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多民众分享复苏的善政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转置矩阵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6 06:22

 外界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期的猜测版本颇多,但无论如何,会议主基调当不会偏离对一年来宏观政策得失的评判,并根据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正式定调2010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
  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金融危机最猛烈的时候,提出了以“保增长”为第一要务,以“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为基本政策诉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一年来反危机的成绩不可否认,经济增长强劲,三季度GDP增长8.9%,四季度预计将超9%,此即意味着贯穿2009年全年的头等要务“保八”已成定局。
  如此亮丽的成绩单,无疑值得欣喜,但如果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视为公共政策目标的整体来看,除了保增长取得明显的成效之外,其他领域,和GDP增长比较,不仅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更由于政策的负面效应,使得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和严重。比如,国企饱享了政策盛宴的大部分,挤压了民间投资意愿和空间,使得民间投资意愿不强;而投资的加大,使得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难度上升。特别是,受整个经济形势的影响,尽管增长看好,但普通民众对于经济复苏本身的感受并不强。表现在:
  其一,前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大量货币流向了国企、股市和楼市,在制造了资产泡沫和财富再一次分配不均的同时,还带来了通胀预期,而通胀对普通民众的影响显然远远大于高收入阶层,虽然CPI从数字上仍然处于低位,但实际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可否认;其二,资源价格的改革完全演化成了“涨价改革”,水、电、油、天然气近期的涨价举措都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市场化改革,但改革成本的买单者成了普通民众;其三,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对职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讯等补贴,应当纳入工资总额管理,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其四,在房价今年暴涨的情况下,确保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却陷入尴尬,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的报告显示,4万亿元投资中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这意味着,各级政府描绘的关于保障性住房的美好蓝图基本又成了望梅止渴的寓言。
  这样,一方面是政策受益的不均,另一方面,在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制度转换的成本基本由民众来承担。这种制度逻辑造成了普通民众对于经济复苏的感受并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生动。特别是楼市、水、电、燃气等价格的上涨,食品和其他生活品价格的攀升更是对普通民众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复苏效应。
  种种迹象显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将放在扩内需、调结构等问题上来。但无论是扩内需,还是通过调结构消化过剩产能,都离不开普通民众收入的提高。我们一直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表面来看是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而导致的产能过剩,但如果从深层来看,内需乏振,结构失衡的关键并非经济体本身,而是因为资源配置的失衡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导致居民购买力与经济增速本身出现了严重的背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减少政府在财富中的分配比例,增加民众的收入空间,来提高民众的购买力。因此,对于居民收入,改革的方向是坚决做“加法”,而不是背道而驰,但很显然,这轮经济复苏从财富的分配而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非但没有减少这种不均,反而因为楼市等的暴涨,使得收入分配继续加大。
  由是观之,如果我们把2009年视为 “保增长”之年,则2010年无疑是“调结构”年,而调结构的关键在于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普通民众收入。只有老百姓富起来,结构失衡才能彻底解决,内需乏振的局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考虑到还富于民是一个长久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更多民众分享经济复苏成果的制度平台,通过启动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中的比例,通过加大国有股的变现和改革,通过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改革的提速,让普通民众在经济复苏中不再边缘化。

(来自:中国经营网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