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晒专利证书,兼谈国产软件产品化之道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 退出递归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9:22

    晒晒偶刚刚拿到的专利证书,小小虚荣一下:

   

   

   

 

    这个专利申请没有请代理,文件都是我自己写的,当时在广州未找到懂测试技术的代理。现在看来,申请文件写得实在不怎么好,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幸运的是,审查过程相当顺利,只修改了一次权利要求书。这次修改也在预料之中,作为一种策略,一般都会把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写得大一些,收到审查意见后再结合审查员的建议进行修改。审查时间很长,主要是我自己造成的,最后期限才交实审费。如何申请专利,我也算有了一点经验,如果有朋友在这方面需要我提供点建议什么的,我一定尽力。

 

    蒙圣光大侠的《软件产品化,国内IT人之痛》写得很好,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朱金灿大侠《略谈中国软件产品化的路线图》将蒙文的五个原则总则为两个关键词:市场需求和技术。这些我都很认同。我这个专利也反映了我们在产品化方面的一些思路和坚持,所以,我也顺便谈谈产品化的经历和看法。

 

    我也是先从事项目外包,然后才参与做产品。从项目到产品的常规路线是:在一个领域做项目,积累资金和技术,然后产品化,一般不转换领域。我们比较特殊,做外包时项目很杂,没有什么技术积累,转为产品时,做的是单元测试工具,这纯粹是无心插柳。当时我们的项目成员多是兼职,不是在一起开发,那时网络通讯远没有现在方便,也没有强大的远程协同工具,测试人员也不强。虽然起初对单元测试的效益认识不深,但为了保证质量和分清责任,所以决定每个人写的代码都要自己测试。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单元测试工具,只好自行开发,一边使用一边改进,我就是这个工具的最初开发者。几年后,认为单元测试真不错,而我们的工具也完全是基于实用来开发的,使用的感觉相当不错,所以把这个单元测试工具产品化,后来的就不做项目了。

 

    我们认为,产品的竞争终归是实力的对决,实力包括多方面:人才、资金、技术、品牌、管理、企业文化、在国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关系。至少要有一个方面占优势,才有取胜的可能。我们小小的团队,所做的产品要和国外的大公司竞争,哪一项我们占优势?其他都不可能,唯有技术才有一点机会。在技术上压倒国际巨头,难不难?当然很难很难,但这是创业阶段唯一有可能做到的,这是一线生机所在,别的都不是对手。我们力量小,可以集中力量,专攻一点,时间长了,突破的希望还是有的。事实上,我们也部分做到了。

 

    有人说,国产软件在国内市场是客场作战,我认为还是太乐观了。我们的市场经验是:同样的功能,国产软件价格只有三分之一,那用户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外软件。当然,这是开发/测试工具领域的市场经验,在此领域,市场对于国产软件特别恶劣,客观原因是,大家用的都是国外工具,对国产工具几乎没有概念,更谈不上信心。指望打民族品牌旗号来获得支持,也是不现实的。相反,用户对国产软件的要求,比国外软件挑剔得多,原因我觉得可以理解:对国产软件没有信心。传媒也普遍对国产软件很苛刻:一篇同样质量的文章,如果介绍的是国外技术,则会热棒,如果介绍的是国产技术,则会视为广告。CDDN近几年加大了对国产软件的支持力度,这是非常宝贵的,值得赞扬。

 

    力量弱小,市场恶劣,怎么办?唯一的希望是技术上的突破。别人有的,我都有,那是不行的,必须做到:别人没有的,我有,才有希望。早期采购我们产品的客户,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采购过国外同类工具,使用上不满意,被迫搁置,发现我们的产品有一些用户急需的而国外产品却没有的功能,所以才采购我们的产品。

 

    总之,产品要参与竞争,就必须在某方面有优势,在其他方面都差距太大的阶段,技术是唯一有可能突破的方面。中国人很聪明,需要的是专注、专注和专注。

 

    最后再回头谈谈专利申请。以前看过一些关于专利的评论,很多人都认为专利制度帮助大公司实现垄断,是打压小公司的手段,这也不能说不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认为专利制度对于大公司来说是锦上添花,对于小公司来说却是雪中送炭。你费尽力气,搞出了一个新技术,这是你的赖于生存的一点资本,如果没有保护,大公司利用资金、市场资源等等优势,很快就会让你这点资本生为乌有。如何保护?申请专利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但在国内,有一点也很现实: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都是些不讲游戏规则的公司,专利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申请专利会使技术完全公开,搞不好弄巧成倔,要仔细考虑。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