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医疗市场化导致医生看钱不看病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 设置adb环境变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2 19:47

    “如果简单地认为市场化就能解决效率问题,那我告诉各位,这个思维太过肤浅。正是由于市场化,我国的医改正面临严峻考验。”昨天,经济学界炙手可热的焦点人物——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直言。由于在科龙事件中的“郎顾之争”、关于国企改革的“郎周之争”之中的凌厉表现,使得郎咸平被冠以“郎监管”的称呼。

  郎咸平认为,迷信市场化将会毁了医疗改革,也会毁了教育——穷人子弟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将会被剥夺。他是在《当代经理人》杂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等主办的“2005第八届成长中国高峰年会暨2005中国成长企业100强揭晓盛典”揭晓典礼上说这番话的。

  一、医疗市场化导致医生看钱不看病

  生活中,很多人去医院看病都有这样的经历,医生会问你“带了多少钱”,然后根据钱多少选择药物。或者问你报销不报销,报销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张“大单子”。公众对这个现象习以为常。郎咸平说:“当病人到医院的时候,医生不是问你有什么病,而是有没有保证金,可能各位觉得很正常,但是我不能理解。”据了解,看门诊在国外是免费的,因为国外医疗保障制度比较健全,政府能够负担这笔钱。“在没有交保证金的情况下,病人也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医治,这也是一种人性关怀。”郎咸平说。

  其实,关于“医院应不应该市场化”这个话题,医疗界和经济学界内一直争论激烈。在20年前,卫生部高层提出的“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被认为是中国医疗市场化的信号之一。但是,今天的中国医改却被公认“陷入怪圈”——市场化没有带来医疗事业发展,却导致了病人看病难和医院暴利。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报告》认为:总体讲医改是不成功的,其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医疗市场化的道路不通也被各国实践充分证明,而中国医改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二、教育市场化剥夺穷人上学机会

  “目前,我们的大学教改的结果就是让农村子弟上不了大学。”郎咸平举例说,今天各行各业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来自农村。如果教育简单地套用市场化的路子,其结果无疑失败。“我的许多朋友,他们都是一个人在火车上站着到北京来念书的,家里分文不给,因为家里没有钱。而农村子弟通过教育考到一流的学府,这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惟一机会,如果教改市场化,那么他们最后这么一点机会都会被毫无理由地剥夺。”

  据了解,高校收费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1996年左右并轨的时候,全国平均收费标准年均约为500元,但2005年时,收费飙升到了5000元左右,平均10年上涨了10倍。这样的结果导致每年有一批考上大学的孩子上不起学,幸运者得到资助,但很多人失去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据了解,教育收费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即所谓的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是属于非义务教育,学生应该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但业内认为,关键在于收费标准怎么定。同时,高校收费猛涨没经过公开论证或听证,而这种涨价的冲动很难用行政方式控制,专家担心这会导致社会问题。

  三、改革的利益要让全民享受

  “改革本身是任何一个国家进步的原动力,这点毋庸讨论,可改革的原则是什么?改革的原则必须以全民利益为基本,也就是改革的利益必须回归到全国老百姓,这是改革至高无上的原则。”郎咸平表示。

  “我们的改革思维,需要重新定位。”郎咸平直言,包括医院、高校在内的我国的产权改革或简称国企改革,最后结果是改革的成本几乎要全社会负担,而改革的利益归少数人,这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

  郎咸平举例说,地方政府认为企业效益不好,社会包袱过重,因此进行私有化。那么购买者在某些场合之下,会把下岗工人推向社会;而改革利益就是他得到了这个国有资产,甚至把工厂铲平,就地起高楼,卖楼的钱归于谁呢?归于少数人。“这个就是所谓的改革利益属于少数人,而改革的成本由全社会负担。”他进一步分析说,就经济总量或GDP总量来讲,我国近几年表现突出。但单纯以经济发展为指标的思维,应该进行更进一步的检讨,现象的背后应更加值得关注,因为社会和谐在今天的中国尤为重要。 《北京现代商报》

      四、郎咸平教授简历
      1956年生于台湾桃园农村,本是穷家子弟。后考入东海大学经济系,后在台大就读经济学研究生,毕业后几度沉浮,终选择只身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世界著名商学院,多项排名世界第一)求学,于1986年取得财务学博士学位。此后在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1994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担任首席讲座教授,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研究和成果一发不可收拾,积累了多年后,从2001年开始喷薄而出。
  虽然在后期学业上优异,但郎咸平也曾有过百分满分的数学考试仅得7分的尴尬经历,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台湾突然实行了不考试直接升初中的新政策,郎可能连继续深造的机会都没有了。
  他求学海外高等学府的时候,也是一波三折,向七所大学求学,仅得一个回应,那就是沃顿商学院,当时在台湾地区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沃顿商学院的地位。郎妈妈把房子卖掉,得来两万美金作为他去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学费——这笔钱还差一点被郎爸爸拿去做生意,因为郎咸平此前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惟有郎妈妈对他很有信心。入学后,因所有的学科均需要微积分,而他的微积分又极差,不得已转到了金融系——这是一个不需要微积分考试的系。自此,一个学术大师的坎坷之路才变得顺畅。
  经历坎坷,不知道这是否是造就郎咸平学术研究方向及“发布”方式特立独行的原因。
  郎咸平头衔很多,1988—2001年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系讲座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等。
  郎咸平在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的研究成果也令人惊讶,仅仅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全世界经济类排名第一),《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经济类排名第三),《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金融类排名第一),《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类排名第二)四本学术期刊上,就发表了17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财务、内幕交易、企业行为、股权结构,公司控制等诸多方面。
  这一数字对圈外人来说可能意义不大。然而,学术圈内的人都明白这是非常惊人的,即便全美前五位商学院的很多正教授都难以拿出如此丰富的学术成果。在国外,一般来说,在这些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就可以被评为终生教授。此外,大陆还鲜有金融学家在这些刊物上发表金融论文。
  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全球第一的作者就是郎咸平,也正因为这么多年其学术论文的世界级影响力,2003郎咸平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李嘉诚办长江商学院时,力邀他加盟。

      1986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财务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现任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项目顾问。近年来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等措施,以保护小股东的正当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