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请各位继续发言

来源:互联网 发布:软件测试分析报告实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9:32


  主题:新课改:学校体育丢失了什么? 时间: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晚上

  地点:湖南师范大学

  与会人员: 湖南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尔夫学部谭授清(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贺昭泽(教授);雷艳云(副教授、博士生)、赵小平(副教授)、范运祥(副教授);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李可兴(教授,博士生)、黄晓莉(教授)、长沙一中体育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吴军老师;湖南师范大学附中体育组组长张正中老师以及麓山人文体育学术沙龙所有成员。

  主持:马卫平教授

  交流实录(部分)

   一、马卫平教授讲话

   今天是新学期第一次麓山人文体育学术沙龙,很高兴我们迎来了各位专家、教授以及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新课改:学校体育丢失了什么?如果以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由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重构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的标志(这里我们称谓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已整整10个年头。10年改革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我们有理由算一算改革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什么。10年来,学校体育的改革,有输有赢。在赢的方面,我们确立了学校体育新的理念,“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得到初步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些巨大成绩,为未来学校体育的大踏步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巨大的成就里确总是包含着众多的问题与矛盾,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几乎每推进一步,结果都是忧喜参半,有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足以使改革成果功亏一篑。为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学校体育改革丢失了什么?学校体育改革究竟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1、在注重引进西方学校体育经验的背后,我们丢失了学校体育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

   翻开中国近代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不论是洋务派、维新派,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的教育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学习西方,提出改革封建旧教育的意见,于是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知识、文化教育,就成为“新学”在中国传播。可以说中国近现代文化和社会变革经过了一个学习英、法、德(洋务),效仿日本(变法)、欧美(革命)到前苏联(社会主义)的过程,与此相适应,这次新课程改革我们也大量吸收了国外学校体育的新理念,在当前学校体育中,我们并不否认学校体育的借鉴与移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如果我们不加区别与分析地来借鉴与移植国外某种教育思想和模式,一味的排斥传统的东西,往往很难学习到其中的真谛,容易在理论上造成误导,在实践中出现偏差。正如王占春所说“现在的体育教学改革,把“传统”作为贬义词,把一切不好的东西、“旧”东西都和传统挂上,拿过来批判,在一些批评者认为传统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其中特别把体育教学大纲作为传统和落后的总代表。我不赞成把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说的一团糟,一无是处,而是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应当继承。”(毛振明,赖天德主编.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9)

  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在中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社会基础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的多次选择而形成的。它主要表现: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的目标是修身、养性,具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武术、气功等);在活动方式上,中国传统体育多以个体的娱乐性、技艺性、表演性项目为主(如射御、投壶、戏毯等)追求练神与练形的统一,这些活动有的已成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有的至今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活动。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文武兼备,学以致用,把体育纳入礼乐教化的范畴,培养人的和谐意识,使之成为“礼”的一部分,成为德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培养守纪律的作风和进取精神等等;在体育教学上重视严密的课题组织和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等。它构成中国传统学校体育的核心和精髓,一直影响着中国百年学校体育,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今仍值得学校体育工作者借鉴。有学者指出“真正的体育是地方的”薛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新星出版社2005.7.165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一定要有草根,也可以理解为:学校体育只有在适当的土壤下播下改革的种子,这颗种子才会发芽、生长;如果我们在其周围培养适当的土壤,这颗种子就会如草根一样蔓布原野。世界教育改革的实践也证明,盲目地引进国外经验,简单地照搬国外教育成功的某个方面,不认真研究自已的国情,不综合地分析/消化国外的经验,是行不通的。为此,许多国家都强化了课程改革的本土化努力,如瑞典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胡森教授认为,对于体现本土文化传统的文学、历史等基本课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加强,日本的学校教育在注重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培养现代日本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各级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春晖股份。我们提出学校体育中国化就是要对东西方体育文化、传统体育思想和现代体育思想的博观精考,科学地进行总结,批判地进行选择,大胆地加以创新,使之适合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我们不能上了三楼就忘了一楼的楼梯,必须找出历史与现实,外国与本国的连接点。

  2、在强调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丢失了对学生吃苦精神的培养

   关注学生运动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是这次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终生健身的意识,这是我们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但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去改革我们的课程。但在实践中有的人从运动兴趣的价值和作用出发,经过层层演绎,最后推导出“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等结论。夏峰.试论学校体育新理念的“度”[J].中国学校体育,2004.6.我们说关注学生的体育兴趣只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依据之一,但不能一学生兴趣为中心,为兴趣而兴趣。

  用体育培养吃苦精神来源于古希腊的教育观念。古希腊人认为,刻苦的体育训练,可以培养公民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忍受巨大痛苦的能力,同时也锻造了强健的身体。这样培养出来的公民,在战场上就是最好的战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应该首先对孩子进行快乐与痛苦的真正训练,所以斯巴达对公民的训练,严格得近于残酷。当今的许多国家学校体育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体育由此而成为教育的一个核心。我们说吃苦精神的实质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或理想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意志状态和思想品格,在体育活动中具体表现在一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素质和人格风范。在体育竞赛中没有吃苦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力,没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热爱体育的人总是把吃苦当作磨练自己意志的“磨刀石”,在磨砺中积累吃苦的精神财富,俗话说庭院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让孩子从小吃一点苦将来才会具有面对复杂人生勇往直前的勇气和能力,而体育是培养吃苦精神的最佳方法。

  3、教材内容丰满了,我们却丢失了田径的基础地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与利用,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课程资源。近年来,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增强,一些国外的新兴体育项目进入了学校体育的视野,如网球、壁球、定向越野、轮滑、独轮车、攀岩、体育舞蹈、跆拳道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然而,我们在一味强调引进新型体育项目的同时,我们却淡化了田径项目的学习。时下,在体育院系学习田径的明显减少,而在普通中学田径课开设的时间也大大减少。而以走、跑、跳跃、投掷等运动形式为基本内容的田径运动,是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活动能力,也是人类维持健康生存的基本条件或基本生存能力。通过田径健身运动可提高多种综合能力和健康水平,可为练习者从事其他竞技或健身运动打下良好的体能基础。田径作为体育的基础项目具有最强的稳定性,最长的时效性,最大的迁移性。我们说在有限的课时里,抓住了基础,就是抓住了核心,抓住了关键。因此,在推广新型体育项目的同时切不可削弱田径的基础地位,要始终抓住田径这个基础。

  当然,我思考新课程改革以后,学校体育还丢失了许多,这些都是值得反思的。今天我在这里仅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请各位继续发言:

  吴老师:这个问题过去我们一直在讨论,自己也写了一些东西,现在都不敢拿出来了。但是我个人认为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得到的和的失去的,比例各占50%。全国高中改革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4个省推行,我们湖南省是2007年全面实行新课程。在今年6月11日至13日对湖南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的检验(体育水平考试)中。体育课程改革,特别是对我们体育老师来讲,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在新课标中首先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这个学科概念得到了加强。从表面意义上看,体育的位置在学校里得到了提升,体育老师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因为学科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定。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就像我刚才所说的“我们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多。”我们失去最大的就是“传统”的东西!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现在去学校看体育课,根本就不像体育课,更多的是像一个话剧表演。我记得当年在南宁有一堂体育课,当时使用的道具是扁担,箩筐,南瓜。说实话,光是准备这些器材和道具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些道具对学生来说真正又有多少锻炼价值?还有一次在大连,老师为每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蛇皮袋”,上课的内容是“袋鼠跳”。当然,这个也无可非议。但在课的最后,让学生们把“蛇皮袋”给剪掉,做成了时装表演。大量像这样的课进入了我们体育课堂,传统的东西根本就找不到了。像我们体育新课程里面就提到这样一个理念――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到底是通过哪些渠道?其实像我们一些传统的东西,包括基本队列,体操,田径等一些教材都是对学生发展非常有利的一个载体。可是这些东西在我们体育课里面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去年在益阳举行的湖南省20堂展示课里面,田径的影子基本上就没有。其实在高中体育课里,田径是必修课程,占一个学分,有18个学时。而在学校的具体操作里面,这18个学时基本上是被砍掉了。因为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也不乐意教。这就是我要讲的,我们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失去了另外的东西。学校体育的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门必修课程。最后目的是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我们现在对其理念的理解出现了误差。

  现在我们可以从很多材料和论文上看到,就是把体育课的目的看成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这一点,夸大了我们学校体育的功能,也夸大了我们体育老师的能耐。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来讲,他没有能力,更没有这个本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只能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表述我觉得比前一表述好。现在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一次课外体育锻炼,一次大课间活动。就这么一点时间,怎么可能达到健康的目的。我们还有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反而还在伤害学生的健康。前面我还说了现在的体育课不像一堂体育课,而新课标对体育的定位是课程的性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一门必修课程。所以我说不是新课标不好而是我们在理解和操作新课标的过程中有问题,关于这一点在许多的论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

  张老师:马老师提的这个命题非常非常地好。在学校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们继承了一些好的东西,也确实丢失一些比较优秀的东西。但是任何改革本身都是存在风险的,体育改革也不例外。但是,从整体上来讲的话,刚才吴老师所说的利弊各占50%,我认为好的东西还是占主流的。我在中学工作一、二十年,在实践中间也不断在反思,这个改革给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老师,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哪些冲击,哪些有利的东西?我总的感觉,还是进步了!在过去的课堂,体育老师更多的是把体育作为一个项目看在人之上。它过分强调的是运动技术的教学,把学生放在项目以外。现在的课堂,老师不得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看到学生需要什么东西,怎样去发展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了,年级长的老师和刚入职的老师,他们有相同的地方,把学习体育项目看得很重,把技术项目分解得很细,但是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老师可能就会有另外一种教法(包括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怎么去教学都会不一样。我在XX学校听过一堂体育课,老师讲课时课堂纪律非常好,学生没有一点声音,最后这堂课评了一等奖。其实我觉得,体育课是应该有声音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声音,更多的是学生的声音。他们喜欢讲话,有些时候他讲得话甚至比老师讲得还有水平,但是他们不敢讲。我的课堂上随时有声音,我鼓励学生讲话。另外一点,新课改鼓励学生培养1至2项擅长、爱好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基础项目必修以后,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项。长时间的对某一个项目的集中学习。无论是技能、技术,还是战术意识都会好一些。这个也是高中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选项、选修,http://luoliaoweb.caowangji.com。

  以上说的都是积极主流的一面,但是体育改革也确实存在着一些负面的问题。像田径,体操这些项目,田径学生不愿意学,体操老师不敢教。这个田径,体操怎么去设置?刚才吴老师讲了,田径18个学时1个学分,必修,高一就修完。谁又愿意高一一个学期全部学田径呢?但是,高一你又必须把这个学分拿到。不然不能认定你高中毕业。其实像田径这个必修学分和这个健康教育专题怎么样去分配在各个学期,让高中学生更有效地去学习。这个学分又制约了我们怎样去把这个课程好好地去设计。因此,我认为课改的整个主流还是好的,只是在实施过程当中,或许是因为场地器材的原因,或许是部分老师对这个课程的不理解。把这个好的东西,真正落实到好的地方去。而且,这个实施的效果,短时间无法看出来。等学生走向社会,甚至是几十年以后,让他们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改革,看自己到底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牺牲品。到那个时候再来讲课改可能更有权威性。

  贺昭泽教授:听到前面几位老师的发言以后,我确实很有感触。我觉得马教授这个题目选的好,选得很耐人寻味,也选得很有挑战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开始还在想,为什么不选“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得到了什么”他反而选一个“失去什么”。我觉得这就是高,为什么高呢?我觉得,喜欢总结成绩的人,进步不大,没什么造就;喜欢挑毛病挑问题的人,一个反映他是个思想者,第二个他有造化。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事情你认为习以为常啦,你就不去思考了,可就是这些看上去习以为常的事情,你去思考了,你去透过现象看本质啦,从高一开始,你就高啦。所以说,我今天有这个机会来学习,我觉得很高兴。

  我现在就来回答马教授这个问题,到底学校体育改革失去了什么,说到底就是失去了科学性!为什么说失去了科学性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失去了科学的发展观。从学校体育发展历史100多年,经历了三个历史维度,早期的人文主义倾向,中期的科学主义倾向,再到我们现在所谓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的一个历史维度。但是从中国体育的100多年,从1904年算起,体育课才成为学校的必修课。早期我们的体育也是人文主义倾向,但是随着试验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竞技体坛上,科学被运用在体育里面,体育的这种科学主义发展趋势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竞技运动水平大幅度攀升。但随着奥运会在全球的影响扩大竞技体育的辉煌,现在人们又在思考,体育是不是又失去了人文的东西。大家达成了共识,就形成了现在这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相结合。为什么说我们学校体育改革缺少科学主义呢?新中国体育改革,有的人说经历了5次,有的人说经历了7次。每一次改革,实际上都是一种“人治”的表现。刚才马老师也谈到了引进西方体育,我们是囫囵吞枣。再加上我们大多数体育人不愿意去读书,不愿意去思考问题,老是一种师徒试的教学方式传承几十年的时候。让我们感觉,整个人类社会在进步,体育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学校体育里面,它的技术含量很低。丢掉了一些传统的东西,以前我们体育课还要测脉搏,密度等等,这些东西还有基础的科学含量在起支撑,还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们所说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试问大家在座的每一位,你们说上体育课累不累,肯定累。大多数人,谁愿意去累,谁愿意去出汗?出汗了我到哪里去洗澡,我到哪里去换干衣服?你不让他洗澡换衣服,那你对他的健康到底是有益还是无益?你不严格要求,你想体育课达到好效果是不现实的。学生还达不到这种境界,你想达到这种境界怎么办?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谭授清教授:有人说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生物学世纪的最大特点是抛弃完美的形式,追求最佳的效果。而创新我认为是旧的成分,新的组合。应该看到,我们的体育老师是一支优秀的群体。关于新课改,学校体育丢失了什么?我认为丢失了很多。这里我谈几个现实的问题:现在在学生中怕苦怕累的学生多了,丢失了传统;体重超标的学生多了,丢失了田径;眼睛近视的多了,缺乏运动;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多了,丢失了兴趣;抽烟的学生多了,缺乏行为规范和德育教育;运动会多了,运动员少了……。为此,我们应该加强传统体育研究,加强行为规范制定,加强对体育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

  赵小平副教授:我对体育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划分,并把它分成三部分:及对国家、社会、人民有利。体育分类:竞技、军事、大众体育(包括学校体育)。我们的学校体育是教会学生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与运动、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体育是提供能力和方法,体育不能包办实现健康,兴趣是一种动力,体育课在锻炼的过程中,超负荷、不注意身体健康是与“健康第一”相违背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了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才是正确的。

  李可兴博士:前面四位专家从体育本身来谈体育丢失了什么,我想从社会角度来谈谈体育丢失了什么。我认为学校体育丢失了强有力的指挥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50年代的劳卫制度等等。有专家指出改革开放20年以后我国的国民体质连续大幅度的下降,大家知道和50、60年代的人相比很明显。我认为体育内部有问题,但更大的原因的社会因素是国家体育教育的指挥棒出现了问题。现在是应试教育,当然应试教育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的领导、家庭和社会对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学校追求的是高升学率,家长追求的是孩子考个好的成绩,考到一个好的学校,毕业后再找一份好的工作,至于学生的体质如何,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学校对体育的态度也仅仅是追求体育能给学校带来多少好处。体育代表队参加比赛能够获得多少金牌,至于,我们学校到底有多少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了什么程度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所以说最大的原因是学校体育丢失了指挥棒。在去年的社科会议讲座时我想一位参加新课程改革的专家问到;“是否有可能把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成绩?”回答说:“不可能,至少在近几年内不可能。”所以我说如果我们把体育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把体育成绩计入高考成绩的话,体育一定会上去的。如果你问我体育老师努力了吗?我认为努力了,科研、教学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每一位学生身体好、心理因素好、各个方面都好。我们体育老师研究了许多,在很多方面都尽力了。如:价值取向问题,学生的身心素质问题,全面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等等我们体育老师的的确确尽力了。

  覃立: 新课标出台后,曾有许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坦言:不会上体育课了。主要是因为现在的体育(与健康)课需要实现的目标太多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适应的、道德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的……网上曾有过一个“什么是一节好的体育课?”的讨论,但结果是谁也未能让谁信服。新课改之前的学校体育是偏重三基和身体素质,甚至有点走了极端。新课改之后,大部分地区的体育课堂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羊式”教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责怪课标的制定者,但课标制定组成员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强调改变竞技体育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色彩,不能被误解成体育教学中淡化竞技运动”;“不能将‘摒弃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观念,误解成淡化运动技术”;“不能将反对过分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误解成不要运动技术的细节”;“不能将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误解成‘围着学生转’、‘放羊式’教学”。然而,为什么在实际中又会出现这么多的误解和误读呢?我想,误解本身,就值得课标制定者反思!因为作为纲领性文本的制定者,有责任,有义务对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预测,需要考虑社会对该文本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

  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为产生误解的原因。

  审视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谈了很多需要达成的目标,这些目标角度多、维度多、内容多。而且是一些非常理想化,甚至是至善至美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却较少提及。制定者把这个问题留给了基层教师,要他们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去研究和发掘。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了承担起这种责任的条件呢?其实,目标并不难制定。首先,一个目标正确与否,需要时间去检验,需要历史去证明,短时间内难以看得清,尤其是那种考虑得非常到位,非常全面,非常理想化的目标。其次,国外有现成的,可以借鉴、引进,甚至是照搬。然而,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教学的内容却往往缺少参照系。因为国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是以其优越、完善的设施、场地以及高水平师资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美国在中学就可以开展橄榄球、网球、水上运动、高尔夫等,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受场地、师资的制约,根本无法想象,仅有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实现。事实也表明,新课改做得较好的也是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一些省会城市。有怨言和误解的往往来自更为基层的体育教师。

  至此,我们可以说新课改丢失的是中国国情。中国有许多国情,基础设置、师资水平、教师素质、应试教育以及最大的国情――地区发展不平衡。可惜,我们在实践中,往往忽视了“一切从国情出发”这个来自先哲的教诲。

  改进的方法有两大途径,一种是加大课程内容的研究,加大教法的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体育教师师资培训,这种措施的潜台词是目标已经被拔高,无法再走回头路;另一种途径则是认为目标要求是可以暂时降低,有所取舍,不必追求面面俱到的。这适用于确实难以改变现状的,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可以专注一点,在教学目标与内容上,更偏重于强制,而不是一放到底。http://bbs.tiyuol.com/thread-8980-1-2.html

  黄晓莉教授:学校体育根本上说是丢失了它原本的东西,原本的东西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健身,现在讲“三维健康观”讲的那么好,但实际上效果不好,具体体现在学生的体质下降了。

  马卫平教授总结:所谓改革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 我们的改革无非是要去掉一些旧的东西,建立一些新的东西。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渐进式推进,它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体育课程发展不是通过一次性改革就能完成的,而是分步、连续完成的,不能企图通过一次性课程改革就能制定一个完美无缺的课程计划。课程改革是一个曲折、艰难的旅程这条路意味着更艰巨的改革还在后头。未来的改革是攻坚。一位著名政治家指出:当今世界正进入“晕旋”时代。我们能否“走出晕旋”?――能。至少,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这次讨论绝无否定学校体育改革之意。对学校体育丢失了什么的反思是我们对学校体育课程内涵理解的一种检验,它能为体育学者和研究生们带来新的问题域,如果我们对丢失的东西思考的越多,就会对体育问题考虑的更深、更全面,因而更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仅仅还是开始,我们期待今后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更多的讨论,谢谢各位的参与。 (以上系发言录音整理,不全之处请谅!)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