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客站内违规推广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4 04:33

从大学开始,教育、学习成为我接触最多的名词。那时候不知道如何阅读,不会看书,往往从图书馆借回的书都是非常痛苦的去翻阅,基本上一本书能看过1/3之一就很不错了。常常矛盾在碰到一个新名词、新技术时去寻找另一本相关解释的书籍,时间就这这种矛盾中慢慢流逝。

研究生阶段,可以一次借15本书了,很是兴奋,借期再加上续借时间,一本书可以看四个月。每次去图书馆都会抱回一大摞回来,宿舍书桌上满满的,但真正阅读完毕的好像也是不多。此时大部分书籍是作为参考书使用,记忆最深刻的是借的探险类的绝对是最先看完的,O(∩_∩)O~。

上班了,再次看书时,想起了大学朱老师的一句话,“我也就是在现在才会看书”,那时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父亲,研究生毕业多年。似乎我有同感,现在我才明白如何看书,如何学习。细细思量,持续了20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学习、看书效率似乎真的很低,作为一个现象是不是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在此仅谈谈个人感受。

1、学习动力、目标方面

工作中,学习、看书带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有问题亟需解决,短时间内必须完成,这是高效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初动力。
同时,在接触新知识时,有极强的深入专研欲望,对于用到的知识、技术深入了解其原理,在以后的场景中以便能重复使用或加以改造实现迁移(为了更好的晋升或经验的积累)。

这一点在学校教学中似乎是不会存在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动力还是来源于其自身兴趣和考试压力,而考试所需知识又是一个基础技能,并不是工作中能实实在在,时刻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的东西。因此,任务式学习,模拟真实情景的学习我很看好。

2、学习内容、方式方面

工作之后,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有天然的“度”。我理解这个度应该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既不会让你跳的太高而够不着,也不会让你原地打转,这是经济的天然原则。每个人都会有他适合的位置,并维持其向上发展的趋势,似乎教育经济学应该有这方面的阐述吧,若没有我会继续深入下去。

而学校中,这个“度”的掌握全在教师方面。又会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掌握程度、个人心智程度等有很大不同,而教师却将这一“度”进行了均衡化,此其一,学生因年龄尚幼,自己并不能了解所谓“最近发展区”来给自己设定目标,导致学习内容不能切实符合其实际情况而出现厌学、提高缓慢等情况,此其二。

3、学习资源方面

工作中若你的工作还算可以,公司比较正规,是有很多资料供你参阅的。这些资料是一线使用、相当详细的,并与现实工作情景有很高的相似度,极易迁移,而且公司有相当丰富的人力资源供你咨询。牛人还是很多的。

而学生时代的话,学习资源相对单一,且极为抽象,很难找到适合学生起点的教材,且学生真实任务情景感受较少甚至没有,这对于知识的迁移和学习都是极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讲,鼓励学生实习,将时间花在体验真实的任务上,而不是单纯的思辨、拼凑论文上是有很重要意义的。

还有很多,留待慢慢积累。

留个现在学习的很好用的方法,使用outlook设定任务,让自己每天的进步都有文字或资料保存下来,在增强自己学习成就感的同时,也记录下自己的学习路径,再参考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适时的复习,(呵呵,引用自己的毕业论文了)估计就很完美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