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系统BI应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可可网络验证9.5破解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22:05

http://blog.csdn.net/foxnet2003/archive/2005/09/15/481825.aspx

零售系统BI应用

从决策的内容分类

 品种决策

 

决策方向:决定经营品种;

 

 

分析内容:商品周转率

 

 

 库存决策

 

决策方向:决定库存水平;

 

 

分析内容:库存周转率、周转天数

 

 

 价格决策

 

决策方向:决定商品的售价;

 

 

分析内容:商品价格带分析

 

 

 进货决策

 

决策方向:决定进货厂家和数量;

 

 

分析内容:供应商的综合评分

 

 

 资金决策

 

决策方向:决定付款的方式和数量。

 

 

       分析内容:

从分析和评价的角度分类

 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会员结构分析

 

 

如年龄、性别、收入、与商场的距离、月购买量、每次购买平均单等

 

 

☆会员购买行为分析

 

 

如每次购买平均单价、各类商品比重、购买时间、退货次数、退货金额、受促销活动影响的购买额等

 

 

☆购买行为相关分析

 

 

商品各类别购买量,按年龄、性别、收入、与商场距离的分布等

 

 

☆顾客忠诚度分析

 

 

连续30天未购买的顾客占总顾客的百分比等

 

 

 供货商行为评价

 

☆供应商供应能力

 

 

分析品种数、平均日供应量、平均月供应量、最大日供应量、供货期等

 

 

☆供应商的经营结构

 

 

分析供应品种的进、销情况等

 

 

☆供应商的运营状况

 

 

分析销售额、销售额排名、毛利额、费用收入、促销次数、促销让利、赠品金额、返厂笔数、返厂金额、周转天数等

 

 

☆供应商的结算条件

 

 

分析经营方式、借用资金利息、单位销售额占用利息等

 

 

☆供应商的综合评分

 

 

 人员业绩评价

 

☆营业员考核

 

 

销售、退货、交易次数、平均客单价等

 

 

☆合同员、物价员考核

 

 

新品笔数、合同笔数、供应商笔数、定价笔数、调价笔数等

 

 

 部门经营状况评价

 

☆部门业绩考核

 

 

销售、库存、毛利、人均销售、地均销售

 

 

☆计划指标考核

 

 

买手、营业员、部门完成计划的百分比

 

 

 企业财务分析

 

 商品结构分析

 

各大类品种数

各大类平均价格

各大类平均库存

各大类平均库存时间

各大类平均毛利

非正常商品分析

 

超保本期或保利期商品

连续无销售商品

超保质期商品

超退换期商品

市场需求分析

 

分大类销售

分大类销售平均价

分类销售同比变化和环比变化

 商品经营价值分析

 

销售、毛利、贡献度、交叉比率

 

 

 商品促销效果分析

 

促销毛利、促销销售增加、促销前后销售下降费用

 

 

 商品价格定位分析

 

 商品布局和陈列效果分析

 

归结起来就有:商品聚类分析、竞争格局分析、消费趋势分析、商品淘汰分析、商品引进分析等。

商品聚类分析

竞争格局分析

消费趋势分析

商品淘汰分析

商品引进分析

从应用的手段分类

 指标分析(总量指标、比率指标)

 

指标分析是指对企业不同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环节的指标,如:利润率、应收率、销售率、库存量、单品销售情况及所占营业比例、风险采购和库存评价指标等进行搜集和分析。但这些指标只能反映局部的经营状况。为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还需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分析,利用智能管理技术,形成一个能反映企业整体情况的数学模型。这样通过观察总指标并设置告警,才能获得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

 

 

 趋势分析(同比、环比)

 

对于某一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计算该项指标的同比、环比,移动平均数、平滑指数等趋势信息,结合相关模型对该项指标进行预测。

同比分析:本期(年、月、周)数据与往年同期(年、月、周)数据比较

环比分析:本期(月、周)数据与上期(上月、上周)数据比较

 

 

 

 

移动平均数:利用移动平均预测方法

 

 

 

 

平滑指数:利用平滑指数预测方法

 

 

 

 

 

 

 排序分析

 

对于查询获得的供应商、顾客、买手、部门、营业员等数据,可以进行正向、反向的排序,可以对查询结果中的任一项目进行排序。

 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分析)

 

应用统计学中的相关系数方法计算两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而得知两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度。

对两个不同的经济变量进行相关性判断,确定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相关分析是进行因果分析的基本工具,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判断经济指标之间的替代关系和关联度。

 

 

 

 

 

 

 

 

 

 模型分析(季节模型、回归模型、指数模型)

 

 

通过计算时间序列的回归系数,得出某一指标变化的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描述其预测方法,为人们的决策提供支持。

建立模型就是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模式模型来模拟数据的相互关系和数据发展趋势。有些模型可能是没有实际意义或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也有可能不能准确的反映数据的真实意义,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与事实相反的,因此,如何建立模型、建什么样的模型是建立模型的关键,常用的模式包括以下几类:

A.分类模式

分类模式是一个分类函数(分类器),能够把数据集中的数据项映射到某个给定的类上。分类模式往往表现为一棵分类树,根据数据的值从树根开始搜索,沿着数据满足的分支往上走,走到树叶就能确定类别。

B.回归模式

回归模式的函数定义与分类模式相似,它们的差别在于分类模式的预测值是离散的,回归模式的预测值是连续的。如给出某种动物的特征,可以用分类模式判定这种动物是哺乳动物还是鸟类;给出某个人的教育情况、工作经验,可以用回归模式判定这个人的年工资在哪个范围内,是在6000元以下,还是在6000元到1万元之间,还是在1万元以上。

C.时间序列模式

时间序列模式根据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预测将来的值。这里要考虑到时间的特殊性质,像一些周期性的时间定义如星期、月、季节、年等,不同的日子如节假日可能造成的影响,日期本身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需要特殊考虑的地方如时间前后的相关性(过去的事情对将来有多大的影响力)等。只有充分考虑时间因素,利用现有数据随时间变化的一系列的值,才能更好地预测将来的值。

D.聚类模式

聚类模式把数据划分到不同的组中,组之间的差别尽可能大,组内的差别尽可能小。与分类模式不同,进行聚类前并不知道将要划分成几个组和什么样的组,也不知道根据哪一(几)个数据项来定义组。一般来说,业务知识丰富的人应该可以理解这些组的含义,如果产生的模式无法理解或不可用,则该模式可能是无意义的,需要回到上阶段重新组织数据。

E.关联模式

关联模式是数据项之间的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如下形式的一种规则:“在拥有金卡的人当中,60%的人的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F.序列模式

序列模式与关联模式相仿,而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与时间联系起来。为了发现序列模式,不仅需要知道事件是否发生,而且需要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在购买彩电的人们当中,60%的人会在3个月内购买影碟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要同时使用多种模式。分类模式和回归模式是使用最普遍的模式。分类模式、回归模式、时间序列模式也被认为是受监督知识,因为在建立模式前数据的结果是已知的,可以直接用来检测模式的准确性,模式的产生是在受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般在建立这些模式时,使用一部分数据作为样本,用另一部分数据来检验、校正模式。聚类模式、关联模式、序列模式则是非监督知识,因为在模式建立前结果是未知的,模式的产生不受任何监督。

 

 

 

 图形分析(直方图、饼图、折线图)

 

       能够以直方图、饼图、折线图、散点图等图形表达各个指标之间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的相互关系,让人们直观地掌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如图)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