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很全的android操作内容丰富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dows安全性确认证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9 07:46
2月28日

原创 Android 下使用Gdb在emulator中进行程序调试(转载)http://miaozl.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pagedir=Next&_c11_BlogPart_handle=cns!F408F266382E09FE!717&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

在Android系统的emulator 里,可以有两种方式Gdb调试:直接利用Gdb调试和GdbServer进行调试。

1、利用Gdb Server进行调试:

A、从下面的链接中下载针对Android的Gdb Server

    http://www.billrocks.org/android_libs/bin/

B、把下载的Gdb Server安装到你的emulator 中

    1)、 启动emulator

    2)、下载Gdb Server到你的emulator

    打开一个终端,运行:

    $ adb shell
    #cd data
    #mkdir bin
    在另外一个终端里运行:
    $ adb push gdbserver /data/bin

    这样通过Android自己的adb,把gdbserver 下载到emulator 中了。
C、运行gdbserver :

     # /data/bin/gdbserver 10.0.2.2:1234 [args...]

D、回到另一终端,映射端口:

       $telnet localhost 5554

       telnet到emulator 中,运行下面的命令:

       redir add tcp:1234:1234

E、在第三个终端中运行 gdb:

       $gdb test

       test 是你要调试的程序,然后在gdb命令行运行:

       (gdb) target remote localhost:1234

       然后你就可以像以前用gdb那样进行程序调试了。

2、直接用本地Gdb进行调试

A、从下面的链接中下载Android调试包,它是用Android的toolchain编译好的二进制文件:

      http://ortegaalfredo.googlepages.com/android-debug.tbz

B、解压调试包,然后把gdb下载到你的emulator 中,当然如果你有真的手机,也可以这样调试:

   $adb push gdb /data/bin

C、利用adb连接到emulator

   $adb shell

   运行gdb,会出现下面的信息:

   # /data/bin/gdb

dlopen failed on 'libthread_db.so.1' - libthread_db.so.1: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GDB will not be able to debug pthreads.

GNU gdb 6.7
Copyright (C) 2007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License GPLv3+: GNU GPL version 3 or later <http://gnu.org/licenses/gpl.html>
This is free software: you are free to change and redistribute it.
There is NO WARRANTY, to the extent permitted by law.  Type "show copying"
and "show warranty" for details.
This GDB was configured as "--host=arm-none-linux-gnueabi --target=".
(gdb)

 D、    然后你就可以像以前用gdb那样对程序进行调试了。

转载地址:http://blog.csdn.net/gogofly_lee/archive/2008/12/31/3669483.aspx

Android编译本地C++程序方法(转载)

在Android平台上程序以Java形式运行在Dalvik模拟器上,但Android作为一个Linux内核系统完全可以执行Navtive C++程序,主要的步骤如下:

        1.下载ARM C++交叉编译器 http://www.codesourcery.com/gnu_toolchains/arm/portal/subscription3057

  2.编写本地C++代码,如Hello Wolrd,可以使用标准库STL。编译的命令行如下

  arm-none-linux-gnueabi-g++.exe -static -o android123 android123.cpp

  首先运行arm-none-linux-gnueabi-g++.exe程序-static 参数代表静态库,-o为输出名称android123,最后的android123.cpp为源代码。

  3.运行模拟器,用cmd在sdkTools目录夏之星 adb push android123 /system/sbin/android123

  4.设置访问权限,通过Linux的Shell,在cmd下设置所有用户完全控制权限adb shell chmod 777 /system/sbin/android123

  5.执行这个android123程序,输入adb shell cd /system/sbin/android123即可

转载地址:http://www.builder.com.cn/2008/0925/1152116.shtml。

2月27日

Android 调试桥(adb)(转载)

Android 调试桥(adb)是多种用途的工具,该工具可以帮助你你管理设备或模拟器 的状态。

可以通过下列几种方法加入adb:

  • 在设备上运行shell命令
  • 通过端口转发来管理模拟器或设备
  • 从模拟器或设备上拷贝来或拷贝走文件

下面对adb进行了介绍并描述了常见的使用.

Contents

概要
发出adb命令
查询模拟器/设备实例
给特定的模拟器/设备实例发送命令
安装软件
转发端口
从模拟器/设备中拷入或拷出文件
Adb命令列表
启动shell命令
通过远程shell端运行sqllite3连接数据库
UI/软件 试验程序 Monkey
其它的shell命令
启用logcat日志
使用logcat命令
过滤日志输出
控制日志输出格式
查看可用日志缓冲区
查看stdout 和stderr
Logcat命令列表
停止adb服务

概要

Android 调试系统是一个面对客户服务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 一个在你用于开发程序的电脑上运行的客户端。你可以通过shell端使用adb命令启动客户端。 其他Android工具比如说ADT插件和DDMS同样可以产生adb客户端.
  • 在你用于发的机器上作为后台进程运行的服务器。该服务器负责管理客户端与运行于模拟器或设备上的adb守护程序(daemon)之间的通信。.
  • 一个以后台进程的形式运行于模拟器或设备上的守护程序(daemon)。.

当你启动一个adb客户端,客户端首先确认是否已有一个adb服务进程在运行。如果没有,则启动服务进程。当服务器运行, adb服务器就会绑定本地的TCP端口5037并监听adb客户端发来的命令,—所有的adb客户端都是用端口 5037与adb服务器对话的.

接着服务器将所有运行中的模拟器或设备实例建立连接。它通过扫描所有5555到5585范围内的奇数端口来定位所有的模拟器或设备。一旦服务器找到了adb守护程序,它将建立一个到该端口的连接。请注意任何模拟器或设备实例会取得两个连续的端口——一个偶数端口用来相应控制台的连接,和一个奇数端口用来响应adb连接。比如说:

模拟器1,控制台:端口5554
模拟器1,Adb端口5555
控制台:端口 5556
Adb端口5557…

如上所示,模拟器实例通过5555端口连接adb,就如同使用5554端口连接控制台一样.

一旦服务器与所有模拟器实例建立连接,就可以使用adb命令控制和访问该实例。因为服务器管理模拟器/设备实例的连接,和控制处理从来自多个adb客户端来的命令,你可以通过任何客户端(或脚本)来控制任何模拟器或设备实例.

以下的部分描述通过命令使用adb和管理模拟器/设备的状态。要注意的是如果你用,装有ADT插件的Eclipse开发Android程序,你就不需要通过命令行使用adb。ADT插件已经透明的把adb集成到Eclipse中了,当然,如果必要的话你也可以仍然直接使用adb,比如说调试.

发出adb命令

发出Android命令: 你可以在你的开发机上的命令行或脚本上发布Android命令,使用方法:

adb [-d|-e|-s <serialNumber>] <command>

当你发出一个命令,系统启用Android客户端。客户端并不与模拟器实例相关,所以如果双服务器/设备是运行中的,你需要用 -d 选项去为应被控制的命令确定目标实例。关于使用这个选项的更多信息,可以查看模拟器/设备实例术语控制命令 .

查询模拟器/设备实例

在发布adb命令之前,有必要知道什么样的模拟器/设备实例与adb服务器是相连的。可以通过使用devices 命令来得到一系列相关联的模拟器/设备:

adb devices

• 作为回应,adb为每个实例都制定了相应的状态信息:

  • • 序列号——由adb创建的一个字符串,这个字符串通过自己的控制端口<type>-<consolePort> 唯一地识别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下面是一个序列号的例子: emulator-5554
  • 实例的连接状态有三种状态:
    • offline — 此实例没有与adb相连接或者无法响应.
    • device — 此实例正与adb服务器连接。注意这个状态并不能百分之百地表示在运行和操作Android系统,因此这个实例是当系统正在运行的时候与adb连接的。然而,在系统启动之后,就是一个模拟器/设备状态的正常运行状态了.

每个实例的输出都有如下固定的格式:

[serialNumber] [state]

下面是一个展示devices 命令和输出的例子 :

$ adb devices
List of devices attached
emulator-5554  device
emulator-5556  device
emulator-5558  device

如果当前没有模拟器/设备运行,adb则返回 no device .

给特定的模拟器/设备实例发送命令

如果有多个模拟器/设备实例在运行,在发布adb命令时需要指定一个目标实例。 这样做,请使用-s 选项的命令。在使用的-s 选项是

adb -s <serialNumber> <command>

如上所示,给一个命令指定了目标实例,这个目标实例使用由adb分配的序列号。你可以使用 devices 命令来获得运行着的模拟器/设备实例的序列号

示例如下:

adb -s emulator-5556 install helloWorld.apk

注意这点,如果没有指定一个目标模拟器/设备实例就执行 -s 这个命令的话,adb会产生一个错误.

安装软件

你可以使用adb从你的开发电脑上复制一个应用程序,并且将其安装在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像这样做,使用install 命令。这个install 命令要求你必须指定你所要安装的.apk文件的路径:

adb install <path_to_apk>

为了获取更多的关于怎样创建一个可以安装在模拟器/设备实例上的.apk文件的信息,可参照Android Asset Packaging Tool (aapt).

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正在使用Eclipse IDE并且已经安装过ADT插件,那么就不需要直接使用adb(或者aapt)去安装模拟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否则,ADT插件代你全权处理应用程序的打包和安装.

转发端口

可以使用 forward 命令进行任意端口的转发——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的某一特定主机端口向另一不同端口的转发请求。下面演示了如何建立从主机端口6100到模拟器/设备端口7100的转发。

adb forward tcp:6100 tcp:7100

同样地,可以使用adb来建立命名为抽象的UNIX域套接口,上述过程如下所示:

adb forward tcp:6100 local:logd

从模拟器/设备中拷入或拷出文件

可以使用adbpull ,push 命令将文件复制到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的数据文件或是从数据文件中复制。install 命令只将一个.apk文件复制到一个特定的位置,与其不同的是,pull 和 push 命令可令你复制任意的目录和文件到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的任何位置。

从模拟器或者设备中复制文件或目录,使用(如下命):

adb pull <remote> <local>

将文件或目录复制到模拟器或者设备,使用(如下命令)

adb push <local> <remote>

在这些命令中, <local> 和<remote> 分别指通向自己的发展机(本地)和模拟器/设备实例(远程)上的目标文件/目录的路径

下面是一个例子::

adb push foo.txt /sdcard/foo.txt

Adb命令列表

下列表格列出了adb支持的所有命令,并对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做了说明. Category Command Description Comments Options -d 仅仅通过USB接口来管理abd. 如果不只是用USB接口来管理则返回错误. -e 仅仅通过模拟器实例来管理adb. 如果不是仅仅通过模拟器实例管理则返回错误. -s <serialNumber> 通过模拟器/设备的允许的命令号码来发送命令来管理adb (比如: “emulator-5556″). 如果没有指定号码,则会报错. General devices 查看所有连接模拟器/设备的设施的清单. 查看 Querying for Emulator/Device Instances 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help 查看adb所支持的所有命令。.
version 查看adb的版本序列号.
Debug logcat [<option>] [<filter-specs>] 将日志数据输出到屏幕上.
bugreport 查看bug的报告,如dumpsys ,dumpstate ,和logcat 信息。
jdwp 查看指定的设施的可用的JDWP信息. 可以用 forward jdwp:<pid>端口映射信息来连接指定的JDWP进程.例如:
adb forward tcp:8000 jdwp:472
jdb -attach localhost:8000
Data install <path-to-apk> 安装Android为(可以模拟器/设施的数据文件.apk指定完整的路径).
pull <remote> <local> 将指定的文件从模拟器/设施的拷贝到电脑上.
push <local> <remote> 将指定的文件从电脑上拷贝到模拟器/设备中.
Ports and Networking forward <local> <remote> 用本地指定的端口通过socket方法远程连接模拟器/设施 端口需要描述下列信息:

  • tcp:<portnum>
  • local:<UNIX domain socket name>
  • dev:<character device name>
  • jdwp:<pid>
ppp <tty> [parm]… 通过USB运行ppp:
  • <tty> — the tty for PPP stream. For exampledev:/dev/omap_csmi_ttyl.
  • [parm]… &mdash zero or more PPP/PPPD options, such as defaultroute ,local , notty , etc.

需要提醒你的不能自动启动PDP连接.


Scripting get-serialno 查看adb实例的序列号. 查看 Querying for Emulator/Device Instances 可以获得更多信息. get-state 查看模拟器/设施的当前状态. wait-for-device 如果设备不联机就不让执行,–也就是实例状态是 device 时. 你可以提前把命令转载在adb的命令器中,在命令器中的命令在模拟器/设备连接之前是不会执行其它命令的. 示例如下:
adb wait-for-device shell getprop

需要提醒的是这些命令在所有的系统启动启动起来之前是不会启动adb的 所以在所有的系统启动起来之前你也不能执行其它的命令. 比如:运用install 的时候就需要Android包,这些包只有系统完全启动。例如:

adb wait-for-device install <app>.apk

上面的命令只有连接上了模拟器/设备连接上了adb服务才会被执行,而在Android系统完全启动前执行就会有错误发生.

Server start-server 选择服务是否启动adb服务进程.
kill-server 终止adb服务进程.
Shell shell 通过远程shell命令来控制模拟器/设备实例. 查看 获取更多信息 for more information. shell [<shellCommand>] 连接模拟器/设施执行shell命令,执行完毕后退出远程shell端l.

 

 

启动shell命令

Adb 提供了shell端,通过shell端你可以在模拟器或设备上运行各种命令。这些命令以2进制的形式保存在本地的模拟器或设备的文件系统中:

/system/bin/...

不管你是否完全进入到模拟器/设备的adb远程shell端,你都能 shell 命令来执行命令.

当没有完全进入到远程shell的时候,这样使用shell 命令来执行一条命令:

adb [-d|-e|-s {<serialNumber>}] shell <shellCommand>

在模拟器/设备中不用远程shell端时,这样使用shell 命 :

adb [-d|-e|-s {<serialNumber>}] shell

通过操作CTRL+D 或exit 就可以退出shell远程连接.

下面一些就将告诉你更多的关于shell命令的知识.

通过远程shell端运行sqllite3连接数据库

通过adb远程shell端,你可以通过Android软sqlite3 命令程序来管理数据库。sqlite3 工具包含了许多使用命令,比如:.dump 显示表的内容,.schema 可以显示出已经存在的表空间的SQL CREATE结果集。Sqlite3还允许你远程执行sql命令.

通过sqlite3 , 按照前几节的方法登陆模拟器的远程shell端,然后启动工具就可以使用sqlite3 命令。当sqlite3 启动以后,你还可以指定你想查看的数据库的完整路径。模拟器/设备实例会在文件夹中保存SQLite3数据库./data/data/<package_name> /databases / .

示例如下:

$ adb -s emulator-5554 shell
# sqlite3 /data/data/com.example.google.rss.rssexample/databases/rssitems.db
SQLite version 3.3.12
Enter ".help" for instructions
.... enter commands, then quit...

sqlite> .exit

当你启动sqlite3的时候,你就可以通过shell端发送 sqlite3 ,命令了。用exit 或 CTRL+D 退出adb远程shell端.

UI/软件 试验程序 Monkey

当Monkey程序在模拟器或设备运行的时候,如果用户出发了比如点击,触摸,手势或一些系统级别的事件的时候,它就会产生随机脉冲,所以可以用Monkey用随机重复的方法去负荷测试你开发的软件.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用下面的命令来使用Monkey,这个命令将会启动你的软件并且触发500个事件.

$ adb shell monkey -v -p your.package.name 500

更多的关于命令Monkey的命令的信息,可以查看UI/Application Exerciser Monkey documentation page.

文档页面

其它的shell命令

下面的表格列出了一些adbshell命令,如果需要全部的命令和程序,可以启动模拟器实例并且用adb -help 命令 .

adb shell ls /system/bin

对大部门命令来说,help都是可用的. Shell Command Description Comments dumpsys 清除屏幕中的系统数据n. Dalvik Debug Monitor Service(DDMS)工具提供了完整的调试、. dumpstate 清除一个文件的状态. logcat [<option>]… [<filter-spec>]… 启动信息日志并且但因输出到屏幕上. dmesg 输出主要的调试信息到屏幕上. start 启动或重启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
stop 关闭一个模拟器/设备实例.

启用logcat日志

Android日志系统提供了记录和查看系统调试信息的功能。日志都是从各种软件和一些系统的缓冲区中记录下来的,缓冲区可以通过 logcat 命令来查看和使用.

使用logcat命令

你可以用 logcat 命令来查看系统日志缓冲区的内容:

[adb] logcat [<option>] ... [<filter-spec>] ...

请查看Listing of logcat Command Options ,它对logcat命令有详细的描述 .

你也可以在你的电脑或运行在模拟器/设备上的远程adb shell端来使用logcat命令,也可以在你的电脑上查看日志输出。

$ adb logcat

你也这样使用:

# logcat

过滤日志输出

每一个输出的Android日志信息都有一个标签和它的优先级.

  • 日志的标签是系统部件原始信息的一个简要的标志。(比如:“View”就是查看系统的标签).
  • 优先级有下列集中,是按照从低到高顺利排列的:
    • V — Verbose (lowest priority)
    • D — Debug
    • I — Info
    • W — Warning
    • E — Error
    • F — Fatal
    • S — Silent (highest priority, on which nothing is ever printed)

在运行logcat的时候在前两列的信息中你就可以看到 logcat 的标签列表和优先级别,它是这样标出的:<priority>/<tag> .

下面是一个logcat输出的例子,它的优先级就似乎I,标签就是ActivityManage:

I/ActivityManager(  585): Starting activity: Intent { 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

为了让日志输出能体现管理的级别,你还可以用过滤器来控制日志输出,过滤器可以帮助你描述系统的标签等级.

过滤器语句按照下面的格式描tag:priority ... , tag 表示是标签,priority 是表示标签的报告的最低等级. 从上面的tag的中可以得到日志的优先级. 你可以在过滤器中多次写tag:priority .

这些说明都只到空白结束。下面有一个列子,例子表示支持所有的日志信息,除了那些标签为”ActivityManager”和优先级为”Info”以上的和标签为” MyApp”和优先级为” Debug”以上的。 小等级,优先权报告为tag.

adb logcat ActivityManager:I MyApp:D *:S

上面表达式的最后的元素 *:S ,,是设置所有的标签为”silent”,所有日志只显示有”View” and “MyApp”的,用 *:S 的另一个用处是 能够确保日志输出的时候是按照过滤器的说明限制的,也让过滤器也作为一项输出到日志中.

下面的过滤语句指显示优先级为warning或更高的日志信息:

adb logcat *:W

如果你电脑上运行logcat ,相比在远程adbshell端,你还可以为环境变量ANDROID_LOG_TAGS :输入一个参数来设置默认的过滤

export ANDROID_LOG_TAGS="ActivityManager:I MyApp:D *:S"

需要注意的是ANDROID_LOG_TAGS 过滤器如果通过远程shell运行logcat 或用adb shell logcat 来运行模拟器/设备不能输出日志.

控制日志输出格式

日志信息包括了许多元数据域包括标签和优先级。可以修改日志的输出格式,所以可以显示出特定的元数据域。可以通过 -v 选项得到格式化输出日志的相关信息.

  • brief — Display priority/tag and PID of originating process (the default format).
  • process — Display PID only.
  • tag — Display the priority/tag only.
  • thread — Display process:thread and priority/tag only.
  • raw — Display the raw log message, with no other metadata fields.
  • time — Display the date, invocation time, priority/tag, and PID of the originating process.
  • long — Display all metadata fields and separate messages with a blank lines.

当启动了logcat ,你可以通过-v 选项来指定输出格式:

[adb] logcat [-v <format>]

下面是用 thread 来产生的日志格式:

adb logcat -v thread

需要注意的是你只能-v 选项来规定输出格式 option.

查看可用日志缓冲区

Android日志系统有循环缓冲区,并不是所有的日志系统都有默认循环缓冲区。为了得到日志信息,你需要通过-b 选项来启动logcat 。如果要使用循环缓冲区,你需要查看剩余的循环缓冲期:

  • radio — 查看缓冲区的相关的信息.
  • events — 查看和事件相关的的缓冲区.
  • main — 查看主要的日志缓冲区

-b 选项使用方法:

[adb] logcat [-b <buffer>]

下面的例子表示怎么查看日志缓冲区包含radio 和 telephony信息:

adb logcat -b radio

查看stdout 和stderr

在默认状态下,Android系统有stdout 和 stderr (System.outSystem.err )输出到/dev/null ,在运行Dalvik VM的进程中,有一个系统可以备份日志文件。在这种情况下,系统会用stdout 和stderr 和优先级 I.来记录日志信息

通过这种方法指定输出的路径,停止运行的模拟器/设备,然后通过用setprop 命令远程输入日志

$ adb shell stop
$ adb shell setprop log.redirect-stdio true
$ adb shell start

系统直到你关闭模拟器/设备前设置会一直保留,可以通过添加/data/local.prop 可以使用模拟器/设备上的默认设置

Logcat命令列表

Option Description -b <buffer> 加载一个可使用的日志缓冲区供查看,比如event 和radio . 默认值是main 。具体查看Viewing Alternative Log Buffers. -c 清楚屏幕上的日志. -d 输出日志到屏幕上. -f <filename> 指定输出日志信息的<filename> ,默认是stdout . -g 输出指定的日志缓冲区,输出后退出. -n <count> 设置日志的最大数目<count> .,默认值是4,需要和 -r 选项一起使用。 -r <kbytes><kbytes> 时输出日志,默认值为16,需要和-f 选项一起使用. -s 设置默认的过滤级别为silent. -v <format> 设置日志输入格式,默认的是brief 格式,要知道更多的支持的格式,参看Controlling Log Output Format .

Stopping the adb Server

在某些情况下,你可能需要终止Android 调试系统的运行,然后再重新启动它。 例如,如果Android 调试系统不响应命令,你可以先终止服务器然后再重启,这样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kill-server 可以终止adb server。你可以用adb发出的任何命令来重新启动服务器.

 

 

 

 

 

 

 

 

 

 

 

 

 

 

 

 

 

 

 

 

 

 

 

 

 

 

 

 

 

 

 

 

 

 

 

 

 

 

 

 

 

 

 

 

 

 

 

 

 

 

 

 

 

 

 

 

 

 

 

 

 

 

 

 

 

 

 

 


转载地址:http://emck.avaw.com/?p=116

Android下如何调试程序(转载)

ndroid程序下用System已经是失效了(起码我用是失效了的),那么如何调试程序呢?
第一种是用Debug,设个断点就可以跟踪,但是我觉得不爽,我用System.out用惯了,不用System.out也可以用Log的。
第二种就是我要介绍的Log,看了别人介绍的方法之后,自己亲身试验了再写上来的哦~。首先简单介绍一下AndroidAndroid实际上应该算是一种Linux移动平台的另一个版本(我对Android研究不深,我就是这么认为的),那么既然是Linux就必定会用到命令。那么如何用命令运行程序呢?用adb命令!键入“cmd”,再键入“adb shell”,出现了个“#”号,恭喜恭喜,你可以使用命令来控制Android了。
运行“am -help”,可以查看“am”命令的帮助信息,试试运行“am start -n com.google.android.browser/com.google.android.browser.BrowserActivity”看看?呵呵,在模拟器里面可以看到运行了浏览器,哈哈,就是这么简单(简单个P,为了找这个东西花了我好久的时间)。
还有:
//运行浏览器,打开中华网
#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 http://www.china.com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 http://www.china.com
Starting: Intent { 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ata=http://www.china.com }

//拨打电话,号码是123456789
#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CALL -d tel:123456789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CALL -d tel:123456789
Starting: Intent { 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CALL data=tel:123456789 }


#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ALL_APPS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ALL_APPS
Starting: Intent { 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ALL_APPS }

//google地图,到shanghai这个点包(注:点包为方言,就是地方的意思)
#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geo:0,0?q=shanghai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geo:0,0?q=shanghai
Starting: Intent { action=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ata=geo:0,0?q=shanghai }
好了,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使用命令,然后如何查看输出语句呢?在Android中可以使用Log类,Log类在android.util包中。Log 类提供了若干静态方法 :
Log.v(String tag, String msg);
Log.d(String tag, String msg);
Log.i(String tag, String msg);
Log.w(String tag, String msg);
Log.e(String tag, String msg);
分别对应 Verbose,Debug,Info,Warning,Error。
tag是一个标识,可以是任意字符串,通常可以使用类名+方法名, 主要是用来在查看日志时提供一个筛选条件.
程序运行后 并不会在 ide的控制台内输出任何信息,那么如何查看日志输出?使用"adb logcat" 命令:
adb logcat
当执行 adb logcat 后会以tail方式实时显示出所有的日志信息.
这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来显示我们需要的信息, 这时候我们指定的 tag就派上了用场.
adb logcat -s MyAndroid:I
解释:只显示tag为MyAndroid,级别为I或级别高于I(Warning,Error)的日志信息。
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如果你的IDE用的是Eclipse的话,在show view中选择Locat就可以直接看到输出了。
好了,调式自己的Android程序吧。
转载地址:http://hi.baidu.com/ddppfamily/blog/item/348bccfc0031be86b901a0bc.html

基于源代码的第一个Android程序

    最近工作上略微有些松闲,经过2夜的下载,终于下载到了最新的源代码。编译调试,今天终于成功的写出了第一个基于源代码的Android程序。过程和个人的分析如下。
    源代码的下载方式:
    #$ repo init -u git://android.git.kernel.org/platform/manifest.git
  #repo sync
  注意事项:在进行
repo sync时,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可能由于Android的服务器的原因,经常发生server端的终端,且无法断点续传,另外,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源代码的下载过程,但和我们平常用的SVN和CVS不同,在执行该过程时,源代码放置目录无法看到文件的存在,只有在下载完成时才能显式看到。
   编译过程:

cd /path/to/android/root
. build/envsetup.sh
lunch 1 # to build the emulator
make # if you didn't already do this
emulator # you should see a GUI picture of a phone

以上方式即默认的编译过程即TARGET_ARCH为ARM架构,如果执行的是lunch 2,则执行的是simulator编译的方式,编译出来的代码TARGET_ARCH为X86架构。但遗憾的是如果期望两者同时在工程中共存,似乎有些困难。因为两者存在公用的部分,这样的结果是simulator无法正常允许。笔者曾经在myAndroid/build/core/envsetup.mk中进行如下修改:

ifeq ($(TARGET_PRODUCT),)
ifeq ($(TARGET_SIMULATOR),true)
TARGET_PRODUCT := sim
else
TARGET_PRODUCT := generic
endif
endif
#added by miaozl 20090226 begin
ifeq ($(TARGET_SIMULATOR),true)
OUT_DIR := $(TOPDIR)out_simulator
else
OUT_DIR := $(TOPDIR)out_device
#endif

#added by miaozl 20090226 end
     遗憾的是这样只能区分编译出的OUT_DIR,但似乎myAndroid目录下的其他目录仍有相互关联部分,笔者暂时没有再深究。按照惯例,笔者的第一个程序依然是一个“Hello”程序。
      源代码如下:
Hello.java文件:
package com.huaqin.hello;
import android.app.Activity;
import android.os.Bundle;
import android.widget.TextView;
public class Hello extends Activity{
    public void onCreate(Bundle savedInstanceState)
    {
        super.onCreate(savedInstanceState);
        TextView tv=new TextView(this);
        tv.setText("Hello,Android!");
        setContentView(tv);
    }
}
Android.mk文件:
LOCAL_PATH:= $(call my-dir)
include $(CLEAR_VARS)

LOCAL_MODULE_TAGS := eng development

LOCAL_SRC_FILES := $(call all-subdir-java-files)

LOCAL_PACKAGE_NAME := Hello

include $(BUILD_PACKAGE)
AndroidManifest.xml文件:
<manifest xmlns:android="http://schemas.android.com/apk/res/android"
    package="com.huaqin.hello">
    <application android:label="Hello,Android!">
        <activity android:name="Hello">
            <intent-filter>
                <action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action.MAIN"/>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intent-filter>
        </activity>
    </application>
</manifest>

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的红色部分应该是要一致的。

跟传统的SDK方式不同,源代码编译不需要手工维护R.java这个资源管理文件。系统会自动的为用户维护,

调试阶段的编译可以利用make Hello来进行,但这样只是会把Hello.apk按照到相应的目录,但不会自动产生新的文件系统,如果编译通过,则需要在用make来生成文件系统。
启动emulator的方法:
为了启动
emulator,需要对环境变量等做些配置,简单的操作方式如下:
#. build/envsetup.sh

#lunch 1

#emulstor
至于后期的远程调试和host/target编译的分离等,笔者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有进展会即使写到博客上。

2月25日

移动计算将以硬件为中心向软件为中心转移

    2008年对很多人都是难忘的一年,对于移动终端界的人来说尤其如此,随着来自PC界的Apple的IPhone的出现,移动终端界终于在硬件技术和无线接入已经提供足够基础的前提下迎来了深刻变革的前奏。而互联网的巨人Google也不敢寂寞,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携手产业界的多数巨头开发出了业界的一个标志性的开源Linux移动平台--Android。将这场来自2008年的变革向前更加推进了一步。
   虽然的MicroSoft和Nokia的跟进无疑也说明了这一点,业界的四大巨头相继推出了以硬件向软件为中心转变的重要标志--软件商店。这个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当然产业链上的利益方对控制权的争夺还在激烈的进行中,就国内而言,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相继开发或准备开发基于Android这个开源平台的自有平台。企图通过对平台的控制来为自己争夺更大的利益。笔者目前十分担心中国联通的走向,如果真的和传言一样引进了IPhone这样的专有系统,以Apple的强势,无疑引狼入室,相信联通领导人的智商不会那样白痴,本来可以独占或者占大头的好事怎能甘心于人分享那。
   这场变革的推进将很快的超越目前很多人基于传统终端的理解。智能手机占据主流的时代将会在1~2年内迅速到来,正如沃达丰领导人的看法:我们要勇于改变、用于变革。笔者相信在这场变革中将会再次发生洗牌,无法看到变革到来的厂商和无力进行应变的厂商将会逐渐的被淘汰,而那些看到这个趋势的厂商和新来者将会维持目前的优势或者迅速崛起。
   


程序员的十层楼 11层(上帝)(转载)

11 上帝

看了上面的小标题,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篇文章不是讲“程序员的十层楼”吗?怎么冒出了第11层来了?

其实这并不矛盾,程序员确实只有十层楼,因为爬到第11层时,已经变成上帝,不再是程序员了;所以超出10层楼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变成上帝。

1、谁是上帝?

菜鸟们认为Linus Torvalds是程序员中的上帝,看完了前面各层楼的介绍,此时再看到这句话,相信你要忍不住在心里笑起来。当然,你会不会笑起来是事先注定的。Don Knuth也不是上帝,他离上帝还有三层楼的距离。即使是大哲们,他们离天堂也还差一层楼,因此这个世界上有史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变成过上帝。

我们感兴趣的是,将来会不会有人爬到比大哲们更高的楼层上,变成了上帝。

要变成上帝,你得有上帝一样的能力,上帝会造人,你会吗?

你也许会怯生生地问:“我可以和爱人生小孩,算不算造人?”,你可能还会理直气壮地说:“现在生物学上都可以克隆人了,早就有人掌握了造人的方法”。

事实上克隆人需要有人的体细胞,必须要先有人才会有体细胞。上帝造人时,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是从无生命的物质“尘土”中创造出的人。因此,用最原始的方法生人和克隆人都是从有生命信息的物质中生人,不能算作造人。

这样看来,你根本不会造人,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玄方”,让你有机会学会如何造人。

如果你揭开了人类情感的奥秘,让计算机也可以拥有和人类一样的情感,那么计算机将可以理解人类的需求,具有了“情商”,将具有完整的和人一样的能力。此时,人类进化到了机器人,科幻小说将变成现实,也就是说你已经掌握了真正的造人能力,晋升为“上帝”了。

未来到底有没有人能变成“上帝”,人能不能进化到机器人,这是宿命论中事先注定了的。说到这里,不妨再告诉你一个打破宿命论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你要爬到比上帝还要高的楼层。

“还有比上帝还高的楼层?”,你可能会第1时间内冒出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同样的怀疑。因此在写第12层楼前,有必要弄清楚它到底存不存在,即你可不可以骑到上帝的头上的问题。

2. 骑到上帝的头上?

为了解决是否可以骑到上帝的头上这个问题,不妨先假设存在比上帝高的楼层,也就是存在打破宿命论的方法。

宿命论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时间是单向运行,不可逆转造成的。如果你找到一种可以使时间逆转的方法,那么你就打破了宿命论,爬到了比上帝还高的楼层。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摆脱刚才陷于宿命论的困惑情绪,变得充满希望般高兴起来。不过,如果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足够好,仔细思考一下,会发现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在你找到时间逆转的方法之前,显然这个世界仍然是需要服从宿命论的,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找到打破宿命论的方法是事先注定的。假设你在某个时间点t0处找到了打破宿命论的方法,你在打破宿命论后,想利用时间逆转的方法回到某个时间点t2。下面来看看你到底能不能回到时间点t2

取位于t0t2之间的任意一个时间点t1,你在回到时间点t2之前,必须先经过时间点t1,考虑你到达t1的那一时刻,由于t1t0要早,这个时间点上你还没有找到时间逆转的方法,所以到了时间t1点后,你无法再使用时间逆转的能力回到时间点t2去,所以你永远也回不到时间点t2,由于时间点t2是任意取的,因此,你永远也无法使时间逆转,或者说你根本就没打破过宿命论,这与你在时间点t0打破了宿命论产生了矛盾。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似乎有点像“人永远迈不出一步”的诡辩一样,你可能会想返回到时间点t1时,仍然可以拥有时间逆转能力啊。不过你又会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时间点t1本来是没有时间逆转能力的,现在又认为时间点t1又有时间逆转能力,那时间点t1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时间逆转能力呢?或者说在时间点t0前,宿命论注定了时间点t1是没有时间逆转能力的,现在你又认为时间点t1具有时间逆转能力,那么这两个时间点t1究竟是不是同一个时间点?如果不是同一个时间点,说明你没有回到过去;如果是同一个时间点的话,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为了说得更形象一些,不妨假设你坐一艘超光速飞船,准备从时间点t0回到时间点t2去,假设你回到t2后,随着时间的流逝,又达到了时间点t0,如果这时你又再次坐超光速飞船返回时间点t2,那么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出现了,“你在时间点t2能不能看到上次返回时间点t2的飞船?”

如果回答不能看到飞船,那么上次返回的飞船那里去了呢?显然很难解释通。如果回答能看到飞船,那么你可以到达时间点t2后,下次时间到达t0时,你又坐飞船返回t2,这次你将可以看到上两次的两艘飞船。如果这样一直循环下去,最后你会发现你可以在时间点t2看到无穷多的飞船。用程序员的术语说,叫做“程序陷入了死循环”,最后系统必然会出现“Out of Memory”现象而崩溃。

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有其他的方法,不需要飞船,可以一次性从时间点t0直接跳跃到时间点t2,并不需要经过时间点t1。下面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个方法是否可行。

既然是直接跳跃到时间点t2,那么你必然是在一个无穷小的时间里出现在时间点t2的某个空间里,例如你要在时间点t2回到某个广场上。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是无穷小的时间里出现的,因为如果不是无穷小的时间里出现的话,那么必然可以取到一个时间点t1,会导致前面所说的时间点t1上出现悖论。

你在广场上出现的时,广场上的空气必然要为你让开空间,而这是在无穷小的时间里完成的,那么很容易推导出你周围的空气获得的加速度和速度都是无穷大,因而它具有的动能也是无穷大,无穷大的能量和无穷大的速度意味着什么?一只鸟都可以将飞机撞下来,如果宇宙是有限大的话,它可以让这个宇宙炸毁无穷次;即使宇宙是无限大,它也足以让宇宙炸毁一次。宇宙都毁灭了,又何来的时间?还能说你回到了时间点t2吗?

也许上面说的这些你仍然难以相信,不妨再说得更现实一些,假设你要回到100年前的一个时间点,这100年中,天上有多少流星湮灭了?有多少新星生成了?宇宙膨胀了多少?你有能力让湮灭的流星复原、生成的新星重新返回未生成前的状态,膨胀的宇宙收缩回去吗?如果这些东西的状态没有回复到100年前,又怎么能说明你回到的是100年前的时间点呢?

根据上面的推导和分析,个人认为使时间逆转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所以第12层楼是不存在的,自然没有人可以骑到“上帝”的头上。

宿命论将在有时间的时间里永远统治这个世界。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9/1092/

程序员的十层楼 10层(下)(转载)

3、海森堡 (1901~1976)

海森堡这个名字相信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大部分人在学习物理时都学过他的“测不准关系”,也就是因为这个“测不准关系”,海森堡爬到了第十层楼。

如果你看过《时间简史》和《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你也许已经了解测不准关系的威力,所以这里不想做过多的讨论,只谈一些和本土产生的哲学思想相关的东西。

首先看看争论了几千年,并且现在仍然有人在争论不休的“宿命论”问题。霍金认为,只要这个宇宙有一个初始状态,粒子的运动是按照一定物理定律进行的(比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属于这些物理定律的一部分),那么所有的粒子运动轨迹将是确定的,然后只要你承认唯物论,即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那么宿命论就是“对”的。当然由于测不准关系的存在,对人而言,又是无法准确预测的,因此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不对”的。简单的说,可以认为宿命论是“对”的是绝对的,宿命论是“不对”的是相对的。

可能上面这段话你现在仍然难以理解,或许你又觉得你的命运并不是上天注定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的。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在想什么也是事先已注定的,包括你在预测本身也是事先注定的,因为大脑思考问题最终是基本粒子运动的结果,而这些粒子的运动必然要遵循物理定律进行,所以你会不会努力,想不想努力,包括你在想你该不该努力这件事本身也是事先注定的。顺便说一下,你现在正在看这篇文章,可能正在想这个宿命论问题值得怀疑,或者觉得写得不够好,准备砸个板砖上来;或者你在想这篇问题写得有点意思,准备看完后转给朋友看一看;又或者你看到这里,觉得很累了,准备休息一下;;这些都是上天事先就注定的。从你自身的相对角度看,因为你事先不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也可以认为不是事先注定的,可能这句话有些不好理解,不妨好好理解前面说过的公理化思想。

如果你没看过《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你可能会觉得很惊讶,宿命论历来不都被认为是唯心论吗,怎么由唯物论推导出了宿命论呢?现实就是这样和你开了一个大的玩笑,不过这个玩笑也是事先注定的。如果你再仔细用公理化的方法思考一下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矛盾性,就像前面分析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你会发现唯物论、唯心论不一定就是冲突的,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统一的,只要你不要同时将唯物和唯心放进同一个系统中就行。

当然也有聪明者仍然会怀疑宿命论问题的正确性,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宇宙要有一个初始状态。宇宙有没有初始状态,我们并不知道啊,虽然有大爆炸学说,但那也只是假说而已,并没有得到确证,有些人就认为宇宙是一直都存在的。这样看来似乎你又有合理的理由在怀疑宿命论了,不过我仍然要告诉你,你现在在怀疑宿命论仍然是事先注定的,不相信的话就来看看下面的分析。

虽然宇宙的初始状态值得怀疑,但是这个宇宙至少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这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在我们已知的宇宙存在的这段时间内,任意取一个时间点t0,那么在这个时间点t0上,所有的粒子都有一个运动状态。在时间点t0之后的时间里,由于粒子运动是按照物理定律进行的,因此粒子运动轨迹由时间点t0的状态决定。说白一点,如果取100年前的一个时间点作为t0,那么现在的所有粒子运动状态100年前就已经确定了,如果取10000年前一个时间点作为t0,那么最近10000年内所有粒子运动的轨迹在10000年前就确定了,当然,你可以取更早的时间,比如100亿年前的时间点。

总之,现在你会发现宇宙有没有初始状态并不会影响宿命论的正确性,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只不过由于粒子间相互影响过于复杂,我们无法知道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而已。当然,如果将测不准关系用上的话,那么就是这个运动轨迹对人来说是无法准确预测的,所以不妨开个玩笑:“算命先生经常算得不准大概是测不准关系的缘故吧”。

如果你再深入思考一下测不准关系,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测量系统的问题。由于宿命论的存在,这个世界本身实际上是确定的,是“准“的,之所以测不准乃是我们人类所具有的测量能力依赖于基本粒子造成的。所以我在前面说宿命论是“不对”的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测量能力而言的。根岑(Gentzen,曾任希尔伯特的助手在一个更强的系统内证明了ZF系统内的问题都是可判定的,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世界本身是确定的。(注:它和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并不矛盾,由于数学上的复杂性,这里就不详细解释了)

不妨再想想我们老祖宗提出的“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庄周?”,“风动?幡动?还是心动?”之类的问题,当然以前你都认为这是纯粹的唯心主义,甚至认为是封建糟粕,但是如果结合测不准关系的内涵,再结合前面所说的公理化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估计你现在不敢轻易地下结论。

也许到现在你仍然无法理解为什么把大哲们划在了大科学家的上一层,你可能仍然觉得万有引力、相对论等成果是最伟大的。下面就来谈谈为什么大哲比大科学家高一层。

如果把人类在现有能力情况下,将来所能够拥有的知识总集看成是一个集合A,人类现在已有的知识总集看成是集合B,显然,集合B只是集合A的一个子集,并且是很小的一个子集。牛顿力学、相对论这些理论只能算作集合B里的一个子集,相对于集合A,只能算作是沧海一粟。 换句话说,在人类现有能力可做的事情集合中,牛顿力学和相对论等理论给出了详细的办法让你可以做其中的一些事情,当然剩下的更多的事情是牛顿力学和相对论所无法解决的。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测不准关系的意义在于,它指出集合A的范围,即将人类现有能力发挥到极限的情况下,那些事情是你能做到的,那些是你不能做到的。当然,它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让你去做你能做到的事情,它只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类现在发现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或许将来发现人类有其他新的未发现的能力,那么这个极限就被打破了。比如将来能发现不依赖于基本粒子的其他测量方法,并且测量过程中不会改变其他粒子的状态,那么测不准关系就被打破了。

看到这里,估计你已经发现了一些秘密,科学兜了一大圈,最终还是回到了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玄学上。同时你也会发现,我们老祖宗提出的所谓玄学,原来和现代科学是相通的,并非象某些人想像的那样全是糟粕。如果有人认为西方现代暂时领先我们,进而就认为西方古代就已经超越我们,我们老祖宗就已经落后西方,他们的思想都是糟粕的话,那么我认为他可能犯了崇洋媚外的毛病。我不得不化用一句周杰伦在春晚上的歌词送给他:“你不妨抓一副我们祖传的中医良方,治一治你那崇洋媚外的内伤 ”。顺便告诉他一下,中医用的阴阳五行理论,它的前提假设就是宿命论。

上面说的这几位大哲的成果,可能对你的世界观会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你可能会羡慕起这些大哲们的成果来。如果你有大志的话,你会希望有朝一日你也能变成大哲,但是你发现上面的大哲是研究数学和物理学的,而你是学计算机的程序员,那么是不是没有机会变成大哲呢?

如果你能将NP难题给彻底解决掉,意味着计算机内的计算的奥秘基本被揭开,或许你可以进到这层楼来;或者你能发现另外一套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学公理系统,并且这个公理系统是完备的,那么计算机取代人类进行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满足了,计算机将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你可以轻松地进到这层楼来。如果你发现了新的方法可以打破测不准关系,同样你也可以轻松地进到这层楼来。

如果你能彻底揭开人类抽象思维的奥妙,并让计算机懂得了如何创建抽象,具备抽象思维能力,那么也就具备了“设计能力”,可以取代人类进行各种设计了,你也可以轻松地进到这层楼来。顺便说一下,如果你对软件设计有真正深刻理解的话,就会明白这不是在写科幻小说。对此感兴趣者,不妨好好地研究一下程序切片方面的技术,会让你对软件设计和测试等方面的理解有质的提高,或许有一天你能打开这扇大门。

当然,计算机要完全取代人还有其他必要条件,后面还会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10层楼是本文中所写的最高层,但是大哲们并没有觉得他们到了顶层,他们通常都还会努力寻找通往更高一层的楼梯。如果你也有成为天下第一的想法,那么你或许会想要做什么事情才能超越大哲们的成就,当然,这都得依赖于找到更高一层楼的楼梯。

个人认为,再往上一层楼的楼梯是通往天堂的道路,也就是说第11层楼的名字叫“天堂”,是“上帝”住的地方,而不是人住的地方。如果将来某天有人能爬到天堂的话,那么他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由人变成了“上帝”。

你也许会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天堂”,“上帝”是否根本就不存在,我也很有同感。因此有必要再写上一段文字,讨论一下“上帝”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天堂的奥妙,有没有办法让你变成“上帝”,不妨看看继续往下看看第11层楼的玄妙。注意我这里用的是“玄妙”二字,因为上帝在大部分人眼里估计都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9/1088/

程序员的十层楼 10层(上)(转载)

10 大哲

看了这层楼的名字“大哲”,可能不少人已经猜到了这层楼的秘密,那就是你的成果必须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你才有机会能进到这层来。

当然,上升到哲学高度只是一个必要条件,牛顿的万有引力似乎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因为不知道引力到底是怎么来的,但是牛顿没有被划到这一层,因为进到这层还有另外的条件,那就是你的成果必须引起了哲学上的深度思考,并能让人们的世界观向前跨进一大步。窃以为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的成就还达不到让人们世界观向前跨进一大步的程度。

所以,这层楼中的人的成就对我们普通人认识世界非常重要,你可以不学相对论,但是你不可以不对这层楼的人所作出的成就不了解,否则你的世界观就是极其不完整的,会犯许多认识上的错误。不幸的是,中国的科普知识普及还不够到位,知道这层楼成就的人好像并不多,程序员中恐怕更少。下面就来看看这些用一只手的手指数得清的大哲们,到底有什么成就,能比万有引力定律和相对论还重要。

1、希尔伯特 (18621943)

1位进到此楼层是一位名叫“希尔伯特”的大数学家,如果你学过《泛函分析》,那么你在学习希尔伯特空间时可能已经对这位大数学家有所了解;如果你不是学数学出身的,又对数学史不感兴趣的话,恐怕你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不过如果我问一下,知不知道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数学中心在那里,你肯定会有兴趣想知道。

不妨说一下,二战前整个世界的数学中心就在德国的哥廷根,而我们这位大数学家希尔伯特便是它的统帅和灵魂人物。即使在二战期间,希特勒和丘吉尔也有协定,德国不轰炸牛津和剑桥,作为回报,英国不轰炸海德堡和哥廷根。

整个二十世纪上半期的超一流数学家,几乎都出自其门下。这里不妨举几个我们熟悉的人物,例如冯·诺伊曼就曾受到他和他的学生施密特和外尔的思想影响还到哥廷根大学任过希尔伯特的助手,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是在哥廷根取得博士学位的。顺便提一下,这位大数学家发现当时物理学上出了很多大的成果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但是这些物理学家的数学功力明显不足,因此有一段时间带领他的学生们研究过物理学,并独立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只是不好意思和物理学家争功劳,将广义相对论的功劳全部让给了爱因斯坦。

广义相对论相对于这位大数学家在数学上的贡献,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只是由此可看出这位大数学家品格的高尚之处。如果再去看看牛顿之流的人物的品行,整天和莱布尼茨、虎克等人争功劳,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打压他人,甚至闹得上法庭,和这位希尔伯特先生比起来,简直就是个小丑。

说到这里,你可能对这位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有了一些初步映象,感觉到了他的重要性,不过他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可不是几句话说得清楚的。首先,他是一位集大成者,精通当时数学所有分支领域,在数学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贡献,当然这些成就只能让他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不能带他进入这层楼。事实上这位“希尔伯特”解决的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够不到这层楼的高度,那么他怎么混到这层楼来了呢?

话得从1900年说起,当时还很年轻的希尔伯特在当时的世界数学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高屋建瓯地提出了著名的23个未解决的数学问题,然后整个二十世纪上半期,全世界的数学家们都在这23个问题的指导下展开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数学家受这23个问题的指导在进行研究。例如我们熟知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属于其中第8个问题素数分布的一个子问题。

如果用“高瞻远瞩”来形容这位大数学家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人再配得上“高瞻远瞩”这四个字,不论是欧拉、高斯、牛顿、爱因斯坦还是被誉为最有才华的数学家伽罗华,概不例外。

虽然那23个问题是归纳总结出来的,并不全是原创,但是其中有不少问题是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引起深度思考的。可能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希尔伯特是进不到这层楼的,我们知道提出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人是一样伟大的,何况他提出的问题是如此之多,基于这点,个人觉得应该让希尔伯特跨进这层楼的门槛里。

看完这位希尔伯特的成就,你可能会觉得对你的世界观并没有产生任何影响。确实如此,他提出的问题不是用来影响你的,而是用来影响其他大科学家和大哲的,下面再来说说另一位对他提出的23个问题中的第2个问题有杰出贡献的大哲,你就会感觉到大哲们的成果的威力了。

2、哥德尔 (1906~1978)

这位大哲的名字叫“哥德尔 (Gödel) ”,你可能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即使你读了一个数学系的博士学位,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不和这位大哲对口的话,你也不一定了解这位大哲的成就,更不知道他的成果对我们这个世界有何意义。

简单地说,这位大哲20多岁时就证明了两个定理,一个叫做“哥德尔完全性定理”,另一个更重要的叫做“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你也许会觉得奇怪,第9层楼的成就就已经上升到了公理的高度,这种证明定理的事情不是学者和大师们做的事情吗?怎么能比第9层楼的成就还高呢?下面就来简单说一下这两个定理的含义,你就会明白这属于系统级的定理,绝不是普通的定理和公理所能比拟的。

“哥德尔完全性定理”证明了逻辑学的几条公理是完备的,即任何一个由这些公理所产生出的问题,在这个公理系统内可以判定它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结论表明了我们人类所拥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完备的。这条定理并不能将其带入这层楼来,带其进入这层楼的是另一条定理。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是在1930年证明的,它证明了现有数学的几条公理(ZF公理系统)是不完备的,即由这些公理产生出的问题,无法由这几条公理判断它是真的还是假的。例如希尔伯特23个问题中的第1个问题,也就是著名的康托尔连续统假设,哥德尔在1938年证明了现有公理系统中不能证明它是“假”的,科恩(Cohen,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是“半”个大哲)在1963年证明了现有公理系统不能证明它是“真”的。最有趣的是,即使你将某个不可判定的问题,作为一条新的公理加入进去,所组成的新的公理系统仍然是不完备的,即你无法构造一个有限条公理的系统,让这个公理系统是完备的。

也许你仍然无法理解上面这段话的含义,不妨先说一下它对我们现实世界的影响。你可能知道1936年出现的图灵机是现代计算机的理论模型,如果没有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思想,图灵机什么时候能出来是很难说的,所以这位哥德尔可以算作计算机理论的奠基者的奠基者。计算机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比原子弹大了多少,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都清楚。当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只能把哥德尔同图灵等人一样划到大科学家那一层去,能进入这层乃是另有原因。

可能你看过《未来战士》、《黑客帝国》、《IRobot》之类的科幻电影,于是你产生制造一个和人一样或者比人更高一级的智能机器人的想法,这就引入了一个达到哲学高度的问题,“人到底能不能制造出具有和人一样的思维能力的机器来?”。

我只能告诉你,“你的愿望是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不完全性定理的含义,并结合现代计算机所具有的能力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暂时是否定的。如果你想造出和人一样思维能力的机器,那么你需要去好好学习这位大哲及其后续研究者的成果,并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才行。

为了说明这位大哲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这里顺便再讨论一个我们日常争议不休的问题,那就是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西方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孰优孰劣的问题。可能有许多人发现西方社会现在领先我们,于是就认为“性本恶”是对的,“性本善”是错的,中国应该抛弃以前的旧思想,改用西方的思想。当然也有一些老学究们,认为中国的人文思想是领先于西方的,自然而然地认为“性本善”是对的,“性本恶”是错的。

如果你学过大哲用过的公理化的分析方法,你就知道一套系统的多条公理间只要不会推导出矛盾的地方,即可以自圆其说,那么它可以看作是对的。这样你可以很轻易地给这个问题下一个结论,即“性本善”和“性本恶”是对等的,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只要你不同时将“性本善”和“性本恶”放入一个系统内,那么是不会有问题的,甚至你也可以认为“人之初、既无善、亦无恶”,或者认为“人之初、部分善、部分恶”,都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所以我们的老祖宗提出的思想并没有问题,之所以落后乃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其实在高斯所处的时代就有了结论,那时有人提出了非欧几何,即平行线公理问题,有人认为过一点可以作多条平行线,还有人认为平行线在无穷远点是相交的,和欧氏几何关于过一点只能作一条平行线的公理都是矛盾的,但是他们各自的系统内推导出的结论都是正确的。

上面说的只是对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一些粗浅解析,实际上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它的含义的话,你会发现它对物理学等许多学科有重大影响,包含的道理实在是深刻,远非一般的思想所能比拟,有兴趣者不妨“google”或“百度”一下“哥德尔”。或许只有我们的老祖宗“老子”提出的哲学思想,深度可以有得一比。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也给那些认为科学是严谨的人当头一棒,原来连数学这样的纯理论学科都是不严谨的,其他学科就更不用说了。

至此,已经说完数学上的大哲,下面不妨再看看物理学上的大哲,物理学上好像只出过一位叫“海森堡”的大哲(注:由于本人对物理学不甚了解,不知道“霍金”够不够得上大哲的称号)。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9/1084/。

程序员的十层楼(8~9层)(转载)

8 科学家

科学家向来都是一个神圣的称号,因此我把他放在了“大师”之上。要成为科学家,你的贡献必须超越大师,不妨随便举一些例子。

如果你象Dijkstra一样设计了ALGOL语言,提出了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选择、循环,那么你可以爬到第8层楼来。顺便说一下,即使抛开这个成果,Dijkstra凭他的PV操作和信号量概念的提出,同样可以进到这层楼。

如果你象Don Knuth一样,是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数据结构和算法这门学科不是某个人开创的,是许多大师和科学家集体开创的。

如果你象巴科斯一样发明了Fortran语言,并提出了巴科斯范式,对高级程序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象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一样发明了Unix操作系统和功能强大、高效、灵活、表达力强的C语言,对操作系统理论和高级编程语言均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

或者你有Frederick P. Brooks一样机会,可以去领导开发IBM的大型计算机System/360OS/360操作系统,并在失败后反思总结,写出《人月神话》,对软件工程作出里程碑式的贡献,你也可以进到这层来。

或者你提出了面向对象设计的基本思想,或者你设计了互联网的TCP/IP协议,或者你象Steven A.Cook一样奠定NP完全性的理论基础,或者你象Frances Allen一样专注于并行计算来实现编译技术,在编译优化理论和技术取得基础性的成就,,均可进入这层。

当然,如果你发明了C++语言或者Java语言,你进不到这层来,因为你用到的主要思想都是这层楼中的科学家提出的,你自己并没有没有多少原创思想在里面。

看了上面列出的科学家的成就,你会发现,要成为“科学家”,通常要开创一门分支学科,或者是这个分支学科的奠基者,或者在某个分支学科里作出里程碑式的重大贡献。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么你能象Andrew C. Yao(姚期智)一样在对计算理论的多个方向如伪随机数生成,密码学与通信复杂度等各个方向上作出重要贡献,成为集大成者,也可以进入这层楼。

成为“科学家”后,如果你有幸象Dijkstra一样,出现在一个非常重视科学的国度。当你去世时,你家乡满城的人都会自动地去为你送葬。不过如果不幸生错地方的话,能不挨“板砖”估计就算万幸了。

从上面随便举的一些例子中,你可能能猜到,西方科学家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于是你会想中国应该也有少量的科学家吧?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不幸的结果,中国本土产生的科学家的数量为0。目前在国内,软件领域的唯一的科学家就是上面提过的姚期智,还是国外请回来的,并不是本土产生的。

可能你不同意我说的本土科学家数量为0的结论,因为你经常看到有许多公司里都有所谓“首席XX科学家”的头衔。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的“首席XX科学家”都是远远够不到这层楼的级别的,有些人的水平估计也就是一个“牛人”或“大牛”的级别,好一点的最多也就一个“学者”的级别。尤其是那些被称作“首席经X学家”的,基本上可以把称号改为“首席坑大家”。

虽然我国没有人能爬到这层楼上来,但是西方国家仍然有许多人爬到了比这层更高的楼上。如果要问我们比西方落后多少?那么可以简单地回答为:“落后了三层楼”。下面就来看看我们做梦都没有到过的更高一层楼的秘密。

9 大科学家

进入这层楼的门槛通常需要一些运气,比如某天有个苹果砸到你头上时,你碰巧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你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万有引力几百年前就被人发现了,如果你现在到处嚷嚷着说你发现了万有引力,恐怕马上会有人打110,然后警察会把你送到不正常人类的聚集地去。因此,这里举万有引力的例子,只是说你要有类似的成就才能进到这层楼来。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开创了经典物理运动力学这门学科,如果你也能开创一门大的学科,那么你就从科学家晋升为“大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创建了相对论,从一个小职员变成了大科学家。当然大科学家可远不止这两人,数学界里比物理学界更是多得多,如欧几里得创建了平面几何,笛卡尔开创解析几何,还有欧拉、高斯、莱布尼茨等数不清的人物,跟计算相关的大科学家则有图灵等人。

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科学家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就不仅是开创了一个大的学科,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成就上升到了“公理”的层面。发现公理通常是需要一点运气的,如果你的运气不够好的话,另外还有一个笨办法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那就是成为集大成者。例如冯·诺伊曼,对数学的所有分支都非常了解,许多领域都有较大的贡献,即使撇开他对计算机的开创贡献,成为大科学家照样绰绰有余。

当然,程序员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既然计算机这门大学科的开创性成果早就被冯·诺伊曼、图灵等人摘走了,那么程序员们是不是没有机会变成大科学家了呢?我们的古人说得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现在在计算机这门学科下面诞生了许多非常重要的大的分支,所以你还是有足够的机会进到这层楼的。

如果你能够彻底解决自然语言理解(机器翻译)这门学科中的核心问题, 或者你在人工智能或者机器视觉(图像识别)方面有突破性的发现,那么你同样可以轻易地晋升为“大科学家”。这样当某天你老了去世时,或许那天国人已经觉醒,你也能享受到如Dijkstra一样的待遇,有满城甚至全国的人去为你送葬。

现在还剩下另外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没有讨论,那就是这层中已经出现了牛顿、爱因斯坦、高斯等我们平常人都认为是顶级的科学家,是不是这层已经是楼顶了呢?相信还记得本文标题的人应该知道现在仅仅是第9层,还有第10层没有到达呢。可能不少人现在要感到困惑了,难道还有人站在比牛顿、爱因斯坦、高斯等人更高的楼层上?

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可以用一只手的手指数得清的那么几个人,他们爬到了第10层楼上。因此,第10层楼不是虚构的,而是确实存在的。如果对此有疑惑或者认为我在胡诌一番的话,那么不妨继续往下看下去,窥一下第10层楼的秘密。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4/1081/。

程序员的十层楼(6~7层)(转载)

6 学者

当"专家"们想继续往上一层楼爬时,他们几乎一眼就可以看到楼梯的入口,不过令他们吃惊的是,楼梯入口处竖了一道高高的门槛,上面写着"创新"二字。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在爬到第5层楼时已经体能消耗过度,无力翻过这道门槛。

有少数体能充足者,可以轻易翻越这道门槛,但是并不意味着体力消耗过度者就无法翻越,因为你只是暂时还没有掌握恢复体能的方法而已,当掌握了恢复体能的方法,将体能恢复后,你就可以轻易地翻越这道门槛了。

怎么才能将体能恢复呢?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教导过我们"温故而知新",在英文里,研究的单词是"research",其前缀"re" 和"search"分别是什么意思不用我解释吧。或许有些人觉得"温故而知新"和"research"有些抽象,不好理解,我再给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你在爬一座高山,爬了半天,中途体力不支,怎么恢复体力呢?自然是休息一下,重新进食一些食物,体力很快就可以得到恢复。

由此可知,对体能消耗过度者,休息+重新进食通常是恢复体能的最佳选择。可惜的是,国内的老板们并不懂得这点,他们的公司里不仅连正常国家规定的休息时间都不给足,有些公司甚至有员工"过劳死"出现。所以国内能翻越"创新"这道门槛的人是"少之又少",和西方比起来估计是数量级的差别。

再说说重新进食的问题,这个重新进食是有讲究的,需要进食一些基础性易消化的简单食物,不能进食山珍海味级的复杂食物,否则很难快速吸收。以查找为例,并不是去天天盯着那些复杂的查找结构和算法进行研究,你需要做的是将二分查找、哈希查找、普通二叉树查找等基础性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几遍。

以哈希查找为例,首先你需要去将各种冲突解决方法如链式结构、二次哈希等编写一遍,再试试不同种类的哈希函数,然后还需要试试在硬盘中如何实现哈希查找,并考虑数据从硬盘读到内存后,如何组织硬盘中的数据才能快速地在内存中构建出哈希表来,...,这样你可能需要将一个哈希表写上十几个不同的版本,并比较各个版本的性能、功能方面的区别和适用范围。

总之,对任何一种简单的东西,你需要考虑各种各样的需求,以需求来驱动研究。最后你将各种最基础性的查找结构和算法都了然于胸后,或许某天你再看其他更复杂的查找算法,或者你在散步时,脑袋里灵光一现,突然间就发现了更好的方法,也就从专家晋升为"学者"了。

学者所做的事情,通常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小的优化和改进,例如别人发明了链式基数排序的方法,你第1个发现使用一定的方法,可以用数组替代链表进行基数排序,性能还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由于学者需要的只是一些小的优化改进,因此中国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不过和国外的数量比起来,估计少了一个数量级而已。

也许有人会觉得现在中国许多公司申请专利的数量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了,我们的学者数量应该不会比他们少多少。因此,有必要把专利和这里说的创新的区别解释一下。

所谓专利者,只要是以前没有的,新的东西,都可以申请专利;甚至是以前有的东西,你把他用到了一个新的领域的产品里去,也可以申请专利。比如你在房子里造一个水泥柱子,只要以前没有人就这件事申请专利,那么你就可以申请专利,并且下次你把水泥柱子挪一个位置,又可以申请一个新的专利;或者你在一个柜子上打上几个孔,下次又把孔的位置改一改,...,均可申请专利。

这层楼里所说的创新,是指学术层面的创新,是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和专利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难度也是完全不同的。你即使申请了一万个象那种打孔一类的专利,加起来也够不到这层楼里的一个创新。

当你爬到第6层楼时,你也许会有一种突破极限的快感,因为你终于把那道高高的写着"创新"二字的门槛给翻过去了,实现了"0"的突破。这时,你也许有一种"独上高楼,欲望尽天涯路"的感觉,但是很快你会发现看到的都是比较近的路,远处的路根本看不清楚。如果你还有足够的体力的话,你会想爬到更高一层的楼层去。

7 大师

从第6层楼爬到第7层楼,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主要看你有没有足够的能量。你如果能象Hoare一样设计出一个快速排序的算法;或者象Eugene W. Myers一样设计出了一个用编辑图的最短路径模型来解决diff问题的算法;或者象M.J.D. Powell一样提出了一个能够处理非线性规划问题的SQP方法;或者你发现基于比较的排序算法,它的复杂度下界为O(NLogN);或者你发现用栈可以将递归的算法变成非递归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红黑树或者AVL树之类的查找结构;或者你设计出一个象C++或Java一样的语言;或者你发明了 UML;...,你就爬到了第7层,晋升为"大师"了。

上面举的这些例子中,其中有些人站的楼层比这层高,这里只是为了形象说明而举例他们的某个成就。从上面列出的一些大师的贡献可以看出,成为大师必须要有较大的贡献。首先解决问题必须是比较重要的,其次你要比前辈们在某方面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或者你解决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前没有解决过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主要的思路和方法必须是你自己提供的,不再是在别人的思路基础上进行的优化和改进。

看了上面这些要求,如果能量不够的话,你也许会觉得有些困难,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的。中国软件业里能称得上是"大师"的人,用屈指可数来形容,估计是绰绰有余。值得一提得是,国外的"大师"就象我们的"大牛"一样满天飞的多。

我把我猜测本国有可能进到这层楼的大师列一下,以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汉王的"手写识别"技术由于是完全保密的,不知道它里面用了什么思想,原创思想占的比重有多少,因此不知道该把它划到这层楼还是更高一层楼去。原山东大学王小云教授破解DES和MD5算法时,用到的方法不知道是不是完全原创的,如果是的话也可进到这层楼来。

陈景润虽然没有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但他在解决问题时所用的方法是创新的,因此也可以进到这层楼来。当然,如果能彻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那么可以算到更高的楼层去。

求伯君和王志东等大牛们,他们在做WPS和表格处理之类的软件时,不知是否有较大的原创算法在里面,如果有的话就算我错把他们划到了大牛层。由于所学有限,不知道国内还有那些人能够得上"大师"的级别,或许有少量做研究的教授、院士们,可以达到这个级别,有知道的不妨回个帖子晾一晾。

鉴于"大师"这个称号的光环效应,相信有不少人梦想着成为"大师"。或许你看了前面举的一些大师的例子,你会觉得要成为大师非常困难。不妨说一下,现在有一条通往"大师"之路的捷径打开了,那就是多核计算领域,有大量的处女地等待大家去挖掘。

以前在单核时代开发的各种算法,现在都需要改写成并行的。数据结构与算法、图像处理、数值计算、操作系统、编译器、测试调试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量的机会,可以让你进到这层楼来,甚至有可能让你进到更高一层楼去。

转载: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4/1077/。

程序员的十层楼(4~5层)(转载)

第4层 大牛

从第3层爬到第4层可不像上面说过的那几层一样容易,要成为大牛的话,你必须要能做牛人们做不了的事情,解决牛人们解决不了问题。比如牛人们通常都不懂写操作系统,不会写编译器,不懂得TCP/IP协议的底层实现,如果你有能力将其中的任何一个实现得象模象样的话,那么你就从牛人升级为"大牛"了。

当然,由于各个专业领域的差别,这里举操作系统、编译器、TCP/IP协议只是作为例子,并不代表成为"大牛"一定需要掌握这些知识,以时下热门的多核编程来说,如果你能比牛人们更深入地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原理,能更加自如的运用,并有能力去实现一个象开源项目TBB库一样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大牛",又或者你能写出一个类似Apache一样的服务器,或者写出一个数据库,都可以成为"大牛"。

要成为"大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付出比牛人们多得多的努力,一般来说,至少要看过200~400本左右的专业书籍并好好掌握它,除此之外,还得经常关注网络和期刊杂志上的各种最新信息。

当"牛人"晋升为"大牛",让"牛人们"发现有比他们更牛的人时,对"牛人"们的心灵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由于牛人们的数量庞大,并且牛人对大虾和菜鸟阶层有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大牛们通常能获得非常高的社会知名度,几乎可以用"引无数菜鸟、大虾、牛人竞折腰"来形容,看看前面提过的Linus Torvalds等大牛,应该知道此言不虚。

虽然成为"大牛"的条件看起来似乎很高似的,但是这层楼并不是很难爬的一层,只要通过一定的努力,素质不是很差,还是有许多"牛人"可以爬到这一层的。由此可知,"大牛"这个楼层的人数其实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少,例如比尔·盖茨之类的人好像也是属于这一层的。

由于"大牛"这层的人数不少,所以也很难统计除到底是中国的"大牛"数量多还是西方的大牛数量多?我估计应该是个旗鼓相当的数量,或者中国的"大牛"们会更多一些。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以为我在这里说瞎话,Linus Torvalds写出了著名的Linux操作系统,我国并没有人写出过类似的东西啊,我国的"大牛"怎么能和西方的比呢?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Linus Torvalds只是写出了一个"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雏形,Linux后来真正发展成闻名全球的开源操作系统期间,完全是因为许多支持开源的商业公司如 IBM等,派出了许多比Linus Torvalds更高楼层的幕后英雄在里面把它开发出来的。

可能有些菜鸟认为Linus Torvalds是程序员中的上帝,不妨说个小故事:

Linus,Richard Stallman和Don Knuth(高德纳)一同参加一个会议。

Linus 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操作系统。"

Richard Stallman自然不甘示弱地说:"上帝说我创造了世界上最好用的编译器。"

Don Knuth一脸疑惑的说:"等等,等等,我什么时候说过这些话?"

由此可以看出,Linus Torvalds的技术水平并不像想像中那么高,只是"牛人"和"大虾"觉得"大牛"比他们更牛吧了。在我国,有一些当时还处于"大虾"层的人物,也能写出介绍如何写操作系统的书,并且书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写出了一个有那么一点点象模象样的操作系统来。我想中国的"大牛"们是不会比西方差的,之所以没有人写出类似的商业产品来,完全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并不是技术能力达不到的原因。

"大牛"们之所以成为大牛,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把"牛人"给盖了下去,并不是他们自己觉得如何牛。也许有很多菜鸟、大虾甚至牛人觉得"大牛"这层已经到顶了,但大多数"大牛"估计应该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爬到半山腰,也就勉强能算个半桶水的水平,其中有些爬到这层没有累趴下,仍然能量充沛,并且又有志者,还是会继续往更上一层楼爬的。

看到这里,也许有些菜鸟、大虾、牛人想不明白了,还有比"大牛"们更高的楼层,那会是什么样的楼层?下面就来看看第5层楼的奥妙。

第5层 专家

当大牛们真正动手做一个操作系统或者类似的其他软件时,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基本功仍然有很多的不足。以内存管理为例,如果直接抄袭Linux或者其他开源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算法,会被人看不起的,如果自动动手实现一个内存管理算法,他会发现现在有关内存管理方法的算法数量众多,自己并没有全部学过和实践过,不知道到底该用那种内存管理算法。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明白第5层楼的奥妙了,那就是需要做基础研究,当然在计算机里,最重要的就是"计算"二字,程序员要做基础研究,主要的内容就是研究非数值"计算"。

非数值计算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不仅时下热门的"多核计算"与"云计算"属于非数值计算范畴,就是软件需求、设计、测试、调试、评估、质量控制、软件工程等本质上也属于非数值计算的范畴,甚至芯片硬件设计也同样牵涉到非数值计算。如果你还没有真正领悟"计算"二字的含义,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进到这层楼来。

可能有人仍然没有明白为什么比尔·盖茨被划在了大牛层,没有进到这层来。虽然比尔·盖茨大学未毕业,学历不够,但是家有藏书2万余册,进入软件这个行业比绝大部分人都早,撇开他的商业才能不谈,即使只看他的技术水平,也可以算得上是学富五车,顶上几个普通的计算机软件博士之和是没有问题的,比起 Linus Torvalds之类的"大牛"们应该技高一筹才对,怎么还进不了这层楼呢?

非常遗憾的是,从Windows操作系统的实现来看,其对计算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如果把Google对计算方面的理解比做大学生,比尔·盖茨只能算做一个初中生,所以比尔·盖茨永远只能做个大牛人,成不了"专家"。

看到这里,也许国内的大牛们要高兴起来了,原来比尔·盖茨也只和我等在同一个层次,只要再升一层就可以超越比尔·盖茨了。不过爬到这层可没有从"牛人"升为"大牛"那么简单,人家比尔·盖茨都家有2万多册书,让你看个500~1000本以上的专业书籍并掌握好它应该要求不高吧。当然,这并不是主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需要到专业的学术站点去学习了,到ACM,IEEE,Elsevier,SpringerLink,SIAM等地方去下载论文应该成为你的定期功课,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中的学术搜索更是应该成为你的日常必修课。此外,你还得经常关注是否有与你研究相关的开源项目冒出来,例如当听到有TBB这样针对多核的开源项目时,你应该第一时间到Google里输入"TBB"搜索一下,将其源代码下载下来好好研究一番,这样也许你的一只脚已经快迈进了这层楼的门槛。

当你象我上面说的那样去做了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某天,你发现,在很多小的领域里,你已经学不到什么新东西了,所有最新出来的研究成果你几乎都知道。此时你会发现你比在做"牛人"和"大牛"时的水平不知高出了多少,但是你一点也"牛"不起来,因为你学的知识和思想都是别人提出来的,你自己并没有多少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分享给别人,所以你还得继续往楼上爬才行。

我不知道国内的"专家"到底有多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那些专门蒙大家的"砖家"也算上的话,我们的砖家比西方的要多得多。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4/1073/。

程序员的十层楼(1~3层)(转载)

程序员的十层楼

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落后西方很多,软件领域也不例外。当然现在中国的许多程序员们对此可能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程序员水平远落后于西方,有些则认为中国的程序员个人能力并不比西方的程序员差,只是整个软件产业落后而已。

那么,到底中国的程序员水平比西方程序员水平差,还是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程序员达到或超过了西方程序员同等水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知道程序员有多少种技术层级,每个层级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水平,然后再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各个技术层级的人数,就可以知道到底有没有差距,差距有多大。

当然,对于如何划分程序员的技术层级,不同公司或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下面的划分仅代表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砸板砖予以纠正。

第1层  菜鸟

第1层楼属于地板层,迈进这层楼的门槛是很低的。基本上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了解计算机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一门基本的编程语言如C/C++,或者Java,或者JavaScript,...,均可入门迈进这层。

在这层上,中国有着绝对的优势,除了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众多人数外,还有大量的通信、自动化、数学等相关专业的人士进入这一行,此外还有众多的其他专业转行的人士,人数绝对比西方多出甚多。并且还有一个优势就是我们这层人员的平均智商比西方肯定高。

没有多少人愿意一辈子做菜鸟,因为做"菜鸟"的滋味实在是不咋的,整天被老大们吆喝着去装装机器,搭建一下测试环境,或者对照着别人写好的测试用例做一些黑盒测试,好一点的可以被安排去写一点测试代码。当然如果运气"好"的话,碰到了国内的一些作坊式的公司,也有机会去写一些正式的代码。

所以,菜鸟们总是在努力学习,希望爬更高的一层楼去。

第2层 大虾

从第1层爬到第2层相对容易一些,以C/C++程序员为例,只要熟练掌握C/C++编程语言,掌握C标准库和常用的各种数据结构算法,掌握STL的基本实现和使用方法,掌握多线程编程基础知识,掌握一种开发环境,再对各种操作系统的API都去使用一下,搞网络编程的当然对socket编程要好好掌握一下,然后再学习一些面向对象的设计知识和设计模式等,学习一些测试、软件工程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大部分人经过2~3年的努力,都可以爬到第2层,晋升为"大虾"。

中国的"大虾"数量和"菜鸟"数量估计不会少多少,所以这层上仍然远领先于西方。

大虾们通常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只能实现一些简单的功能,做不了大的东西,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他们对那些大牛级的人物通常是非常崇拜的,国外的如Robert C. Martin、Linus Torvalds,国内的如求伯君、王志东等通常是他们崇拜的对象。其中的有些人希望有一天也能达到这些大牛级人物的水平,所以他们继续往楼上爬去。

第3层 牛人

由于"大虾"们经常被一些疑难问题给卡住,所以有了"大虾"们只好继续学习,他们需要将原来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熟练掌握,比如以熟练掌握C++编程语言为例,除了学一些基础性的C++书籍如《C++ Primer》,《Effective C++》,《Think in C++》,《Exception C++》等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C++编译器的原理和实现机制,了解操作系统中的内部机制如内存管理、进程和线程的管理机制,了解处理器的基础知识和代码优化的方法,此外还需要更深入地学习更多的数据结构与算法,掌握更深入的测试和调试知识以及质量管理和控制方法,对各种设计方法有更好的理解等。

学习上面说的这些知识不是一挥而就的,不看个三五十本书并掌握它是做不到的。以数据结构算法来说,至少要看个5~10本这方面的著作;以软件设计来说,光懂结构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和一些设计模式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软件架构设计、交互设计、面向方面的设计、面向使用的设计、面向数据结构算法的设计、情感化设计等,否则是很难进到这个楼层的。

当然除了上面说的知识外,大虾们还需要去学习各种经验和技巧。当然这点难不倒他们,现在出版的书籍众多,网络上的技术文章更是不胜数,然后再去各种专业论坛里泡一泡,把这些书籍和文章中的各种经验、技能、技巧掌握下来,再去学习一些知名的开源项目如Apache或Linux操作系统的源代码实现等。此时对付一般的疑难问题通常都不在话下,菜鸟和大虾们会觉得你很"牛",你也就爬到了第3层,晋升为"牛人"了。

看了上面所讲的要求,可能有些大虾要晕过去了,成为牛人要学这么多东西啊!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其实要求一点也不高,这么点东西都掌握不了的话,怎么能让别人觉得你"牛"呢?

需要提一下的是,进入多核时代后,从第2层爬到第3层增加了一道多核编程的门槛。当然要迈过这道门槛并不难,已经有很多前辈高人迈进了这道门槛,只要循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就可以了。想迈进这道门槛者不妨去学习一下TBB开源项目的源代码(链接:http://www.threadingbuildingblocks.org/),然后上Intel的博客(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和多核论坛(http://forum.csdn.net/Intel/IntelMulti-core/)去看看相关文章,再买上几本相关的书籍学习一下。

在国内,一旦成为"牛人",通常可以到许多知名的公司里去,运气好者可以挂上一个架构师的头衔,甚至挂上一个"首席架构师"或者"首席xx学家"的头衔也不足为奇。有不少爬到这层的人就以为到了楼顶了,可以眼睛往天上看了,开始目空一切起来,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了,什么都懂了,经常在网络上乱砸板砖是这个群体的最好写照。由此也看出,国内的牛人数量仍然众多,远多于西方的牛人数量,在这层上仍然是领先的。

也有不少谦虚的"牛人",知道自己现在还不到半桶水阶段。他们深知爬楼的游戏就像猴子上树一样,往下看是笑脸,往上看是屁股。为了多看笑脸,少看屁股,他们并没有在此停步不前,而是继续寻找到更上一层的楼梯,以便继续往上爬。

转载地址:http://software.intel.com/zh-cn/blogs/2009/02/04/107。

2月23日

软件开发者的几个思维方式

       基于思考和笔者记忆力不好的缘故,在此将自己最近几天的思考记录下来。以备日后的重温和后来者的借鉴。
      1.知行合一
       现实中,由于我国教育制度的原因,造就的很多学生往往都是欠缺动手能力的,只具备纸上谈兵的能力,缺少相关动手技能的培养,而国内企业往往也有着急功近利的性质,恨不得压榨出你最后一点血液,为此很多情况下不考虑你的能力的成长和潜力的培养,在基础开发上往往如鱼得水,但更深层次的理论提升则长期忽略。这些都是导致开发者无法更进一步的根源。
      作为一个有志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开发者,所应该做的就是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己,做到知行合一,在开发过程中,多问为什么?不断探索所涉及到的未知知识。反过来这些未知变有知的知识,将会不断的加固个人的实力。
      2.每日一思
     无思则无知,没有经常的思考,往往无法察觉到自己的不足,先行者的只言片语所能起到的只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的作用,没人可能真正有经历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帮你分析、认识你自身的不足。只有自己经常性的反思自己,我有那些地方做的依然不够好?那些地方是可以继续完善的?这样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才能不断的进步。
     3.视野是重要的
     无知者无畏,井底之蛙看到的只是巴掌大的一片天空,当然很容易的认为自己掌握的已经足够多,或者无法看清自己目前的缺陷,只有站在高山上、浪尖上才能感受到世界的宽广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尤其对于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决策者而言,视野显得更加重要,如果缺乏对技术、行业发展趋势的基本感知,在行业更新换代时依然固步自封,等待的必然是可叹的结局。
     4.宽基础、高塔尖
      只具备视野依然的不足的,更高一层的攀升往往依赖的更宽广的基础,就如建塔一样,总是类似圆锥性的,底层的截面总要比上层的界面面积大,这样才能建的更高,更牢固。
     5.方法论
     做事情不是一决定就立即下手去做的,尤其是对于一个缺乏经验的对象而言,开始之前多调查、多分析,往往会更有益处,面对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千万不要瞎蒙瞎撞,最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按照事物固有的逻辑去分析,为什么不成功?这个事情大概可以分为几个步骤?第一步达到正确的结果了么?第二步哪?这样一步步的分析,最终会高效的看到问题的缘由并快速的解决。
2月22日

英特尔CTO预测未来5大技术趋势(转载)

2月11日是美国的国家发明日(National Inventor’s Day),为庆祝这一特别的日子并纪念英特尔(博客)公司创始人之一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发明集成电路50周年,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贾斯汀(Justin Rattner)近日在Research@Intel博客网站发表文章,探讨可令未来世界和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技术创新。博文称,在诺伊斯及其他英特尔“发明家”同事们的鼓舞下,他预测了5项具备这种潜力的技术趋势,它们分别是:

1、绿色计算的最终目标。能源优化技术的进步,将使英特尔为消费类电子设备找到和利用全新的电源方式,让它们无需从电网中获取电力供应。这代表着绿色计算的终极目标。想象一下,这些设备将会从自身环境中获取“免费能源”!

2、更好地生活、工作、娱乐。利用英特尔在多核计算和传感器技术上的进步,未来的计算机也许可以辨认出人的面孔、建筑物和其它物体。你的电视遥控器将知道是谁在握着它,并可以根据其偏好自动选择节目。由于未来英特尔的处理器芯片将从集成几个内核发展到拥有许多内核,装备它们的主流超级计算机将提供可让用户实时体验、具备电影画质的视觉计算效果,例如栩栩如生的 3D环境。

3、智能微型机器人。想象一下,未来的家庭机器人不光会用吸尘器打扫房间或者模拟宠物恐龙取悦你,它们可能还会用洗碗机帮你洗碗、给你叠袜子。最重要的是,它们或许还能自主学习移动和使用任意物体、感觉并辨认出周围物体的移动,并学会适应新的环境。

未来还将出现一些人们用肉眼都看不见的微型机器人。想象一下,数以百万的、被称为 “Catom”的微型机器人可以被拼装成任意形状的物体,并自主移动、变换颜色和形状!它们可以做成一个掌上电脑在口袋中被折叠成微小的形状,也可以让自己重组变成手机的形状帮你打电话、发短信;而当你要浏览互联网时,它们还能变得更大、更平整,并变出键盘和大屏幕显示器方便你使用。

4、一切无线化:轻装上阵,畅想生活。未来无处不在的无线技术,可以让你利用小巧的个人设备享受到原本在大型设备上才能实现的应用体验。你的手机或移动互联网设备(MID)将自动搜寻并连接到附近的显示屏,然后就近进行数据计算和存储。视频内容将自动地从你的手持设备中传输到汽车里的显示屏、或家里的平板显示器上。

5、互联计算改进医疗保健。想象一下,家中遍布着成百上千个由电池供电的微型计算机,它们构成一个传感器网络,负责收集你的健康数据并发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处理和进一步分析!通过这种数据收集和处理方式,老人们就可以待在家里,而无需奔波于医疗机构,生活质量因此得以提高。这些数据还有助于预防和发现早期疾病,从而达到改进卫生保健、降低医疗成本、缓解家人和其他护理人员负担的目的。

在列举了上述5大未来技术趋势后,贾斯汀还勉励发明家们积极行动,用发明创造未来,并以诺伊斯的名言作为结尾:“行动起来,去创造精彩!”(go off and do something wonderful) gogo

转载地址:http://tech.163.com/09/0216/13/529E7NMQ000915BD.html

2月21日

框架不是框框—应用框架的基本思想(转)

软件中间件化是21世纪软件工业发展的大势趋。工业化的软件复用已经从通用类库进化到了面向领域的应用框架。 Gartner Group认为:“到2007年,至少70%的新应用将主要建立在如软件中间件和应用框架这类‘构造块’之上;应用开发的未来就在于提供一开放体系结构,以方便中间件的选择、组装和集成”。框架的重用已成为软件生产中最有效的重用方式之一。然而——

一、中间件与框架有何关系?

1. 什么是框架?

框架(Framework)是整个或部分系统的可重用设计,表现为一组抽象中间件及中间件实例间交互的方法;另一种定义认为,框架是可被应用开发者定制的应用骨架。前者是从应用方面而后者是从目的方面给出的定义。

可以说,一个框架是一个可复用的设计中间件,它规定了应用的体系结构,阐明了整个设计、协作中间件之间的依赖关系、责任分配和控制流程,表现为一组抽象类以及其实例之间协作的方法,它为中间件复用提供了上下文(Context)关系。因此中间件库的大规模重用也需要框架。

中间件领域框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硬件技术发展的成就,它是中间件技术、软件体系结构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三者发展结合的产物。在很多情况下,框架通常以中间件库的形式出现,但中间件库只是框架的一个重要部分。框架的关键还在于框架内对象间的交互模式和控制流模式。

框架比中间件可定制性强。在某种程度上,将中间件和框架看成两个不同但彼此协作的技术或许更好。框架为中间件提供重用的环境,为中间件处理错误、交换数据及激活操作提供了标准的方法。

应用框架的概念也很简单。它并不是包含中间件应用程序的小片程序,而是实现了某应用领域通用完备功能(除去特殊应用的部分)的底层服务。使用这种框架的编程人员可以在一个通用功能已经实现的基础上开始具体的系统开发。框架提供了所有应用期望的默认行为的类集合。具体的应用通过重写子类(该子类属于框架的默认行为)或组装对象来支持应用专用的行为。

应用框架强调的是软件的设计重用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以缩短大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周期,提高开发质量。与传统的基于类库的面向对象重用技术比较,应用框架更注重于面向专业领域的软件重用。应用框架具有领域相关性,中间件根据框架进行复合而生成可运行的系统。框架的粒度越大,其中包含的领域知识就更加完整。

2. 框架和设计模式

框架、设计模式这两个概念总容易被混淆,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中间件通常是代码重用,而设计模式是设计重用,框架则介于两者之间,部分代码重用,部分设计重用,有时分析也可重用。在软件生产中有三种级别的重用:内部重用,即在同一应用中能公共使用的抽象块;代码重用,即将通用模块组合成库或工具集,以便在多个应用和领域都能使用;应用框架的重用,即为专用领域提供通用的或现成的基础结构,以获得最高级别的重用性。

框架与设计模式虽然相似,但却有着根本的不同。设计模式是对在某种环境中反复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该问题的方案的描述,它比框架更抽象;框架可以用代码表示,也能直接执行或复用,而对模式而言只有实例才能用代码表示;设计模式是比框架更小的元素,一个框架中往往含有一个或多个设计模式,框架总是针对某一特定应用领域,但同一模式却可适用于各种应用。可以说,框架是软件,而设计模式是软件的知识。

二、为什么要进行框架开发?

框架的最大好处就是重用。面向对象系统获得的最大的复用方式就是框架,一个大的应用系统往往可能由多层互相协作的框架组成。

由于框架能重用代码,因此从一已有中间件库中建立应用变得非常容易,因为中间件都采用框架统一定义的接口,从而使中间件间的通信简单。

框架能重用设计。它提供可重用的抽象算法及高层设计,并能将大系统分解成更小的中间件,而且能描述中间件间的内部接口。这些标准接口使在已有的中间件基础上通过组装建立各种各样的系统成为可能。只要符合接口定义,新的中间件就能插入框架中,中间件设计者就能重用构架的设计。

框架还能重用分析。所有的人员若按照框架的思想来分析事务,那么就能将它划分为同样的中间件,采用相似的解决方法,从而使采用同一框架的分析人员之间能进行沟通。

采用框架技术进行软件开发的主要特点包括:

 

  • 领域内的软件结构一致性好;
  • 建立更加开放的系统;
  • 重用代码大大增加,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 软件设计人员要专注于对领域的了解,使需求分析更充分;
  • 存储了经验,可以让那些经验丰富的人员去设计框架和领域中间件,而不必限于低层编程;
  • 允许采用快速原型技术;
  • 有利于在一个项目内多人协同工作;
  • 大粒度的重用使得平均开发费用降低,开发速度加快,开发人员减少,维护费用降低,而参数化框架使得适应性、灵活性增强。

    三、与框架相关的概念

    1. 白盒与黑盒框架

    框架可分为白盒(White-Box)与黑盒(Black-Box)两种框架。

    基于继承的框架被称为白盒框架。所谓白盒即具备可视性,被继承的父类的内部实现细节对子类而言都是可知的。利用白盒框架的应用开发者通过衍生子类或重写父类的成员方法来开发系统。子类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类的实现,这种依赖性限制了重用的灵活性和完全性。但解决这种局限性的方法可以是只继承抽象父类,因为抽象类基本上不提供具体的实现。白盒框架是一个程序骨架,而用户衍生出的子类是这个骨架上的附属品。

    基于对象中间件组装的框架就是黑盒框架。应用开发者通过整理、组装对象来获得系统的实现。用户只须了解中间件的外部接口,无须了解内部的具体实现。另外,组装比继承更为灵活,它能动态地改变,继承只是一个静态编译时的概念。

    在理想情况下,任何所需的功能都可通过组装已有的中间件得到,事实上可获得的中间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有时通过继承获得新的中间件比利用已有中间件组装新中间件更容易,因此白盒和黑盒将同时应用于系统的开发中。不过白盒框架趋向于向黑盒框架发展,黑盒框架也是系统开发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

    2. 热点、食谱以及好莱坞原则

    成功的框架开发需要确定领域专用的“热点” (Hot spot)。应用开发者在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只须扩展框架的某些部分,“热点”就是在应用领域的一种扩展槽,开发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充这些扩展槽。 “热点”使框架具有灵活性,如在具体的实现中,扩展槽可以被看成是一些抽象类,开发者通过重写抽象方法获得具体实现。

    “食谱” (Cookbook)就是描述如何使用框架方法的文档。在“食谱”中包含了许多“烹饪”方法,这些“烹饪”方法相当于一些具体的操作步骤,描述了为解决某一专门问题如何使用框架的详细方法。框架的内部设计和实现细节通常不出现在“食谱”中。

    框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用户定义的方法经常被框架自身调用,而不是从用户的应用代码中调用。这种机制常称为“好莱坞原则”(Hollywood Principle)或“别调用我们,我们会调用您”。

  • 转载地址:http://www.51cto.com/art/200601/17724.htm

  • 2月20日

    Android模拟器入门(转)

    要玩GPhone的模拟器,当然需要先去google上面下载Android的SDK,解压出来后在SDK的根目录下有一个tools文件夹,里面就是模拟器和一些非常有用的工具。

    双击“emulator.exe”,直接启动模拟器,简单吧。当然,如果要对模拟器进行一些定制,还是要从命令行调用,带上参数启动。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启动是常用的几个参数:

    1.模拟器外观的定制:
    480x320, landscape: emulator -skin HVGA-L
    320x480, portrait : emulator -skin HVGA-P (default)
    320x240, landscape: emulator -skin QVGA-L
    240x320, portrait : emulator -skin QVGA-P

    2.为模拟器加上SD卡:
    emulator -sdcard D:/sdcard.img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如何创建"sdcard.img"文件:
    “tools”目录下还有另外一个很好用的工具“mksdcard.exe”,一看名字就知道——make sdcard。对,就用它来创建一个“SD卡”。

    命令为:
    mksdcard 1024M D:/sdcard.img

    OK,这样一个容量为1G的SD卡就创建完毕了。

    使用SDCard:

    创建: mksdcard <1024M> <sdcard.img>
    (bytes(default),K,M)

    连接到模拟器: emulator -sdcard <目录/sdcard.img>

    传文件到SDCard: adb push <目录/audio.mp3> </sdcard/audio.mp3>

     

    玩过手机模拟器的人一般最感兴趣的当然是模拟器能做什么呢?下面一一道来:

    GPhone的模拟器有个特有的号码:15555218135,这个就类似我们实体手机的SIM卡号码啦。要实现拨号,用手机?当然不行!

    更简单,三步:
    1.运行 cmd
    2.连接: telnet localhost 5554
    3.命令:gsm call 15555218135

    look!是不是模拟器上显示来电了?接听/挂断和实体手机一样。

    发短信也一样简单,重复上面1,2两步,第三部命令改一下:
    sms send 15555218135 Hello,this is a Message.

    来说说PC与模拟器文件传输的方法吧。这里需要用到另一个重要工具,也在“tools”目录下,“adb.exe”。

    adb:

    adb(Android Debug Bridge)是Android 提供的一个通用的调试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可以管理设备或手机 模拟器状态 。还可以进行以下的操作:
    1、快速更新设备或手机模拟器中的代码,如应用或Android系统升级;
    2、在设备上运行shell命令;
    3、管理设备或手机模拟器上的预定端口;
    4、在设备或手机模拟器上复制或粘贴文件

    一些常用的操作:

    进入Shell: adb shell

    通过上面的命令,就可以进入设备或模拟器的shell环境中,在这个Linux Shell中,你可以执行各种Linux 的命令,另外如果只想执行一条shell命令,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adb shell [command]
    如:adb shell dmesg会打印出内核的调试信息。
    (Androidlinux shell做了大量精简,很多linux常用指令都不支持)

    上传文件: adb push <PC文件> </tmp/...>
    下载文件: adb pull </tmp/...> <PC文件>

    安装程序: adb install <*.apk>
    卸载软件: adb shell rm /data/app/<*.apk>

    补充一点,通过adb安装的软件(*.apk)都在"/data/app/"目录下,所以安装时不必制定路径,卸载只需要简单的执行"rm"就行。

    结束adb: adb kill-server

    显示android模拟器状态:
    adb devices (端口信息)
    adb get-product (设备型号)
    adb get-serialno (序列号)

    等待正在运行的设备: adb wait-for-device

    端口转发: adb forward adb forward tcp:5555 tcp:1234
    (将默认端口TCP 5555转发到1234端口上)

    查看bug报告: adb bugreport

    adb shell sqlite3 访问数据库SQLite3
    adb shell logcat -b radio 记录无线通讯日志: 一般来说,无线通讯的日志非常多,在运行时没必要去记录,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命令,设置记录:

    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AndroidManifest.xml"中
    "<category android:name="android.intent.category.LAUNCHER" />"
    决定是否应用程序是否显示在Panel上

    -----------------------------------------------------------------------------------

    am指令(在shell内使用am来加载android应用):
    am [start|instrument]   
       
    am start [-a <ACTION>]
      [-d <DATA_URI>]
      [-t <MIME_TYPE>]                
      [-c <CATEGORY> [-c <CATEGORY>] ...] 
      [-e <EXTRA_KEY> <EXTRA_VALUE> [-e <EXTRA_KEY> <EXTRA_VALUE> ...]
      [-n <COMPONENT>] [-D] [<URI>]       

    am instrument [-e <ARG_NAME> <ARG_VALUE>]
      [-p <PROF_FILE>]                
      [-w] <COMPONENT>

    启动浏览器: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d http://www.google.cn/

    拨打电话: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CALL -d tel:10086

    启动google map直接定位到北京:
    am start -a android.intent.action.VIEW geo:0,0?q=beijing

    -----------------------------------------------------------------------------------

    目录:
    # ls
    ls
    sqlite_stmt_jou
    cache
    sdcard
    etc
    init
    init.goldfish.r
    init.rc
    data
    system
    proc
    sys
    sbin
    default.prop
    root
    dev

    这里要说明下,从andorid中得到的文件流的字符串的顺序是按“类型+权限+拥有者+数组+大小+日期+名称+链接到”顺序排列的,其中类型“d”表示的是文件夹,"l"表示的是链接,'-'表示的是文件。

    例如d rwxrwx--- system    cache                2009-01-09 11:46              cache

    上面的目录就是通过解析ls命令返回的字符串进行解析的。

    -----------------------------------------------------------------------------------

    数据库:

    联络人(含通话记录)数据库:/data/data/com.android.providers.contacts/databases/contacts.db
    媒体库(貌似记录铃声设置等信息): /data/data/com.android.providers.media/internal.db
    系统设置: /data/data/com.android.providers.settings/databases/settings.db
    短信库: /data/data/com.android.providers.telephony/databases/mmssms.db
    Web设置: /data.data/com.android.settings/databases/webview.db
    地图搜索历史记录:/data/data/com.google.android.apps.maps/databases/search_history.db
    帐号库?(内含androidId信息) : /data/data/com.google.android.googleapps/databases/accounts.db

    铃声: /system/media/audio
    时区设置: /data/property/persist.sys.timezone

    -----------------------------------------------------------------------------------
    目前的安装模式
      安装前:
      1. emulator -wipe-data
      2. adb push busybox ./
      3. adb shell ./busybox tar -cf /tmp/data.tar /data
      4. adb pull /tmp/data.tar .
      5. mkdir original
      6. cd original
      7. tar -xf ../data.tar

      安装后:
      1. adb shell ./busybox tar -cf /tmp/data.tar /data
      2. adb pull /tmp/data.tar .
      3. mkdir after_install
      4. cd after_install
      5. tar -xf ../data.tar
      
        目前来看,就是/data/app和data/data下多了两个相关文件,同时在/data/system/packages.xml中增加了安装的程序信息。似乎菜单也是从这个文件中得到是否新安装程序,以及如何显示相关信息比如名称什么的。

    android模拟器和真机的不同之处:

        * 不支持呼叫和接听实际来电;但可以通过控制台模拟电话呼叫(呼入和呼出)
        * 不支持USB连接
        * 不支持相机/视频捕捉
        * 不支持音频输入(捕捉);但支持输出(重放)
        * 不支持扩展耳机
        * 不能确定连接状态
        * 不能确定电池电量水平和交流充电状态
        * 不能确定SD卡的插入/弹出
        * 不支持蓝牙

    andoroid模拟器使用注意:
    平时使用emulator测试开发的网友注意应该定期清理下C:/Documents and Settings/sh/Local Settings/Temp/AndroidEmulator文件夹,由于Android模拟器每次运行时会临时生成几个.tmp后缀的临时文件,没有几个月功夫简单一看竟然占用磁盘空间高达5GB之多。这些文件网友可以安全的删除。

    转载地址:http://www.cnblogs.com/ssqjd/archive/2009/02/08/1386427.html

     


    2月19日

    一个专注于Qt-Embeded和android的博客

         一个业界的高手朋友最近开始写专注于Qt-Embeded和android的博客,仅从最初的几篇文章看,都是作者多年研发工作的结晶,相信对业界的工程师来说将会很有帮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经常过去逛逛!
         blog的地址如下:
         http://xfairyland.blogspot.com。

    2月18日

    Android及其对移动计算的影响

        近期为同事做了一个关于Android及其对移动计算的影响的分享,主要介绍了Android的开发背景、体系架构、赢利模式等,然后就Android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移动计算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有部分笔者自己对移动计算、移动互联网的见解。现上传到CSDN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交流。
       下载地址为:
       http://mzl626.download.csdn.net。

    Android及其对移动计算的影响

        近期为同事做了一个关于Android及其对移动计算的影响的分享,主要介绍了Android的开发背景、体系架构、赢利模式等,然后就Android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移动计算的影响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有部分笔者自己对移动计算、移动互联网的见解。现上传到CSDN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起交流。
       下载地址为:
       http://mzl626.download.csdn.net。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