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企业应用:Forrester的动态业务应用

来源:互联网 发布:www.淘宝.com电脑版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30 23:18

作者:余彤鹰, 来源:企业工程论坛, 发表时间:2010-08-06

摘要:介绍了Forrester的研究人员John R. Rymer与Connie Moore等在2007年提出的“动态业务应用”(Dynamic Business Applications)概念。分析了它的一些基本特点,并与我们1999年开始提出并探索的新一代企业应用做了些对比。二者重要的共同出发点,就是将企业应用软件动态适应业务变化作为应用的根本性需求。在技术基础上,他们强调了近年活跃的一些主流技术与产品,而我们则提出和强调了更为具体、一般性的新架构原理,即模型驱动机制。这份报告针对CIO提出;在企业架构和应用软件系统之间有些令人迷惑。我们则引入了“企业工程”这一更基本的思考背景,并自开始就从整个应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模式的角度去研究。

引言

在《余彤鹰:企业应用探索十五年之路线图 》中提到Forrester的“动态企业应用”概念,指出这是与我们的研究具有较好可比性的一个例子。Forrester Research, Inc. 是国际IT业著名的咨询研究机构之一,尤其注重技术发展趋势及未来方向研究。它所提出的“新一代动态业务应用”(2007)概念,与我们1999年以来倡导、探索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下面将用“企业应用”)有许多重合之处。本文简要介绍Forrester(2007)“动态业务应用”概念的一些要点,然后参照我们自己的探索做了一些评论比较。

基本概念

2007年,Forrester的研究人员John R. Rymer与 Connie Moor等在《动态业务应用势在必行》中,阐述了“动态业务应用”(Dynamic Business Applications)概念,Forrester将其定义为:

体现业务流程、为变化建立、可适应业务上下文并且是富信息的软件系统。

这一定义包括几个概念:

  • 使用术语“软件系统”,因为动态业务应用,几乎总是混合的,而不是单纯结构。
  • “业务流程”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跨功能、自动与手工活动、步骤、决策、任务以及交互的集合。“业务上下文”(business context)确保其工作流和信息关联到基于他们的角色、时间、地点、设备、业务目标、及其他要素。
  • “富信息”意味着数据、内容、图形、可视化、图像、声音、视频,甚至部分物理反馈都是这个景象的一部分。

Forrester将上述定义看作一种软件产品的愿景,反映了IT企业和软件公司软件产品发展趋势,并指出,今天已经可以确定地识别这一愿景及相关的支持案例。也简单例举了几种先驱者实践的实例。

报告指出,下一个五年IT的首要目标,将是创造新一代企业软件(enterprise software),即新一代“动态业务应用”,它将适应于业务,与业务一同工作和演化,要点是与业务流程与工作无缝对齐(为人设计)和对业务变化的适应性(为变化构建)。

留意,这份报告是注明“针对CIO”的,因此,其中也把它称为一种“应用战略”,即用来指导企业的应用开发和软件产品的配置。

两种根本需求

Forrester的动态业务应用围绕着两项基本原则,强调这是两组“根本性的需求”,而“动态业务应用”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同时处理这两组需求。

为人设计:人的体验方面。即将业务人员的工作做为“业务应用”人机界面的中心。而传统软件是以事务和结构化业务流程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提供用户接口(UI),输入数据、报告等。

为变化构建:系统结构方面。即尽可能将业务的变化放在应用设计的中心,包括用于分析师和业务架构师无需编程改变流程和业务规则的接口。相对而言,传统软件是难以进行变化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组根本需求,也就是动态业务应用设计实现的两项基本原则,所有具体要求或方法,都是由此引发的。

它们被称为两组连锁的需求,进一步展开如下:

为人设计的需求为变化构建的需求个人的工作空间是单一的应用允许正确的业务变化个人的工作空间是动态的应用对恰当地适应变化工作适当地上下文关联化应用能够按照业务的步调演化调动人的感觉应用能够持续演化同时保持流程健全

为何势在必行

持续地适应变化的业务需求(所谓业务与IT的“对齐”)是必然和必须的,同时也已经有达成的基础:

  • 一切事情都是即时的。 (业务及其环境的迅速变化)
  • 现今企业的多数应用不及格。
  • 现有系统只能做小的调整。(远不足以满足业务需求的变化)
  • 流程的经验已经到位。产生了BPM产品、BPEL标准等。
  • 技术平台和工具即将就位。诸如动态编译语言、BPM、SOA、网络服务、富互联网应用(RIAs)、业务规则、和实时BI,为“动态业务应”用提供了基础。
  • 社会化计算和Web2.0在“为人设计”上提供了突破。

实际上,隐含了一种企业自行集成(开发)的立场在内。也就是,在企业IT产品(软件)多来源(从遗产系统,到不同功能产品的不同供应商)现实环境下,企业自身必须有一种“集成”应用的建立能力。

技术基础

Forrester指出,动态业务应用所需的平台,在现今许多组织内其实已经到位,动态业务应用的愿景,将为它们带来更大的用途。这些技术基础设施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中,SOA、B3和社会化计算是完成这一应用“转型”的关键:

  1. SOA + B3 = 新应用平台
  2. 信息工作空间+ 社会化计算 = 新用户体验
  3. 打包应用供应商引入“为人设计,为变化构建”

其中,B3指业务流程管理(BPM)、业务规则(business rules)和业务(习惯译“商业”)智能(BI)。信息空间(Information Workspace, IW)指一些大型IT供应商推出的一类基于电脑信息处理办公的基础功能产品。社会化计算则举web2.0为例。关于第3点,传统的大型通用企业应用(打包软件)供应商都在向这一趋势转换。一些传统大型企业应用供应商都在SOA和B3、IW技术的基础上建立新一代企业应用。但现在的一些主要商业系统,通常分别集成了B3的不同方面,并没有完全集大成者。

相关工作流程、角色、技巧和文化的改变

新一代业务应用伴随着企业内部(主要是指应用企业)与IT应用相关的工作流程、角色、技巧和文化的改变。相关要点包括:业务与IT打通隔阂,合作开发;应用设计基于柔性点(建立可变性的地方);业务和IT协作管理改变;适合于持续变化和改进的品质保证方式等。业务与IT都将产生新角色。业务分析师将扮演关键角色,并获得新头衔——业务架构师。而发现适合这一苛刻角色的人将成为最大挑战。报告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角色转换:

当前工作新工作业务分析师
  • 业务架构师
  • 流程设计者
  • 业务规则作者
设计者
  • 工作空间设计者
  • 开发设计者(“Devigner”)
应用开发者
  • 装配者
  • 流程开发者
  • 业务规则执行者
  • 开发设计者(“Devigner”)
系统开发者
  • 服务、组件开发这
  • 集成开发者
  • 模式(Schema)、词汇表开发者

分析比较

以上简单介绍了Forrester提出的新一代企业应用,即“动态业务应用”的要点。首先我们可以留意,他们使用了更加流行的“业务”(business)一词来做基本的定位(但文中也称为“企业”(enterprise)应用)。我们最初确立这个课题时,使用了“信息系统”一词,余(2005)提到:这是有深意的选择[1],但为了一般性理解方便,在最近的《路线图》介绍中,我们也使用了企业应用一词。

我们早期的思路,主要反映了局域网时代的计算环境,因此具有强烈的“单一性”综合应用系统的思维。在2000年左右,较为深入地了解了互联网之后,对此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例如,把“开放性”看作在先的因素来讨论“协同”的机制,而不是基于本质上封闭的系统去考虑开放、集成。Forrester这份报告,强调了互联网计算环境的影响,(对“社会化计算”的强调),不是从开放性角度,而是以“人”(业务/用户)为切入点。然而,再深入一些,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技术(例如所谓社会化计算)与传统企业应用(基于大量结构化数据即数据库)如何真正地融合,并没有显现出多少线索。这绝不是把功能表单嵌入邮件系统,或者把现有的各式应用套上SOA的笼子那么简单。仍处于高度发展中的互联网技术,在带来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为未来企业应用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性。例如,当前通讯、电脑等网络融合的趋势、终端多样化、云计算等,他们最终会带来什么样的企业应用,还是非常不确定的。这就更需要从企业应用的需求、业务操作的原理等本质因素出发,探索反映企业应用/信息系统本质的、内在的原理和机制。除了建模和模型驱动,在这几年的探索中,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重要机制,有些看起来似乎部分“潜伏”在现有的产品/技术中,但还没有被IT主流们认识清楚。

Forrester的新一代业务应用概念,强调了一些与我们早期工作(余1999、2005)相同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动态性,即“为变化而构建”的强调[2]。如《路线图》一文提示,在确认“动态改变”是一种根本需求之后,我们在两个基本方向上做了探索:在需求分析方面,我们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误区,并提出了“实质性需求分析与研究”这一指导思想或方法论框架;在系统实现方面,我们发现了“模型”的核心地位和运用方式的关键:模型驱动机制。我们坚信,这是真正实现动态性不可绕过的基本原理。我们看到,Forrester的新一代业务应用的一个更具体的“企业架构”方案(Buciuman-Coman&Chervenic, 2008),又为此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印证。

在Forrester的这份报告中,并没有涉及“动态性”实现的技术问题,而是直接提示将诸如互联网基本功能(例如邮件)到所谓社会化计算,到各种相对独立的办公室功能,以及特殊的功能性实现(BPM、BI、BR等),用SOA的框架统合起来。这反映了当前IT业的主流思路。这个思路是现实主义的,但有点像战国时代的“合纵连横”策略,也无法摆脱这个比喻中暗示的问题。

Forrester只强调了两个基本点,动态性和以人为中心。前者与我们完全一致,后者,我们的角度有所不同。实际上,在2002的设计方案中,我们在用户界面方面的规划,在许多具体细节上与它们提出的某些要点非常相似,例如基于“独立用户工作空间”的前台设计。我们不是很强调信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这只是“富信息”的一个方面),更强调业务信息内容和操作方面,包括内容的可变性、关联性、可控制等。

除了将“动态性”作为基础性需求,我们还提出了诸如“易用性”、“适管理性”(或者叫“可管理性”)、“开放性”等方面的要求。其中,“易用性”绝不像字面上理解的那么简单,这是迄今大部分企业应用设计者把握不好却又常常自以为是的地方。Forrester的报告中,通过强调“人的体验”,涉及了这个要素。“适管理性”则是“企业应用”区分于“个人应用”的本质特征之一(参考《企业应用软件和个人应用软件的区别》),也是迄今被企业应用设计者严重忽略的盲点之一,Forrester这份报告同样没有涉及。而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应用,在这个方面的要求和复杂性又有空前的提升。“适管理性”包含深厚的内容,必须成为企业应用的一条基础性、重要的设计原则,它带来的实际变化会是巨大的。

在对软件开发/应用周期的影响和相关角色的变化上,Forrester这份报告体现出我们基本相同的思路。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在了更完整的背景下讨论,从一开始,就指出新一代企业应用不同的生命周期和供应链模式,包括预测“企业工程师”这种新角色的出现。Forrester则按照流行的用语习惯,指出从“业务分析师”到“业务架构师”的转变——正如“机械工程师”里也包括设计、施工、维护不同的细分一样,我们认为,分析师也好、架构师也好,都是“企业工程师”这一背景定位下的细分,在“企业工程”这个完整的背景下,我们可以清楚地讨论企业工程师所应当拥有的知识与技能和所需的工具。

另一方面,Forrester强调了IT与业务合作的新关系,并强调了他们特有的另一个概念“业务技术”(Bussiness Technology)。我们从工程学、人造系统的基本规律出发,直接归结于“企业工程”这一课题,并通过模型、平台、工具,清晰地将“支持技术”(例如,软件实现)和“业务”(例如:企业/业务分析与建模)彻底分离。不明确其中的模型工作机制,则无法真正理解和完成这一分离。也许会有人质疑,“企业工程”从来没有成为主流关注的焦点:其实,只要理解了这背后,enterprise与business的关系,就不难明白,所有的“业务”语境,始终都在企业工程的范围之内,我将其比喻为“企业是业务的家”。

Forrester(2007)是企业用户(CIO)的,基于这一立场讨论动态企业应用概念,不免有所局限,同时也似乎暗示动态企业应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应用集成”和“二次开发”,它们的“动态企业应用”也更接近于企业架构(EA)方案,这里是存在疑惑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到这一概念的可操作性。此外,仅仅用一个架构方案,就能够解决SOA+B3+社会化计算的有机融合,实现所谓“新一代企业应用”吗?这也是我们要质疑的。我们通过企业工程、模型、模型驱动这些关键要素的引进与支持,能够更清楚、准确地理解信息技术与企业的业务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区分各方角色职责、相互关系。例如,在这一思考背景之下,我们会认为所谓由IT转变为“业务技术”这种提法是暧昧的,不需要引进类似的概念。同时,我们的思考无需以现有的企业应用类型为前提——我们基本上是采取了“一张白纸”开始,沿着技术“能行”的底线去思考。这也许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吧。

小结

Forrester(2007)的新一代动态业务应用是一个有份量的概念,它与我们自1999提出以来所坚持的新一代企业应用有许多异曲同工的地方。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把随需而变——“动态性”作为根本性的需求。Forrester(2007)同时引进了另一个根本需求,是“为人设计”(或译“以人为本”),这是值得借鉴的原则。将它与我们倡导的“易用性”、“适管理性”等要点结合,是对新一代企业应用更完整的理解。在技术的角度,Forrester(2007)提出了基于当前主流技术“SOA+B3+社会化计算”这一基本方案框架,但并没有指出多少操作性的实现的机制或方法。这个方案,在方向性上,是无需置疑的,但在操作性上,则会遇到很多具体的,甚至令CIO感觉难以逾越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达成“动态性”的根本原理,是模型驱动机制,这也在“动态业务应用”的一个实现框架(Buciuman-Coman&Chervenic, 2008)中,再次得到了验证。此外,这份报告基本对象是CIO,这使得它在“企业架构”(EA)与“应用软件系统”之间有些令人迷惑。我们以企业工程为思考的基础,并自开始就从整个应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模式的角度去研究在这更宽阔、基本的背景下,许多问题的理解会变得更清晰。

注释

[1] 这个话题只能就此打住。这种区别一种比较表面的表现就是,我们的思路注重自底向上建构与自然演化,而不是从具体的功能点(例如工作流)切入,形成特定的功能,然后考虑这些功能如何连接和集成。[2]在2005,我们就直接使用了“为变化而建造”,这其实有更大的背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左右兴起的,以IT应用为背景的管理新思维中,“变化”(change)是一个核心词,“为变化而构建”这个词,是在那个背景下,针对企业(流程)规划(再造)而提出的,大家都是由此引申来的。

参考资料

Forrester(2007): John R. Rymer, Connie Moore, “The Dynamic Business Applications Imperative”, Forrester Research, Inc., 2007-9-24, http://www.forrester.com/Research/Document/Excerpt/0,7211,41397,00.htmlBuciuman-Coman&Chervenic(2008): Vasile Buciuman-Coman, Michael Chervenic, “Beyond SOA: A New Enterpri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for Dynamic Business Applications”, InforQ, 2008-3-28, http://www.infoq.com/articles/dynamic-business-applications余(1999): 余彤鹰, “迈向21世纪的企业信息技术应用”, 企业工程论坛, 1999年1月, http://www.ee-forum.org/pub/1998-2009/eis21c.html余(2005): 余彤鹰, “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从实质性需求分析与研究到模型驱动系统“, 企业工程论坛, 2005年8月, http://www.ee-forum.org/pub/1998-2009/downloads/YU_MDEIS2005_050816a_CH.pdf

版权声明

  本发布物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原作者许可在企业工程论坛(EE-Forum.org)公开发布,并允许个人及公益性机构非牟利性使用及传播。传播中需保持从标题、署名到各项内容及此声明包括链接地址等完整内容不变。引用或摘编文中内容或观点应符合公认准则。其它机构,或牟利性使用,请预先取得作者许可。保留一切未说明的权利。
  详细说明见: http://www.ee-forum.org/about/copyright ,管理者电子邮箱:admin(at)ee-forum(.)org

参考文献引用格式

GB7714风格:余彤鹰. 新一代企业应用:Forrester的动态业务应用[EB/OL]. 企业工程论坛,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0-08-p1595.html, 2010-08-06[2010-08-07 03:25]

Chicago风格:余彤鹰, "新一代企业应用:Forrester的动态业务应用", 企业工程论坛, http://www.ee-forum.org/pub/ty/2010-08-p1595.html (读取于2010-08-07 03:25)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