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报告会总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foxtable软件生成实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22:51

校庆之际,今天连续听了三位院士的讲座。收益匪浅呢。

 

陆汝钤 1935年生于上海市,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起加盟复旦大学。 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汝钤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我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倡导、主持并完成以软件的机械化生成和移植为目标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推动早期国产机缺乏软件问题的解决,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和中科院1983年重大成果一等奖。

主持研制知识工程语言TUILI以及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其中《天马》已应用于国防和经济的20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国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6月生于安徽省颍上县,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1981- 1983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作访问学者,1984年至今曾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以及港澳地区各高校讲学交流。现任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主任,国际高性能计算(亚洲)常务理事。曾任国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指委副主任、全国高等教育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自考委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安徽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系主任等。

 

陆维明 中科院研究员

说实在的,这是第一次听这么多大牛的讲座。大牛就是大牛,深入浅出,能把复杂的问题让外行人也能听懂。第一次有了知件的概念。我想是一种软件的升级。或者是软件的对立。基于吧知识的精细组织然后产生新的知识。有点像我的研究方向:本体的构建一样,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语义和概念语义。当然知件的构架和本体的构架完全不一样。陆汝钤院士提出了一种构建知件的语言,利用这种语言进行编程可以将用户的需求情况处理成用户需求。根本不用知道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样的,只需要理解用户的情况。我想在软件开发上,利用知件语言可以描述用户需求确实是个好的方法。从此用户不必再为复杂的需求而烦恼了。知件的构建也描述了用户实现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很像我的研究方向,个性化的搜索引擎的开发。

软件将程序和数据分开,而知件将控制和数据分开。这个可能是很大的区别了。知件熔炉式的开发,相当形象的说明了她的开发过程。 
      陆汝钤院士报告的主题是“知件与知件工程”。“知件工程”是以陆院士为主的我国科学家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在1个半小时的报告中,陆院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什么是知件和知件工程,以及知件与软件的协工程等前沿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他谈到,许多软件项目之所以不太成功,其原因是软件工程师和软件用户缺乏共同语言。采用知件形式来开发领域知识,并使之商品化,形成软件和知件两条平行开发路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最后他表示,知件的不断发展,在未来可以为用户提供极大方便,并且对国家安全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国良院士讲了关于高性能的个人计算机,讲的很泛泛但是强调的很到位,上课很风趣。我是用计算机的,而他是造计算机的。真是佩服。

陆维明 中科院研究员 作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功臣,陆维明研究员给师生们讲述了当年参与“东方红一号”设计研究工作的故事,让大家了解到“东方红一号”背后的艰辛,也深刻体会到老一辈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困难、不懈奋斗的精神。随后,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在人造卫星轨道设计方面曾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引起了同学们对人造卫星的兴趣。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中华民族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并具体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三大里程碑——“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杨利伟航天首发、“嫦娥一号”奔月成功。在讲座过程中,陆维明研究员多次提到了曾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张劲夫、陈芳允、刘易成等几位科学家,寄语同学们要记住这些为中华民族奉献了一生的科学家们,他们是“东方红”的功臣,要学习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们的爱国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努力攻关,艰苦奋斗,科研创新,强国富民。

 

 

题目:新型密码系统ps(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1ps的调制加密和调制解密

加密: 明文——(一类编码转换)——二进制串——(二类编码转换)——字符串——(经由合成的Petri网络)——密文

解密:过程上面的倒置

国家重大计划(核高基)对原创性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密码机制的需求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