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网心理分析

来源:互联网 发布:安装数据库2008r2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7:54

      闲来无事,上上校内,可是总是搞不明白为什么闲来无事时要上校内,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仔细分析了下才知道我们都上了校内网的当,于是,开始搜集大量资料,得到这篇文章

 

      2004年2月4日Facebook上线,从那一刻开始,从哈佛开始,几年之间,他的用户遍及美国各大高校,以及高中,初中。当然,它也是实名制的网站。如今,Facebook已是全球第三大网站(在微软和google之后)。他的创办人叫做Mark Zuckerberg, 哈佛大学学生。要注意的是。扎尔伯格的专业不是计算机,而是心理学,但是他在计算机方面有很高的天赋,我想正因为如此才让他有这样的成就。

 

      我无法去查找他创办网站所用的心理战术的专业术语是怎样的(上了几个心理学网站,上面的资料太多太杂,而且搜索又实在太弱),但我想这种心理战术是一定存在的。

 

      于是,大约2005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的几个学生看到了这个机遇,借鉴了Facebook写出了校内网。要注意这几个学生,以王兴为代表的都是学习计算机的或者与计算机有直接相关的。他们没有学习心理学的经历,也没有心理学的天分。当然,这也就是他们为何没有守住校内的原因,而让千橡以200万美元收购。与其说他们抄袭的是一个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网站,不如说他们抄袭的是扎尔伯格的心理学。甚至令人汗颜的是,校内网的运作模式都与Facebook极为相似。

 

 

      上面提到SNS,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旨在为人们提供网络服务。像Facebook,校内,豆瓣这些都是。SNS是基于六度分离理论建立的。六度分离理论即:最多经过五个人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对于校内来说,这个理论完全不适用,起码对我来说不适用。我没有通过校内认识任何一个我在现实生活中不认识的人。那些加我好友的陌生人该不认识的我还是不认识。所以,校内并没有扩大我的交际区间。

 

     那校内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能让我们如痴如醉?

 

     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对扎克伯格说佩服,是扎尔伯格,而不是创办校内的那些哥们。面对日益强大的虚拟空间,他把我们的现实交际带入网络,我想,这是他成功的最大原因。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少的人使用信件,取而代之的是E-mail,甚至对于像我这样的人,使用网络比手机都勤,其实我不想这样,我也是被逼的。

    

      通过实名制,社会情境得到了很好的还原。匿名制下个体扮演的是虚拟角色,直接导致了交往的不信任感,像豆瓣,一会儿再说。而实名制下个体的角色是现实角色的移植,物理世界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等靠实名制得以在虚拟世界里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的规范继续有效的影响着主体。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由于校内网的实名制有效的还原了现实情境,因此在此类网络中个体所体现出的不是一般虚拟社区的“本我”,而大多还是“自我”,通俗点说,“本我”就是一些心中恶俗的想法,“自我”就是你把本我藏起来,为了给人以良好个人形象。正是因为实名制,大家之间的交流才是有信任的,再加上校内网的大部分人群都是某一年龄段的(社会学上叫做“同辈群体”),这是大多数人会上校内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一些人为了上校内看一些大家分享的视频什么的,我就差不多属于这种人,我很喜欢分享这项功能,很不错。

    

       说说豆瓣,早就听说过,只不过前几天又听某个小女孩说就决定上去看看到底什么样子。起初觉得还可以,可是越上越发现上面的有些人实在太不友好,而且大家的帖子都是些很闲的想法,没有我想看到的比较深层次的探索,或者有深度的讨论,都是些今天晚上看个电影,明天晚上遛狗的,要不就是要找人恋爱的,好不容易发了个帖子吧,又被不知哪个体现出“本我”精神的哥们儿“本我”了一次。反正我现在除了上去听听歌基本上就不上了,豆瓣电台还是很不错的,就是功能比较弱。而且豆瓣上的学生不是很多,也因为他不是实名制的,所以,它的规模(如果没有其他特点的话)是永远无法提升的。

 

    校内网与豆瓣网的不同不仅仅在于实名制与否。还在于它们的经营理念,正是因为网站的理念不同,才有了实名制的区别。校内网是为了还原现实,它要建立的小团体是基于物理世界的真实人际关系所确定的。而豆瓣网,或者猫扑网,它们要建立的小团体是基于兴趣爱好所确定的,而事实证明,虚拟这层隔阂是无法突破的,任何时候,真实都会战胜虚拟。

 

 

    接着说校内,校内另一个优秀的地方是信息的传播。先说一下“7W”模式:“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s"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 校内网(或许我应该说Facebook)很好的遵循了这个传播模式,通过这个模式来达到了信息传播。当然,实名制让信息传播得到有效的加强。

 

      再说一下校内对我们深层次的影响,不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好视频,好图片。先说一下“社会支持”,这个词来源于精神病学文献,上面记载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压力有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又能维持一般的良好情绪。定义就是:社会支持是个人的需求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所获得的满意程度。我又得说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已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校内网给是我们获得社会支持不可或缺的来源。

 

      再说一下校内对我们的个人提升的帮助。对我本人来说基本上等于0。也就是我想说的是校内是一个浪费大家时间的地方。首先,上面的(包括校内论坛与日志)大部分言论太过无聊与低俗,大多无病呻吟,当然包括我说的在内,也包括这篇文章,我可不想与大家为敌。好不容易有些人分享些好东西吧,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去认真的关注,甚至我怀疑分享的人有没有认真研究过。它的我都专业的提升基本上是没有的,当然,也没指望它能提升我的能力。还有上面的读者实在是……我想说的就是当代的大学生……不说了,大家自己体会吧。

 

    虽然我还是想说“珍爱生命,远离校内”,但是其实或许我自己都无法做到,不是我的意志力太弱,实在是校内太过强大,或许扎尔伯格的伟大之处是他影响的不是SNS的理念,他更加是写了个病毒,植入了全球年轻人的大脑中,而且无法除去,因为它是天才写出来的病毒~~

 

    好了,写到这里吧,大家继续无聊的上校内吧~~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