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与“宗教”的关系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电子产品软件规格书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6 18:07

1.企业与宗教层面的对应关系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的基本定义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包括三个层面,其一,宗教的思想观念及感情体验(教义),二,为宗教的创始人,以及膜拜对象(教主),三,为宗教的教职制度及社会组织(教团)。

以上三个层面,可对应企业的的三个层次:其一,企业文化、观念及企业终极追求(教义),二,企业的创始人或CEO(教主), 三,企业规章制度及组织架构。(教团)

宗教是充满力量的。宗教的力量是无限的,相信宗教的人是狂热的、充满激情的、人生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有种说法是说,掌握了人的精神,就掌握了他的一切。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的宗教,企业老板就相当于企业中的教主,他把自己的思想,进行宣讲和传达,就是在传法、布道。

2.企业追求的目标

企业最高级别的追求,是希望员工、客户乃至社会,建立起对企业的信仰,具体包括:员工对企业的高度认知,客户对企业的强烈支持,社会对企业品牌的深层次认可。从某种角度来说,企业追求的目标,与宗教信仰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性。

另一个角度分析,企业中有多少人是自觉自愿地工作呢?有时我们抱怨“愚民政策”。但有多少“民”是有自己思想的呢?答案:很少。与其让这些人精神上没有归宿,不如用企业健康的文化来引导他,可能最后企业和个人都受益,其实他也愿意被引导。所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宗教,企业管理者要学学宗教的发展,掌握宗教传播的技巧,实践在企业中,建设、提升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3.宗教学批评与企业文化分类

宗教理智论:以理智、逻辑去探讨宗教,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可反教也可护教。
对应的企业文化为:领导与员工地位平等,企业问题要求用事实说话,追求理智,逻辑,与客观的真实、正确性,鼓励“群策能力”。

宗教情感论: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质与意义非体现于理智的活动和成果,是一种直觉“无限者”、“神圣者”而生之绝对、无条件的依存感。
此类企业,灌输给员工的思想为:企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员工的衣食父母,员工被要求无条件服从,好本职工作,不允许越级交流。

宗教意志论:信仰轮不到我们用理智去选择信与不信,而是分析风险作出赌注,可用“信仰的赌注”这五字来作结。
这类企业员工,大多认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企业没了员工可以再招,资源无限,企业与员工之间完完全全是一种契约合同关系,选择这家企业,就是用时间成本做了赌注。

宗教排他论:排他论者主张众多宗教中只有一种是绝对真实的,其余的皆为谬误,排他论者在真理问题上有一种绝对化的观点,而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么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实上任何一个教徒只要它表示对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排他性。
此类企业多为垄断型企业,因为是龙头企业,企业认为自身就是代表行业,对同类型的企业,具有排他倾向,企业认为员工除了选择自身外,别无他选,并时常灌输给员工,只有企业自身是“正统”的,其它企业都为旁门左道。日子久了,员工大多也认为,其它企业不值得信赖。

宗教多元论:我们不能断定那一种宗教才是真的,因为真相很可能永没法被完全证实,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灯,相同的光”。
此类企业认为,企业是行业中的一份子,与其它同行业企业并没有显著差距,聚在一起就是为了追求市场份额、赚钱、盈利。同时,也坚信其它企业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而存在,并无本质区别。

宗教兼并论:站在排他论与多元论之间,它一方面认为上帝只得一个,却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
此类型企业承认其它企业具有各自的优势,并带有一定的融合文化特征,同时,又认为自身企业是行业的标杆,是学习模仿的对象。

4.宗教与科学,企业与创新

科学与宗教是相互促进、平行发展的。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科学是从宗教理论中分化出来的:首先,从宗教学中分离出哲学,再从哲学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然后再分离出众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语言、文字、绘画、舞蹈、诗歌、音乐等,往往通过宗教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许多企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会不断将文化、服务、管理、技术细分,创造出无限的市场空间。

仔细品味企业与创新的关系,会发现这与宗教和科学的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

5.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就是宗教信仰

企业的长盛健康的发展离不开精神信仰的建立,另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的学说,现阶段宗教的存在还有其现实的意义,但宗教界的发展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现代商业环境,也通过现代商业环境创造的条件,将自身传播的更远。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的保护、延续和壮大自身的品牌。

就宗教的特点而言,由四个要素:1,宗教的思想内涵 2,宗教的情感 3,宗教的行为活动 4,宗教的组织制度。

要素一:宗教的思想内涵

基督教信仰圣父、圣子、圣灵三而一的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了宇宙(时间和空间)万物,包括人类的始祖。
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项圣事,即圣洗圣事、坚振圣事、修和圣事、圣体圣事(弥撒)、婚配圣事、圣秩圣事、病人傅油圣事。在这其中,弥撒是最重要的。
伊斯兰教信仰真主、信仰天使、信仰圣经、信仰知识和信仰末日。
佛教信仰“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企业同样具有自身的核心思想,例如:花旗银行的核心思想是扩张,在规模、服务种类、地区设点方面采取扩张主义。宝洁公司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产品完美,尊重与关心个人,不断自我提高;诚实与公平。阿里巴巴的核心思想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通过发展新的生意方式创造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高盛的核心思想是,客户是公司一切业务的核心,要把握住尽可能多的投资发展机会,高盛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强势,而是它能够短暂的容忍与宽容,但它的宗旨是长远的贪婪。

要素二:宗教的情感

企业情感与宗教情感,最主要的差距在于时间长短。企业的历史一般比较短,远远没有宗教那么久远,这样导致没有时间和经验把企业的文化体系置备的那么严谨和有序。宗教,它研究和关注的内容是关于人性、生死观、宇宙观等问题,这些内容很少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再加上历史积淀,极大扩展了宗教内涵,所以它的情感方面的体验远比企业更加透彻和深入。第二个显著区别是,企业与宗教的情感重视程度不同。 企业目的是盈利,把规范员工思想当作是完成盈利目标的必备过程,大多不被重视。

要素三:宗教的行为活动

圣诞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节日,为庆祝耶稣诞生,定于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日。12月24日通常称为圣诞夜,一般教堂都要举行庆祝耶稣降生的夜礼拜(根据圣经耶稣降生于晚上),礼拜中专门献唱《圣母颂》或《弥赛亚》等名曲。类似的活动还有复活节、感恩节等。

同样,企业也有类似的活动,如:表彰大会,研讨会,各种营销活动等等,活动是企业存在的象征。

要素四:宗教的组织制度

基督教组织形式有三类:主教制(借鉴天主教),长老制,公理制。

主教制是从上到下分层构建教会组织(类似君主制),长老制从下往上由会众以民主选举的方式分层建立教会组织(为西方民主政体奠定了可以借鉴的模式)。
 
加尔文创立了长老制的教会组织体制,由一个教会的全体信徒选举该教会的长老,再由长老选举或聘请牧师共同管理教会,牧师主要负责宗教事务。再经过地区教会和一国教会的分层选举,组成地区的教会和一国的教会。加尔文的长老制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理制的特点则是一个教会的牧师和负责人由该教会会众选举产生,教会之间互相独立,互相联系,并设立联系机构。

相较而言,企业也有自身的组织制度,用一般企业结构举例,股东、董事会、营销部、宣传部、法律部、研发部、财务部... 都是比较常见的组织结构。在制度方面,佛教的五戒与天主教十戒等,目的是为了实施与维护宗教的核心思想。企业制度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的运营,实现盈利,并有效维护企业形象。在制度方面,企业与宗教也有相似之处。

正如《基业长青》中所诉:伟大的公司通常是以理念为核心,表现得像教派一样,而教派或社会运动常常是环绕着魅力型教派领袖来运转...... 。

6.为摆脱“拜金主义”的泥潭,企业文化应当承担起相应责任。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个人利益至上的拜金主义逐渐增强,衡量人的价值也变的十分简单,钱。

企业中的人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对于每个人顺利的成长而言,不仅需要物质激励,同时还需要理想主义的精神激励,这两个基本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时候,心力的凝聚、志气的激发,要远远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能肩负起精神激励的众多方式中,企业文化是目前最有效,最现实的方法之一。企业成功缘于精神层面管理,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向导,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并且,共同认可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形成规模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提速。

信仰缺失的时代,让我们用企业文化重新找到存在的意义。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