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REBOL 6.1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电商网站数据库设计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3:11

由于REBOL的中文资料少之又少,本人特意将REBOL文档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但不是纯粹的翻译,其中也有本人的一些体会。但因为水平有限,文中不免有错误,读者还请以原文为准。浏览原文请点击这里。

6.REBOL语言速览

 

6.1 内置函数与基本语法

和许多现代的程序语言一样,学习REBOL,你需要了解函数(function)。函数就是执行特定动作的单词,函数名后面的是参数。请将这一段代码粘贴到解释器中并执行:

有些函数没有参数,但是有返回值。在解释器中输入这些函数。每个函数的返回值都是用户选择的:

上面这些函数的返回值可以在程序中完成许多事。例如,request-file函数返回的文件名可以用来确定从哪里获取数据,request-pass函数返回的数据可以控制访问数据的权限。

许多函数还有可选的参数,或者说是修饰,写在“/”之后。执行下面这些request-pass函数,就会发现他们的效果各不相同:

一些函数需要很多参数。rejoin函数用于连接(关联)中括号中字符串。关联在各种编程语言中都很重要——后面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代码:

6.1.1 理解返回值与执行顺序

REBOL中,你可以把很多个函数写在一行,它们是严格地从左到右执行的。根据所需的参数个数,函数被自动分组。下面这一行中包含两个alert函数:

REBOL知道一个alert函数需要一个参数,所以它把函数名后面的一个数据当做alert的参数。紧接着,同一行里又有一个alert函数,于是它使用后面的数据作为参数。

下面的这一行里,request-pass/offset/title函数需要两个参数,所以REBOL使用后两项作为参数。两项之后,解释器发现了alert,于是用后面一项当做参数:

注意:REBOL中,一个函数的返回值可以直接用作另一个函数的参数,所有命令都是从左到右解释执行的。下面一行中,alert函数使用的参数是rejoin函数的返回值。alert之后应该是字符串,但在此处rejoin相当于字符串:

 

 或者说,rejoin函数的返回值作为参数传递给了alert函数。圆括号可以清晰地表示这种关系,下面这行在解释器看来与上面的完全相同,圆括号只是使结构更清晰:

也许REBOL中最难理解的地方就是函数的执行顺序了。有时函数执行的顺序看似不是“从左到右”。比如下面的代码,editor函数接收后面的字符串,并打开一个编辑窗口。但是,editor的参数恰恰是request-text的返回值,用户首先看到的是request-text函数在执行,然后才是editor。执行的顺序似乎与代码的顺序相反:

事实上,函数的执行顺序的确是从左到右的,只是当一个函数的参数还没有确定(例如上面的代码,editor后的参数是request-text的返回值,request-text未执行,editor的参数就没有确定)时,这个函数就被挂起,直到参数被确定。

一行中可以写任意数目的函数,你可以让它们像瀑布一样,把返回值从最后一直传递到最前:

这行代码体现了REBOL语法的特点。它有三个函数:alert,rejoin,request。首先执行alert函数,alert要执行,首先要有rejoin的返回值,rejoin又需要request的返回值。因此用户首先看到request函数。接下来,request返回的字符串与"You chose: "一同传递给rejoin,连成一个字符串后传递给alert。

学习REBOL,首先要记忆许多内置函数,以及它们的参数、返回值。当你习惯于从左到右地阅读包含函数的代码时,你就差不多掌握了REBOL。

值得一提的是,数学表达式像函数一样,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而不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REBOL与其他语言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它没有运算符优先级,改变运算顺序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括号:

REBOL从左到右的执行顺序是简单的,也是一贯的。关系混乱时,可以用括号明确关系。

6.1.2 留白

 与其他语言不同,REBOL在两条语句之间没有分隔符,你可以在代码中插入空白(空格、Tab制表符、换行符等)。从分号到行末的文字被看作注释。下面的代码与之前的运行效果相同,其中的Tab缩进用来表示层次结构,但不是必需的:

 

警告:多数函数的参数应该从函数名所在的行起始,下面的代码不会成功,因为作为参数的中括号没有与rejoin在同一行开始:

如果注释占用多行,则可以用一对花括号括起来: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