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入剖析:C++“多态性”在编译器中的实现

来源:互联网 发布:太阳镜推荐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1 09:37

理论

如下内容,属个人的理解.与大家共享.错误之处,请指正

程序,就是通过CPU指令(CPU指令就是CPU能识别的二进制流,CPU通过解释指令,能发出各种电流脉冲,以达到控制其他电子电路的状态),对内存中数据资源的操作,也就是改变内存的二进制数,也是改变高低电平。

内存中,都是二进制数据,哪是指令,哪是数据?

PC指令计数器所指向的内存单元,就是指令。

PC指向哪,哪就是指令,所以数据也是指令,指令也是数据,程序只要管好PC寄存器就可以了.

语言级上,程序,是由函数和数据组成,函数调用,实际上也是改变PC值,地址转移。

数据又分为两种:

一种就是在编译时,就分配地址空间.如全局数据

一种是在运行时,靠编译器所维护的栈顶指针,相对栈顶指针的偏移量,来分配地址空间.如局部数据.

(另一种就是在堆中动态分配的)

-------------------------------------------------------------------------------------------------------------------------------------

一个VC工程中,由许多H和CPP文件组成,

编译器,负责收集CPP文件(H文件被包含在CPP内)中出现的所有标识或符号,并负责形成逻辑、语法正确的二进制代码(obj文件)

连接器,负责确定、调整函数的相对地址,并保证在CPP中,每次函数调用(也就是地址转移),都是有效的,每个对内存数据的访问的地址,是有效的。

最终由连接器形成翻译成汇编代码或机器代码。(DLL和EXE可执行的文件)

为收集标识和符号,编译器维护一个符号映射表,有3栏(或3个字段):
1。类型栏(变量类型或函数类型,在编译时,由编译器负责填写)
2。名字栏(变量名或函数名,在编译时,由编译器负责填写)
3。地址栏(是相对地址,成员变量类型的这一栏就放偏移值,加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也就是地址重定位,在连接时,由连接器负责填写)

-------------------------------------------------------------------------------------------------------------------------------------

实际应用

每声明定义一个变量或成员函数时,编译器就生成一个映射元素

如:

int a;

class A   

{

int m_a;

int m_b;

void fun1();

}

生成的两条映射表记录为: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a          |     int           |   指向a的声明定义处,相对地址,加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

  A::m_a |  int             |  偏移地址0,运行时,实际地址:this + 0

  A::m_b |  int             |   偏移地址4,运行时,实际地址:this + 4

  A::fun1 | A::fun1    |   指向A::fun1()定义处,相对地址,加栽后,由操作系统重新调整


有关编译器动态绑定技术,请看如下列:

class a
{

public:
  virtual fun1();

 virtual fun6();

  void fun2();

/*

出现virtual 关键字,编译器为该类创建虚表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a::fun1()定义处

  1               |     指向 a::fun6()定义处

出现成员函数声明,编译器填写映射表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a::fun2()    |   a::fun2      | (由连接器填写)指向a::fun2()定义处

*/
}

//b继承自a

class b :public a

{

public:
  virtual fun1();

  void fun3();

/*

虚函数fun1():

重新定义,创建虚表,并继承了父类的虚表项,

修改了虚表中第一项(“a::fun1()函数”)的指针,使指向自己定义b::fun1()函数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b::fun1()定义处(重定义)

 1                |     指向 a::fun6()定义处(没有重定义)


出现成员函数fun3()声明,映射表中增加一栏: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b::fun3()    |   b::fun3     | 指向b::fun3()定义处

从父类中继承的成员函数fun2()

映射表中增加一栏:记录从a继承的fun2()函数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b::fun2()    |   a::fun2    | 指向父类a::fun2()定义处

*/
}

//c继承自a
class c :public a

{

public:
  virtual fun6();

 void fun4();

/*

虚函数fun1():

重新定义,创建虚表,并继承了父类的虚表项,

修改了虚表中第二项(“a::fun6()函数”)的指针,使指向自己定义c::fun6()函数

  索引           |         函数指针

  0                |     指向 a::fun1()定义处

  1                |     指向 c::fun6()定义处(改写)

出现 成员函数fun4(),映射表中增加一栏: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c::fun4()    |   c::fun4     | 指向c::fun4()定义处

从父类中继承的成员函数fun2()

映射表中增加一栏:记录从a继承的fun2()函数

名字栏       |    类型栏    |  地址栏

c::fun2()    |   a::fun2    | 指向父类a::fun2()定义处

*/

}

调用
main()
{
  b     var1;
  c     var2;
  a*    p;
 
 p = &var1;
 

var1.fun2();

/*

var1.fun2()调用,静态绑定:

编译到此处时,编译器到映射表中找名字栏,找到b::fun2()名字(由于var1为b类型),其对应的类型栏为“函数类型,类型名为a::fun2(因为此函数由a类型定义)”,其地址栏的指针值为“指向a::fun2()定义处”,所以,此处函数调用,被编译器替换为“转向:地址栏的指针值”,实际上可理解为是修改指令记数器的值为“地址栏的指针值”

*/

*/

p->fun2();

/*

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

*/

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

*/

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

*/

p->fun2(),静态绑定:这个容易理解,编译时,是找“a::fun2()”名字(因为p是a类型)

*/

p->fun3();

/*

 p->fun3(),这个调用,可能要发生编译错误,因为类型a没有声明和定义fun3()函数,找不到a::fun3()名字,只有b::fun3()名字

*/

p->fun1();

/*
p->fun1();
fun1()是个虚函数,同理,编译到此处时,编译器是不是也到映射表中找“a::fun1()”名字呢?不是的。
因为,在映射表中,是找不到a::fun1()”这个名字的,因为,fun1()名字声明前有关键字"virtual",
在类声明和定义时,编译器,为每个出现virtual关键字的类,维护一个全局数据结构“虚表”

虚表:

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
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

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

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
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

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

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

(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
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
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
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
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
如果p指向c子类,则。。。。
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

*/

p->fun6();

/*

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

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

*/

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

p->fun6();//调用c::fun6()
 p->fun4();
//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
//除非强行转换:((c*)p)->fun4(),
}

虚表:

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
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

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

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
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

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

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

(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
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
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
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
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
如果p指向c子类,则。。。。
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

*/

p->fun6();

/*

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

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

*/

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

p->fun6();//调用c::fun6()
 p->fun4();
//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
//除非强行转换:((c*)p)->fun4(),
}

虚表:

1。索引;2。函数指针(这值在子类重写虚函数后,发生相应变化)


所以上面调用,在编译器发现调用的是“虚函数”时,
编译器做了如下处理:

将p->fun1()  替换为:p->vptr[offset],

vptr名字为虚表指针:
由编译器维护(上面提到),每个含虚函数的类,其生成对象,在内存中,首先的四个字节就是vptr,这个值是静态的,同一个类型的所有对象的vptr值相同,指向同一个虚表;

offset值随虚函数声明次序而定,如果第一个声明,索引则为0,出现在虚表的第一项,第二个声明则为1,以次。。。(此时offset 为 0 即是:p->vptr[0])

p为基类,可指向子类的任何对象

(附加:

1。类型转换实际是:内存切割,管辖内存从大变小,从大变小,现实世界中,是允许,在C++中,也是允许的;编译器不允许基类对象向子类对象的转化,因为从小变大,会导致内存访问越界。

  2。指针的类型,实际上决定了通过该指针能访问的内存范围

),

所指向对象的类型不同,vptr不同
 所以,p->vptr[0],函数调用地址值在编译时,是不可能确定,主要因为
p指针所指向对象不能确定(p是指向b,还是指向c?还是其他。。,但offset是可以确定的)
从而,vptr值不能确定,
直到程序运行时,p->vptr[0]调用的函数地址,视p所指向对象类型而定
如果p指向b子类,则p指向内存中的首4字节的vptr指向b的虚表,虚表第一项的指针指向自己函数定义的地址处
如果p指向c子类,则。。。。
这种直到运行时,才能确定函数调用地址的方式,即为:“动态绑定”

*/

p->fun6();

/*

同上,由于b类未改写需函数fun6(),所以该处调用,实际调用a::fun6(),编译器做如下处理:

p->fun6() 变为  p->vptr[1],由于,fun6为第二声明,此时,offset为1

*/

p = &var2;
 p->fun1();//动态绑定,同上, 调用a::fun1()
 p->fun2();//静态,同上

p->fun6();//调用c::fun6()
 p->fun4();
//编译出错,因为fun4()非虚函数,编译器在映射表中找不到a::fun4()名字,
//除非强行转换:((c*)p)->fun4(),
}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