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岁末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 常用的开源项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7 09:49

转眼就到了2009年岁末。记得今年1月1日,我也满怀激情地写着那神话般的、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的、其实我也没干什么的2008。同样记得,在今年12月2日,登岛一周年的日子,我母亲跟我说:写点总结吧……当时还处在很浮躁的阶段,不以为意。但现在我想我是需要写点什么的时候了。

2009年,从我的经历来讲,是浮躁的一年。1月刚好正式开课,经历了1月到4月的Phase 1,8月到11月的Phase2。原来这两个简简单单的Phase的英语学习就是我一年生活的全部。Phase1只有英语课,周一、周二、周四,9:00 - 16:30,中间休息1.5h(12:00 - 1:30),其实仅仅上课6个小时;周三上午半天,9:00 - 13:00,四个小时;周五下午上半天,13:00 - 17:00,四个小时。这样一周就是6*3+4*2=26小时。记得那时候回去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地想做着做那,实际上我都忘记了我真正做过什么——其实自己在读书上也总是会有一样的问题。JC Emersion的时候疯狂的学了Python,唯一的收获是一个计算器,和我以后的QQ昵称。
可能是和同学不太熟悉的关系吧,感觉这里的同学虽然让你感觉很亲切,却又难以亲近。这个感觉到现在才没有的,不过问题仿佛在于我:幽默的前提是有幽默的资本,不过这个资本我一直没找到。简单形容:不自信,又太自信。
不过,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学习,应该能出现另外一直状态。最近在读李开复自传,讲到他在美国的学习的时候,我突然回忆起了这段Phase1的英语学习:原来这种课程设计是像美国一样的那种方式——获得直观的英语体验;而这段时间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幼儿园老师带着一群学生。

之间回国,是很遥远的经历了。买机票的过程很纠结:如果下次再买机票,多花点钱就多花点,别费那么多的心力了……

仿佛真正的生活是从Phase2还没开始的时候开始的吧。那时候,开了一门课叫做: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其实就是介绍了点计算机基本知识,AI,网络安全,计算机硬件,二进制。可能是由于给我们作介绍的都是教授的关系,感觉东西很清晰,而且很前沿——所以很爱学。之后的考试就不说什么了,上届学长流传下来的题目,而且每次考试题目都不带变的。然而有真正需要说点什么的是,这里再次显现了我的一个问题:容易忽视主要问题。明明上届的题目都有了,明明我都知道很大可能会考原题(相当于考试之前就告诉你要考什么东西了),我都没有仔细看过那些题目。
之后是几次化学实验,我有同样的问题:做题目不仔细,最恨的就是“检查”,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当时还不找自己的问题。
C编程的部分是我感到最爽的课程,虽然我确定Prof.Tay讲的实在是不太好:太过于细致入微(于是我们陷入了无限的时间黑洞中……)并且对细节经常说错。那就让我有了一种——听他课,很上当——的感觉,直接导致后来逃课。 C编程让我很爽的地方是,我发现这是一个我能做好的事情(可能也同样是这个原因),我就对编程产生了很好的兴趣,并且对应地查了很多很多的资料,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比如,刘未鹏的blog(http://mindhacks.cn),就是个很好的地方。我发现,即使没有相关的技术背景,“程序员的博客”这个奇妙的地方也有很多可读可学的东西,类似知识积累方法,经验积累之类的;而且很多优秀的程序员都有写自己的技术博客的习惯(当然了……好处很多嘛!练习表达力,方便交流,传播思想,甚至有老板可以通过技术blog联系到你,那就是方便找工作了)。
学习编程这部分经历是一个持续性的、漫长的、现在还在继续的过程。这是从以前发送的邮件里面粘来的经历:

最有感受的时候,是在Tay开始讲C。那时候我拿出了一本从国内带来的课本(感觉写的不如谭浩强那本经典绿皮书好),并且自己实践了里面所有的实例,做完了里面所有的习题。于是自己看完了那本教程——就发现自己看的比Tay讲的快了挺多的。在学习C语言的时候,感觉真的时候很快乐(和学习Python的时候很像)。不过这时候学的是中文课本,呵呵。
经历过一点点小迷茫期,乱看书,类似于《Digital Design》之类,但是没看进去太多:感觉是语言问题和难度(开始一直不理解二进制的2's compelment 的乘法,后来理解了也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了,就没继续看下去)
在人家的建议下,我做过一点欧拉计划(在学Python的时候)和POJ(acm.pku.edu.cn)的题目……大概按顺序做到POJ的第十题吧,感觉自己算法知识匮乏——于是同样在人家的建议下开始看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看到Chapter 3发现缺乏相关高数知识……于是到了最近,在看高数。
同时打算希望在大学里面能去搞计算机竞赛(ICPC),所以同时在看一些国内的算法书籍。现在是两本一起看吧:《算法艺术与信息学竞赛》和《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培训教程(二)》(感觉里面的题目、实现里面的算法还是挺困难的)。竞赛不要求获奖(能的话自然最好),只要在算法、数据结构方面的提高就好。
以上内容全部自学的,有的时候感觉学得挺盲目、浮躁的:开始学一点东西,后来发现需要别的(或者有更好的别的),就跳过去了。

总之是浮躁的很,但是我想我还是发现了以后要学的专业、要从事的工作。

关于以后的工作:我想,就目前和谐的我来说,希望能从事一种 技术挑战性比较大,但是人际关系不复杂,能持续学习 的行业。希望人际关系不复杂不是因为个人不善于人际交往,而是感觉“人际交往”是一个相对比较低生产力的事情。个人觉得自己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价值,而我应该是通过学习来持续增长价值,通过技术攻关来实现既有价值。所以,我开始考虑了类似“程序员”这样一种职业——我虽然不想以后每天坐在房间里上写代码,但我觉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真的是能给人带来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通过网络,可以达到“即时查询信息”的作用;或者可以做一个独立于PC的“电子日记本”的电子工具,就像现在的MP3一样,等等许多。一想到这里,就有很多的灵感。
所以通过对以后工作的设想,我想我有可能去学两种科目:Electric Engineering,或者是 Computer Science;或者是(目前理解的)二者的合体:Computer Engineering。CS可以搞网络、搞算法设计、搞图形处理、搞游戏;EE可以做电子元件;CE的情况,不了解。但是我相信未来的情况是,电子计算机充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并且都开始向“操作系统”演变,用户可控的成分越来越多——单纯靠EE的知识应该是不够的。
还有7个月就进入大学,学自己超喜欢的专业了——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

Phase2过程的要比Phase1好很多(可能是开始了理科课程的关系吧)。首先是英语,我们那个班级气氛要比以前的好很多——有人陪我坐在前面了;理科课程就不用说了,我一直喜欢的感觉;C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不过,我仿佛翘掉了几乎所有的课。
不过这次的考试,个人感觉考得相当不好。原因应该也是找到了:基本就没有复习过,在网络上花的时间太多了。虽然感觉大家都是在网络上话那么多时间,但自己不复习的问题导致了大多数当天学的东西(虽然每天都感觉当天没学什么东西)过后就忘了。比如,GEK1535。感觉到它难,于是每节课都上;而且仔细阅读了《the Earth System》中的部分章节——但是,在写那个essay的初期,基本没有好好准备,还找了个自己最最不熟悉的题目来写;写了一大堆没用的话——现在都对当时那段紧张时期不寒而栗。一句话:不管是什么东西,都不是这么学的……
数学需要单提出来说说:学的太过分自大了,导致结果很不好。刚开始学的时候,我的基础应该是最好的那几个吧,个人感觉;但是在上tutorial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前做练习;上课的时候,感觉东西都理解了;对于老师留得作业题做了,但其它题目根本没做。所以,练习不够,基础理解的也不好,造成后来弱弱的考试结果也是必然现象了。

假期里没回家,但是过的并不是很理想。理想中的是自己可以完成几个项目,背了GRE单词。但实际上是近乎什么也没做(只是说“近乎”,实际上还是做了很多事的,但和理想的不同)。感觉网络的确是个信息源,而且是每天吞噬我时间的源头:看高数,感觉时间过得特漫长;看新闻聊QQ,感觉1.5h一眨眼就过去了。但实际上,网络、新闻带给我的效果近乎为零,而高数那种长期性的知识却是终身的。

最后再说说对明年的期望。
孔子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如果我脱离了网络,效率应该能比以前高很多吧。“志于学”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少像孔子那样深刻的。那就让我以后,上网看新闻、聊QQ时间少于1h/天,整块学习时间越来越多吧。
明年7月就开始进行大学学习了。作为年计划,我应该完成点大部头,免得让自己到了明年像今年一样无话可说。
英文版的,看完两本书:《the snowball》——沃伦巴菲特的传记,和《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进度慢点没关系,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每个月完成1/10就好。
英语学习方面,在6月前背下来红宝书。相当于每3天背诵一个chapter。不过我想我还是1天一个比较好,剩下了的天数用来复习。
最重要的部分:对新的知识,要及时复习。尤其是学校课程。
2010年我想我还要坚持一个习惯,根据大块时间理论,我可以每天花1大块时间(2h)看基础数学知识(现阶段是高数),1小块时间(1h吧)来看其他的知识(目前是网上看新闻,这部分时间不能分出更多了……),并且必须要那小小块时间(0.5h)来复习

恩……就这么多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