如太阳内部微观量子运行的不确定性,不能改变太阳整体运行的确定性——太阳必将成为红巨星,进而演变成白矮星;如宏观的银河系可见物质必将被银心黑洞逐渐吞噬;这源于宇宙万物处于非常复杂的四力竞争与协同之中,宇宙环境中各级量子之间相互干扰非常频繁,造成在微观量子层次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且在能量差异不大的物质中这种相互干扰特别容易实现,如空气中的灰尘在分子的干扰下显现出的不确定,而这些微观量子对太阳、银河系这些巨能量系统的干扰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太阳、银河系、宇宙这些巨能量系统的运行是确定的、因果的、决定论的。

众多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的能量干扰相互干扰,形成新的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然后由这些不确定、非因果性、非决定性的能量系统相互干扰,形成宏观上的有序和确定性、因果性、决定性,也就是四力从平衡到不平衡,从有序到混沌,再从不平衡到平衡,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变过程。

自组织理论指出,稍微复杂一些的系统,由于大量的随机因素和不同的涨落形式,它的未来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在临界点处系统的解是非决定论解,然后在到达临界点之前,又是动力学的决定论的解。动力学和随机性,决定论和非决定论,总是相伴相随、相互联系地出现。

大自然是和谐的、对称的、平衡的,是两种能量(正奇力与反奇力,或者引力与反引力)相互竞争协同的对立统一体。既对立,又同一,它们在统一体内,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转化,是对立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立面通过相摩、相感、相薄、相销,于是万物化生。

由简单性、可还原性的微观物质能量的频繁相互作用,形成宏观物质能量系统的复杂性与整体性。整体论研究的“复杂系统”,具有多子系统、多种类和多层次的特点,如人体系统、生态系统、星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与周围环境有着复杂的、开放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此类复杂系统的内部的相互作用虽然极其复杂,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在竞争与协同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因为在粒子、引力子层面只有这四种相互作用,这是还原论方法。物质、能量、信息只是同一事物——“量子”的三个面,量子即是能量,由量子(如粒子)构成物质,量子的不同组合使物质包含不同信息。

属于复杂系统的人脑系统、社会系统是宇宙程序与人脑程序、社会程序相互作用的产物(人脑程序与社会程序在第四章有论述)。

笔者在探索中采用了“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方法,笔者的溯源方法属于“还原论”,而提出的“宇宙程序”却属于“整体论”。其实“还原论”和“整体论”都是科学探索工作中的有力方法,两者各有侧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才是最有效的。

宏观事物从整体上讲,四力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如果不用还原方法找到它们共同的根源,就不可能解析宏观事物的奥秘,而且整体不是局部的简单叠加,因为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时刻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物质、信息交换,即各种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之间存在极其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在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时,既要有一种“整体观”,又要有一种“还原观”,而且还原的方法是绝对必要的,不然光用整体论方法,就永远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科学探索就不能向深层次发展。所以“还原论”和“整体论”是对立的和谐统一,是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对立统一。

 

§2.7用能量统一宇宙万物

宇宙万物运行程序性的本质在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由于能量的运动具有方向性,所以在奇子级、引力子级、粒子级等宇宙高级能量中必须存在两种相互制衡、相互协同的能量才能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中,同样存在两种力(能量)的相互作用,即引力与反引力。引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奇力都是能量,奇子、引力子、粒子、原子及宇宙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其中奇子是能量之源,奇子有两态,一态是有体积的点状能量,另一态是无体积的数学奇子,一种信息态,代表能量(E)。

能量形成速度,速度改变,时间、空间、能量、质量都会随之改变,奇子的奇力形成超超光速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形成超光速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与反引力的对抗形成光速或亚光速的粒子,光速与亚光速的粒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原子,原子组合成更低速度的分子,我们看到随着速度降低,能量也一级级降低,可分成奇子能(E1=ma2),引力子能(E2=mb2),粒子、原子核能(E=mc2),化学能、生物能等很多级能量。

由奇力分化成的正奇力、反奇力就是宇宙能量之源,正奇子、反奇子就是宇宙最高一级能量的载体,它使得原子象“永动机”一样转动1033年以上。

笔者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极高级的程序,即用一个“数学公式”可以推演出宇宙中全部的“数学公式”,这种程序的运行就可以产生自然科学的所有定律,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这个公式就是“奇力=正奇力+反奇力”(Lu=q+p),在正、反奇力的对抗中生成对称的引力和反引力,可推演出“引力=反奇力-正奇力(Npq),反引力=正奇力-反奇力(Z=qp),引力=反引力(NZ)、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Zs+e+w)、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Ns+e+w)。这种程序运行的原则是:“用上一级程序限定下一级程序”。如各级程序中的“速度”编码,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超光速限定了下一级物质“粒子”如光子、电子的速度极限,即光速,电子的光速限定了原子的速度极限,正奇子和反奇子的超超光速使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存在速度极限。不同原子组合成的分子,因形成的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四力平衡的状态各不相同,也就限定了化学反应速率,众多不同的分子组合成的生物体,各种分子级的四力平衡体的反应速率不同,分子总量不同,也就决定了生理反应的速度。速度的改变,也引起各级程序中的时间、空间、能量、质量编码的改变。

当弧线运行的反奇子多于正奇子时,生成的引力子必然是以弧线运行的,也使得强大天体引力场中的时空必然是弯曲的。

限定了速度,也就限定了能量、质量、时间、空间,设定了上述五个要素,宇宙各级程序就可以有序运行,演化出宇宙万物,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信息都蕴藏在力场之中,如生物遗传信息,就是以“腺嘌呤(adenine, A),鸟嘌呤(guanine, G),胞嘧啶(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四种碱基形成的力场为编码(参见图59)。同理,正奇子(d)和反奇子(b)形成的力场是宇宙程序最高级编码,引力子(n)、反引力子(u)都是由正奇子、反奇子构成,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宇宙万物是由粒子构成,最本质地讲,宇宙万物都是由正奇子和反奇子构成,因此可以用正奇子(d)、反奇子(b)描绘宇宙万物:

引力子(n)dbdbdbdbb

反引力子(u)dbdbdbdbd

粒子:dbdbdbdbdb×1023

原子:dbdbdbdbdb×1046

分子:dbdbdbdbdb×1058

生物体:dbdbdbdbdb×101135

还有基因、细胞、天体等一切由粒子构成的宇宙物质都可以此类推,它们都是由这种编码构成。目前电脑的二进位编码是以光速运行,在宇宙程序中的db二进位编码却是以超超光速运行,效率提高1031倍,才能形成纷纭复杂、变化无穷的宇宙万物。

数学是物理学的语言,如研究流形几何性质的数学理论就是微分几何,人们发现,数学和物理这两个不同的学科在这个领域的诸多概念上有惊人的共同之处,如杨振宁发现规范场正是纤维丛上的联络,而它却是由数学家在完全没有参照物理世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如对称性研究就广泛应用了群论,广义相对论与黎曼几何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

为什么自然科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用数学求得解?为什么自然科学离开数学就寸步难行?为什么各种数学方程能得到必然正确的结果?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数学是宇宙程序的语言,运行程序就会出现各种必然性,从而使数学成为自然科学的语言,宇宙的语言,这一切都源于奇子的数学性。

 

§2.8 量子、数学和美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1+1=2”?笔者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能量构成,而能量是可分成一份一份的,即量子,能量是可一份份合并或分解的。量子即是数学的最基本模块,能量的运动形成速度,进而形成了空间和时间 ,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形成标准的几何形。q+p=Lu(正奇力+反奇力=奇力),就相当于“1+1=2”,这是数学之源。用几何、数学就可以描绘宇宙万物。

如果设定最基本量子“正、反奇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粒子106107,原子及其构成的宇宙万物就是1081086

如果设定电子为1,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是103,正、反奇子就是106。一切事物都可以这样量子化,量子化就是量化。宇宙万物就是在各级量子的有序运动中形成的,就可推演出各种数学公式。

大自然的“美”就是引力场、反引力场和谐运行的外在表现,在这两类场的和谐运行中产生对称、平衡、匀称、层次和秩序。美源于宇宙能量的有序运动,源于宇宙万物在释放和吸收能量过程中的有序空间分布。如险峰峻岭的美,就是山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相互平衡的产物,险峰虽然看上去“险”,但还是一种平衡态,即平衡的边缘,如“险”的过甚,就转向反面,成为“怪”或“妖”,失去了美感,同时由于它失去了平衡,会在地球引力场的作用下倒塌。“险、妖之辨”在所有艺术门类中都适用。如花草树木的“美”,是植物在吸收阳光(能量)和释放氧气、二氧化碳、光子(能量)时的最佳姿态,同时要兼顾机体内原子引力场、反引力场与地球引力场的平衡,使花草树木的植株总体空间分布显得有序、和谐、均衡。又如雪花、花朵、鹦鹉螺、蜗牛壳都呈标准的几何形状,这正是旋涡形的引力场与水波形的反引力场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球形旋涡场和球形水波场是几何学之源,是几何学的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