缴费:从鞋底走穿到足不出户

来源:互联网 发布:求数组最大值js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20:25

  60年前,电费收缴员白天走街串巷抄表,晚上熬油点灯对账;60年后,收缴电费变成一件只要动动鼠标的轻松差事。有这样“超级幸福”的感受,信息化功不可没。

  本报记者 吴萍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个“段子”:“我看你挟着个包,还以为你是收电费的呢!”夹个包走门串户,确实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水电费收缴员的逼真写照。

  如今却不同了。收缴员只需坐在电脑前,利用互联网就可以实时看到每户的用电情况,用户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划账缴费。和以前相比,电费的收缴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不但有购电卡、银电一卡通,还有网络卡,远程采集器,可以实时计费、实时收费、实时购电,电费收缴变成了一种轻松又惬意的工作。

  “人脑机器”

  从20岁开始,赵惠领就在北京市宣武区供电所做电费收缴员,如今她已经50多岁了。回忆起30年前的工作,她说:“我们就是个‘移动抄表器+计算器’,每天得转着圈儿走上几十公里路。”

  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宣武区供电所是北京市供电局的一个区级单位。30年前收电费的通行做法是将用户按照地盘分成片,每片由一个固定抄表员负责。宣武区被分成了12个片,赵惠领就负责其中的一片。她手里管着3600多个电表。

  想起当年挨家挨户抄表、发送缴费单的日子,赵惠领觉得她像一头转圈拉磨的“驴”。她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一样的:走路、抄表、算账。而3600多个电表并不是3600多户人家,那时候,北京一个大院或一个楼层才安装1到2块总电表,算起来应该有一万多户。赵惠领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每天抄180个电表。早晨6点,她穿着一双合脚的鞋子,挟着包出门,挨家挨户抄到下午三四点钟。晚上,还要回到自己家里点灯对账。“我曾晕倒在用户家里,因为走得实在太累了,也难得喝上一口水。”

  那时候的电费收缴员都是身兼数职:抄表员、计费员、收银员。碰上难缠的用户,赵惠领还得充当协调员。有的小区或大院里只有一个总电表,用户如何分摊电费就变得很复杂。一开始,按照灯头算费,把总电费按灯头总数分摊到每个灯头上,家里有几个灯头就交几份钱;后来,院里的每户都安装一个分表,做为电费分摊的依据。但这样还是难免会产生纠纷,有的用户虽然有灯头但不常用,按灯头计费时他就觉得自己亏了;有的用户在自己的分表上做了手脚,使分表数与总表数对不上。当这些用户纠纷闹到一定程度时,赵惠领就会被拉去做协调员。

  这种全人工操作造就出了一批业务精英,宣武区供电所所长邓家祥将他们笑称为“人脑机器”。把电表上的数字抄到账卡上并记在心里,然后核算出用电量,再从居民生活用电、非居民照明用电、商业用电、非工业用电、大工业用电、普通工业用电、农业生产用电、贫困县农业排灌用电等八大分类中判断出用户类型,根据用户类型在几十种电费标准中找出用户的适用标准,然后按用电量算出用户当月应缴电费,这个过程业务精英们只要一两秒钟就能完成。赵惠领也是业务精英,“当时居民用电电费标准是0.16428/度,200度以内的电费我都记在脑子里了,不用算,直接写,马上就能把电费单开出来。”

  如果仅是抄抄电表、背背电价,赵惠领们的工作也不算有多辛苦,真正让他们感觉头大的,是算账和对账。

  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一切都是纸质的。在用户家写完电费收缴单,回家后,赵惠领必须把180个电表的总用电量与开出的总电费单对应上,由于电价要精确到小数点后第5位,并且根据不同用户类型有几十个收费标准,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

  “如果到了月底才发现电费少收了一块钱,那可就麻烦了,要一个个账单去对,找出这一块钱到底差在哪个用户身上,那是要把人算吐的。”赵惠领的账卡一年就能垒满五个橱柜,为了方便查账,这些账页要保存5年。

  幸福地“抄表”

  从人脑到电脑,新中国的电费收缴经历了40年的演进历程,才开始摆脱纯手工劳动。

  虽然IBM在1981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但在中国,个人电脑开始在行业中应用却是1994年前后。很多企业都买了486电脑,宣武区供电所也有了自己的PC,这些PC上还安装了一个小小的电费计算程序。由此,供电所实现了电费的单机核算和打印单据。

  在采集前端,宣武区供电所使用了一种新的“智能”设备——抄表器。有了它,不再需要手工抄表,只要把抄表器对着用户的电表,选准用户类型,抄表器会自动记录数据并核算出应缴电费。

  但是回到供电所后,抄表器上的数据还得由收缴员一个个手工录入到供电所的计算机内,这样才能进行“大核算”,核算出当天的总电量与总电费。不过,赵惠领觉得这样的进步已经使她的工作变得相当轻松,原来180个电表她要从早晨6点抄到下午4点,“有了抄表器以后,下午2点多就可以收工了。”

  而真正让赵惠领感到“幸福”的是2000年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电费收缴的形态,使电费收缴工作完全实现了电子化。

  有了互联网,供电所的电脑可以联机了;抄表器可以通过数据线或红外端口自动将里面的数据录入到电脑中,再通过局域网发送到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和打印缴费单据;通过远程电表,可以实时查看用户的用电情况、远程采集用户用电数据;MIS系统使供电所的计费、核算和对账都实现了电子化,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平均每人每天可以完成1000户以上的电表记数和收费。

  更让赵惠领啧啧称奇的是这几年开始投入使用的“网络电表”。每个网络电表对应一个网络账号,用户买电时只需要上网输入其网络账号和所需电量,家里的电表立刻会显现出所购买电量并立即投入使用。供电局的业务员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实时查看到网络电表用户的用电情况,电费的计收也可以按不同用电时段收取不同费用,如果发现有恶意偷电导致电表负电量运行的用户,业务员可以立即远程断电。“这真是太奇妙了!”赵惠领说。

  如今的赵惠领,不再是一部“人脑机器”了,她学习了电脑操作知识和互联网知识,从一线回到办公室,开始享受足不出户,通过电脑计数、算账、收费的工作乐趣。

  “智能缴费”不是梦

  2004年3月,上海市民迎来了一次行政缴费的变革——上海市政府的实事项目“付费通”系统正式运行。

  这个付费通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网上缴费。上海市民只需登录www.962233.com或www.shfft.com网站,通过银行卡支付,就可完成缴付燃气费、水电费、移动电话费、固定电话费等9类公用事业账单,并实现账单查询等功能。系统和上海市所有公用事业单位及主要银行实现了对接,即便是家里没有网络的市民,也可以在遍及全市的上千个缴费终端上完成缴费。

  对上海市来说,这无疑是一项惠民工程。73岁的李大爷和老伴住在上海市静安区,由于子女都在国外,老两口已经做了15年的“留守老人”,生活事宜都由自己打理。李大爷当年是报社编辑,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驾轻就熟。付费通一上线,李大爷就成了第一批用户。“用起来很方便,我家一切公用事业费用都是在付费通上完成的。”李大爷说自己是“卡”族,出门公交卡,就医医保卡,购物缴费银行卡。

  上海市付费通系统一经推出,合肥、南京、杭州等城市都相继推出了缴费系统,使居民一卡在手,轻松付费。

  “银电联网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工作,用银行卡直接买电,在北京的一些区域已经实现。大用电户缴费系统也是直接与银行对接的,可以轻松实现网上查费、网上收费和网上划账。”邓家祥认为,智能电网实现以后,电力行业的用电控制将发生全面变革,“‘缴费’这两个字已经是初级概念,‘智能缴费’才是最终的目标。”

  赵惠领对“智能缴费”也是一脸的期待,不过她也有些许担忧:“整个供电所的业务与服务都需要转型,从过去那种跑断腿式的人工服务转向现代服务,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进步。过去10年是我感受到的缴费行业变化最大的10年,未来简直不敢想像,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啊!”

  北京市宣武区供电所

  电费收缴手段进化一览

  1958年,北京市宣武区供电所成立,此后一直依靠人工抄表、收费和结算;

  1994年,开始引入单机版电费核算程序,实现单机核算及打印账单;

  2000年,结束手工抄表,引入抄表器,上线电费系统,实现联机核算;

  2007年,MIS系统上线,实现内部联网,计量、电费、财务合而为一;

  2009年,开展银电联网,抄表数据直接传送银行,银行可以直接确认用户电量使用情况。

  城市一卡通的

  应用情况

  “城市一卡通”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电子货币”支付手段的日益成熟而产生的新应用。它将城市公用事业的各个行业统一起来,采用一卡付费,在一定区域内,居民持同一张IC卡能实现身份验证、流动消费支付、存储各类信息等功能,达到“一卡在手,生活无忧”。

  城市一卡通的应用,涉及城市居民生活各个领域的支付和身份认证,能够完成公用事业的预收费,金融、旅游、医疗等多个领域的快速结算和支付,保证各领域的身份认证和信息存储查询。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开展了城市一卡通工程的建设工作,上海、宁波、杭州、南京、济南、沈阳等城市都是应用典型。北京正在实施的市政交通一卡通系统,将在2至3年内分步实现北京市公交、地铁、出租车、高速公路、停车场、水上游船用一张卡进行消费和结算,并向其他市政领域推广。

  如今,储值方便的电卡已经走入千家万户。

  北京市宣武区供电所的工作人员使用远程“抄表器”。 并收取电费。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