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对不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

来源:互联网 发布:课程直播源码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7:31

电影《I, Robot》中警探Spooner前往USR公司调查Lanning博士的死因时和Calvin博士的对话场景:
 Spooner:Calvin博士,你在这里的工作是什么?
 Calvin:一般是高级机器人学和精神科学,专长是软件和硬件的接口,提升USR机器人的人格化系统。
 Spooner:那么,你的工作是什么?
 Calvin:我让机器人更像人。
 Spooner:这样说不是简单多了么。
 Calvin:不完全是。
 最后虽然Calvin总结的不完全,但是至少让Spooner明白了她的工作是什么,那也总比将一堆的专业术语让Spooner一头雾水的强。所以,在交流时,别对不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这样看似很专业,看似表达的意思很精确,但是对方却无法接受,无法理解,因为对方不是你这个领域的,无法理解这些专业术语。
 所谓的不专业只是相对专业而言,两者仅仅是不在同一个领域而已。比如对一个计算机专业的人大讲财务的专业知识,对一个化工专业的人大讲法律的专业知识,。。。基本上听者都是一头雾水。因为领域不同。
 别对不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意为在进行跨领域进行交流沟通时,别讲一些专业上的术语,这样虽然让自己表达起来感觉很“爽”,很“Professional”,但是对方听起来基本的印象是“讲的啥呀”,不知道所以然,这样就会造成了讲者“我都解释得这么清楚了,还听不明白?”,听者“这都是那里跟那里,完全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的对峙局面。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会一塌糊涂。
 如同《I,Robot》中的场景一样,Calvin讲了一堆专业上的术语,对于做警探的Spooner来讲,简直就是在对牛弹琴,还不如最后一句话解释的清楚。
 从这个意识上理解,这也是为什么白话文笔文言文流行的一个原因,文言文虽然表达意思言简意赅,但是难以理解,除非你的学术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层次。
 我自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类似的事情。在ADSL开始流行之前,上网是通过拨号的,这需要一个调制解调器,英文叫:“Modem”。老百姓叫它“猫”。一次我的一个朋友的哥哥家里上网出现了一点问题,让我给解决一下,于是在电话中(因为是异地)我随口就说:“你检查一下调制解调器跟电话线连接是否连接上了?”,说完明显感觉到对方很迟疑,知道如何去做。在一边的朋友说:“你跟他讲调制解调器,哪里懂呀,他又不是学计算机的,说猫,就听懂了”,呵呵,最后按照朋友讲的进行提示,问题解决了。
 我们在讲话时都有一种惯性思维,话讲顺口之后,在换一个场景之后,要改口是要费一点功夫。但是是必要的。
 做软件的需求调研是一个典型的跨领域交流沟通的场景。在需求调研时,如果直接问“你们现有的整个业务流程是什么样子?”客户基本上回来不上来,或者回答不全面,或者答非所问,更不用说直接问“你们现在有什么需求”。出现这样的状态,并非说明客户对自己的业务不专业,有以下的原因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
 一、客户对自己的工作太熟悉了,有时熟悉的东西反而不容易讲的清楚,这是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只有在出现某种具体的场景是,才会很自然的去处理。
 二、有时客户的工作只是某些流程的一个环节,他们只对自己负责的环节清楚,未必对整个业务清楚。
 三、业务内容太零散,不规整。
 等等原因,即使这样采用一定的提问技巧也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内容。但是,诸如“有什么样的需求”、“你们需要什么样的业务流程”等等之类的话,客户并不熟悉,甚至不理解,有时候即使理解了也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因为这样的话语是我们IT的行话。
 多以客户行业的话语去引导客户,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这就是为什么要求需求分析师既要理解客户领域知识,又要掌握软件开发领域知识的原因。
 沟通技巧很重要,但是之前还一个工作要做,就是要达成一个良好沟通的平台和基础。这个基础没有达成,有再高超的沟通技巧也是没有用的。这就是所谓的“别对不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


 这个话题适应与跨行业之前的交流上,在某一种程度上,也适合同一个行业上。IT行业是一个极易产生新名称和术语的行业,有时名词挺起来很吓人,但是究其原理和本质我们都知道或者是接触过,构架、架构、SaaS、SOA、Cloud-Computing等等。采用专业术语在本专业内交流时可以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但是也要估计交流对象的层次和水平。


 交流沟通的目的是要达成预定的目标,为了这个效果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沟通交流的顺畅,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你讲的话别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不要太在意使用多少专业术语,能被理解和被接受为第一位的。


 别对不专业的人讲专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