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老(道)孔(儒)轮流做庄

来源:互联网 发布:最好的电子印章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22:59

老子、孔子的故事—难得精品,不可不读


老子、孔子等人的故事是一段历史纠缠,解开这段历史纠缠,即犹如拨开疑云迷雾一样清澈湛然。我们可以改变历史上的许多误会误解或歪曲的说法,了断困扰人类几千年的这桩公案,中国几千年的争论也可以休矣!

真实与诈伪混杂在一起,那么就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眼光和确切的思想才能辨别发现。王室家族官学内传的文字资料是给自己家人看的,怎么会有假?当然美化过誉之言不可避免,外传的文字资料是给别人看的也许有假。内传与外传的文字资料肯定会存在不一致,但不能没有依据的完全否定。

老子是属于集权中央王室内部的史官,深谙熟悉王室官学中的许多内情。
《列子?天瑞》:“《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黄帝书》引用老子的话,那么说明老子不只是周朝人,而且比黄帝还要老。

老子有关道的思想皆来源于伏羲之《易》,由于人们不理解伏羲之《易》的本义当然也就对于老子不理解了。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的本义源自于伏羲《易》中的天乾之道,所谓的南面之术就是指象或仿效乾道一样去治理国家和怎样做人。伏羲《易》老子《道德经》是对于内部周朝天子进行执政培训保密而言的,而《周易》则是对于王室外部诸侯进行舆论宣传推广的。

孔子与礼仪
孔子属于春秋时分封后的二级行政区鲁国的局外人,其祖先为宋人,亦为商人后裔,也是属于先前史官老子的后人,但属于旁支,故未得真传。由于首先接触得到的是有关于礼仪方面的书,当然不知道周朝内部的详细内情。孔子根本没有机会能够接触到当时的周朝官方文件,和具有原创意义的伏羲《易》的内容或思想,所以中华古老文化在孔子那里被误会误解歪曲。

孔子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可见孔子对于道也还是存在困惑不解。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说明也还是没有讲明白。从孔子著作上来看孔子关于道的解释并没有《易经》或老子那么深刻广泛,孔子是不讲阴阳关系的,说明孔子关于气性道的作用认识并不是太清楚。

虽然孔子在《中庸》篇中也很精彩的论述了道:“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然而却远远不如老子或《系辞》中的内容深刻,因为前者是通过观察而得到的,孔子是通过学习而知道的。名为中庸,实为误会误解。

《论语》虽然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老子是以开物成务的,孔子是以学或教为务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所以当孔子看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时便称为“韦编三绝”,韦通违通悖。虽然孔子也受到触动但最终没能理解老子,并不完全理解道的本义,否则就不会执意推行他所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了。

现在一般人们普遍知道理解孔子的书,而不理解老子的书,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历史背景等其它情况。然而孔子也是被欺骗蒙蔽的,只知周朝礼仪,而并不完全知道了解周朝以前历史的真正情况,老子的思想是则对自然或集权中央王室内部执政情况的全面认识或总结。

孔子其思想境界没有老子博大精深,老子是王室内部见多识广的史官,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三《易》等王室珍藏前人思想的真传原本。古时官方真本在王室珍藏,其他诸侯或民间只是具有卜筮内容的流传本,属于多种版本并行,后来官方真本失传。也很难说就存在事实上的有效证据,因为事件本身就存在故意作伪的行为,以遮外人耳目。不知能否通过考古将地下掩埋的官方真本挖掘出来?因为持有者一定认为很重要,所以故意毁坏的可能性不大。能否存在或不知被掩埋在中原故国何处?就是没有考古出土文物证明,通过大量事实也可以完全说明本来事实上的存在。误会并不只是在于考古学上的证据,而在于思想观念。

礼仪是黄帝时期的法典,后来被废弃不用了,孔子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样。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实则从黄帝时就已经开始了。礼仪在黄帝时期是根本大法,是作为法律手段而存在的,而不只是伦理学上的礼仪,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在周朝时进行了引申分离改进。

《左传?隐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左传?昭公》:“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古人祭祀是给活人看,死人不知道了可活人却知道,因为别人看见主人那么尊敬崇敬祖先,所以别人尊敬崇敬主人之情也由然而生,巧妙地达到了一个以身示范的令人模仿作用。搞崇拜的实质是给活人做样子看,其目的是收取财物,实属劳民伤财两头消费瞎折腾,不如直接收税。老子的无为是针对当时各自以礼或仁义伪饰自己,大家互相欺瞒的或虚头巴脑的礼节作法做出的指正,意指用不着或多余,无为表现了老子的聪明与智慧。虚伪欺骗在有些人眼里看来是一种智慧聪明,老子弃智绝学是指弃伪智绝伪学。

正因为正宗失传,司马迁作《史记?礼书》也不知道礼仪的本义来源,也妄作评论。礼仪应该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统治者们充分的利用了混合的礼仪而为统治目的服务。引申义仁义实为维护封建等级制的说教,导致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和百姓的愚忠,所以祭祀礼仪之兴也。《周礼》实质上是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目的是为建立统治秩序所设。老子反对礼,因为礼是维护尊卑等级的一套程序,束缚人而不合人性,所以老子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虽然孔子提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说法,但是孔子依然在礼仪问题上公开发表自己自以为是的误解看法,给后代人留下深重的影响,不能不令人痛心。

本义上的道德与社会伦理的道德完全是两回事,然而却被孔子改造成了社会伦理道德。道德法则应该以满足公共生存法则为前提的,否则将是违反人性的和扭曲变态的。道德是应该存在的,但不是那种人为性规定的那种束缚人性的枷锁,更不是孔子专门为统治者所设计的那种道德。孔子也是压根就不知道为什么在周朝初期那么重视礼仪,后来为什么又废除礼仪。现在仍然有许多人在侈谈道德或误会歪曲古人的本义道德。后人多以孔子为正统正宗,当然也就误会误解种种了,就是孔子后来知道了这些情况,但是仍然是有些无法完全理解。

《论语》:“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早年依靠给人家主持丧礼维持生活,通过祭祀活动而熟悉礼仪内容的。礼仪始于宗法,由于家庭内部产生正宗正支嫡亲与旁支庶亲或辈分等区别为昭穆,由于昭穆产生丧服制度,即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中庸》:“子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礼法标志着权力转移继承制度。应该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如果按照孔子说法天下将永远是继承制度,而不是民主的选才制度,这是不符合天地精神和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禅也者,上德授贤之谓也。上德则天下有君而世明。授贤则民兴教而化乎道。不禅而能化民者,自生民未之有也。”反对父子宗亲继承制度。

孔子的学说虽说符合过去的礼数规章制度或社会规范,但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周朝也早已废弃不用,且正好是与当时新兴势力变法的政治企图有抵触冲突的。春秋时周朝处于崩溃状态早已无回天之力,天下诸侯纷争根本无法统一天下,没人听他这一套,因为他这些不符合人家的口味要求。谁最先强大起来谁就拥有统一的实力。维护周朝那一套不利于新兴势力的发展壮大,当然也就视作为障碍绊脚石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是礼崩乐坏,诸侯并没有按照孔子的说法去做,也没有按照老子的说法去做,所以才有了这个历史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天下分治各自为政局面,变法是后来秦统一的思潮主流方向。

孔子接触的是《礼仪》并宣传提倡克己复礼的统治思想,但礼教仁义《礼仪》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屡屡碰壁。《史记?老子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吕氏春秋?似顺论?有度》:“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於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然而孔子却也不知“其有文章”究竟是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孔子与《易经》《尚书》《诗经》《春秋》等书
《春秋》根本不是孔子所作,因为年代跨度太大,他根本活不了那么长时间,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他不可能得到那么多史料,并且与孔子反对卜筮的思想相违背。中国自古就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说法,《尚书》记言《春秋》记事,孔子不是史官,怎么能够记言记事作史呢?《春秋左传》相当于鲁国的地方志即鲁史,应该归鲁国的史官所记和保管,所以是后人司马迁把这事栽在孔子头上的。《史记?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以往诸侯皆有国史,即为列国之史,既然《春秋左传》是史书,那么也就一定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所记,记注与撰述是两回事。别人所记,孔子所修是有可能的。孔子由于出身贵族,也有可能通过他父亲或各种关系得到《春秋》这本书,或者为鲁司寇时得到的,但是孔子肯定不会是作者。

《论语?述而》孔子承认:“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周游列国忙着争取官位,怎么可能会有时间和兴趣来完成《春秋》呢?并且《春秋》中所记载有关迷信卜筮内容说明鲁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旁支,鲁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没有得到主流治国思想的正宗真传,得到的而是糊弄人的具有卜筮内容的《周易》,所以孔子在其影响下也没有得到周朝多少年经验总结的真传。孔子以前无私人著作,《论语》为历史上第一部私人著作,而且是在孔子死后由他的孙子子思完成的。有些典籍确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得其儒名,如《尚书》等,然而这些却非儒家所作所为,而是孔子所教儒生所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为避火灾而壁藏《尚书》并开私学先河以传天下,虽然未得其正宗,但也为中华文化传承留下可见端倪的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实为功不可没。

《易纬》本来不是孔子所为,却为硬安在孔子头上,因孔得宠而得其名,以古本为底本改造,迎合当时尊孔形势。原来与《易经》并传,有所底本的辅助性解释说明,后被分离开,所以才被误会。《周书·大诰》王若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文)、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十翼根本就不是孔子所为,而是附注说明解释,只是一起随着《易经》流传下来。《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史记?孔子世家》:“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从鲁襄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又至昭公二年大约是12年,这时孔子才12岁,十翼又怎么能是孔子所为?

孔子思想与《易经》有些不一致,“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孔子不主张占筮,不语怪力乱神的主旨,又怎能为《易》作传系辞呢?孔子保存收藏《易经》是可以的,汉儒却把《易经》列为儒家经典并自封为正统实为美化自己,后人作伪实属讹传。《系辞》其中的内容观点明显的不一致,而是多人所为。易经中的子曰,或许是老子的子曰,并不是孔子,而子思所撰论语的子曰或许是模仿《易经》而作。关于“子曰”并不能证明就是孔子所说。由于误会有人将子曰或圣人都加在孔子头上,所以导致孔子做了两千多年的假圣人。由于有些人将本来就不属于儒家的古代典籍强制生硬地强加于孔子头上的结果,是使我们理解起来更加困难,无形之中增加许多误会误解。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的说法无法作为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是孔子所为的证据。孔子晚年才有机会接触到《易经》或《尚书》等这些珍贵的文字资料的,这时他已经无能为力来完成这项历史任务了,所以《论语?述而》才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也。”这样的自责感慨。

为什么焚书坑儒

孔子叹曰:“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然而他自己却也不完全理解《老子》和《易》的真正内容,否则也就不会干傻事了。孔子开设私学普及教育之先河企图帮助人们提高水平,确有改变且片面夸大了学习的作用,但也失其自然本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然而那时学习的本义有时是指学习礼仪,礼仪古时指祭祀婚丧嫁娶等内容过程的形式,为作伪以满足社会需要。孔子接触到的东西只不过是以《礼仪》内容为主要方面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的本义不是现在的学习技术知识,而是“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学习也就是学其中礼仪内容,效仿固定的礼节反复练习而已,不能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学说在当时历史时期并不受欢迎,因为当时新兴的势力力量在争夺或巩固以取得到的地位,孔子学说在当时并不适用,所以没人接受孔子学说。孔子原本打算凭借他的说教能够说服某个君主,并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好混碗饭吃,努力的结果是碰了一鼻子灰,只好靠讲学为生。孔子所提倡的学习不是自然知识,而是培养御用文人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他的弟子们却没有他那么好运,非但不用,这群书呆子们被秦始皇统统一网打尽,来了个历史上有名的惨不忍睹的焚书坑儒的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恐其惑乱。

《孟子?万章下》:“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因为秦朝早已得到部分周朝的官学史料典籍。谁得真传谁得天下,如秦兴于史而又憎惧于史。(传说老子从函古关出关到秦国。《史记?封禅书》:“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秦始与周合,合而离,五百岁当复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其后百一十五年而秦并天下。”)焚毁历史文献典籍并非秦始皇一人,导致中国远古辉煌文化失传。因此可见历代亦皆有忌讳也,在政治上不符合他们的口味要求,所以在《尚书?尧典》以前的典籍一律废止或销毁破坏。

春秋时代是封建的世袭制,与春秋时代不同的是战国时是英雄辈出或展现能力的时代,只要有才就会朝为布衣暮为卿相,也是秦兴原因之一。秦始皇修筑长城并非是统一,恰好是对民族统一的破坏,并不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人,秦始皇统一的只是文字等。秦始皇实属过激,但其中必有理由和说明一些问题,这是秦朝迅速崛起的原因,这也是秦迅速灭亡的原因,倒是给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榜样。秦始皇偏偏把这本《易经》留下来,并不算在儒书之内。因为秦始皇对传统文化典籍的破坏,导致周朝以前的有些官学史籍失传。周史并非完全为秦所灭,而是有些从来未得相传。

《史记?历书》:“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废而不统。”《史记?六国年表》:“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僣端见矣。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学者牵於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后来的汉朝当权者在得到地位后,并需要维持持久统治时他们又想起孔子学说对统治非常有帮助,于是当权者又开始尊孔。并且抢救收集古籍,得到一部分的恢复,为司马迁撰写《史记》许慎撰写《说文解字》提供了材料,汉代的造纸术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方便条件。夺权与保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孔子的克己复礼恢复礼仪对当权者当然是一件好事了,由民间家规的礼到国法政治上的礼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口味。孔子所讲的礼、仁、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的实际目的最终是为了讨好统治者,是变着法的为统治者服务的,而并非完全是为广大民众所考虑的。孔子的忠孝等是为统治者而设,是有悖于伦理的。道德当然是千年万年也不会改变的,但是实际执行操作起来能否主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公正。人伦道德是从天地道德那推导引申而来的,是符合天地精神的,是大纲要。孔子只是提倡进行礼仪活动,而并不知道礼仪所包含具有实质性的真正内容,礼是形式,里面有故事内容。

儒学只关心政治人事活动不关心自然,与前人先关心自然后关心政治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是本末倒置认识不清的。所谓的纲常是将几种人伦关系混淆在一起以迷惑转移人们的视线,而达到统治的目的,君臣与父子的关系完全是两回事。礼不可无,但不可太过,没有原则的忠是愚昧,是讨好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后来的帝王崇拜孔子是有政治目的的。当然孔子并非一无是处,后来的汉朝统治者觉得孔子的说教还是有一定的可利用价值,所以又为他树碑立传修建孔庙,汉儒曾经进行抢救,孔教逐渐得以复兴。

至汉武帝时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称儒学为经,儒教成为上层统治者手中锐利武器或占有主流地位,汉儒尊孔以致将许多文献的著作权记在孔子头上,儒学迷障中国两千多年并且给中国走向衰败奠定基础。科举是提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可是一直偏偏以儒家思想为衡量标准。汉儒学说遗误千年,今人仍然不觉。由于历代当权者过分地尊孔崇孔,才导致对中华古老文化认识上的误会误解和迷失与困惑。实质上中国古老文化是在儒家的误会和曲解之下而失去原来的面目,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每况愈下日渐败落,这也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落后的原因之一。以《易》学为指导的思想却是道家或其他各家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认识和技术进步的原因。


汉朝为什么尊孔
汉朝打天下时各位儒生毫无用处,等到刘邦当了天子,手下大将、谋士等过去将领不守规矩,刘邦觉得自己没有皇帝的威严,于是请了一些儒生制定礼仪,维护皇帝前呼后拥的尊严,使诸将领跟随去做。孔子的礼仪着实让汉帝过足了皇帝尊荣瘾,皇帝尝到甜头,反过来又给予孔子以感谢,从此开始尊孔了。

可见《汉书》:
汉兴,拨乱反正,日不暇给,犹命叔孙通制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高祖说而叹曰:“吾乃今日知为天子之贵也!”以通为奉常,遂定仪法,未尽备而通终。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
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然无所进,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通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亦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于是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腴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
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诸侍坐殿下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通因进曰:“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

官学失守百家争鸣
《国语?楚语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虽然是史官之后,可是因为当权者绝地天通,有了明确的分工,司马氏从来就未完全得到真传,所以造成今天许多的历史误会。

《慎子》:“昔周室之衰也、厉王扰乱天下,诸侯力政,人欲独行以相兼。”《史记?周本纪》:“大夫芮良夫谏厉王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还可见《竹书纪年》。

《史记?周本纪》:“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填阴也。阳失而在阴,原必塞;原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国之徵也。川竭必山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左传?昭公》: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郯子为史官单姓后人。

还有老子出关入秦的故事,即周朝衰落快破产时,在西周向东搬家时各家都从皇室藏书中纷纷拿走了一部分,王室衰落,许多古籍被大家分了,由官学散为私学。
后代整理发展散落为百家,其核心也是《易经》《道德经》等文献。春秋战国时期反又纷纷出笼,各执己见。由于失落了整体,后人误会重重,如果能把百家思想和为整体,则会一目了然,看个清楚。百家争鸣的误会焦点是各自知道一点而相互攻击,彼此缺乏整体上的联系。现在是我们应该将这些散失的文件集中在一起进行整合的时候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就会大白于天下。

虽然有些书籍已经失传,但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思考。例如太极图,《洛书》,《河图》,《易纬》,《三坟》等都是官方藏书失传,散落到民间,经后人整理重现天下。《三坟》书并非讹传,而是缺乏事实上的证据。《周易参同契》里面有很多天文内容,五行指五星,还有冶炼技术。根据文章特点是很古代,或竹简时代的书,是汉朝魏伯阳根据祖上流传下来的资料整理改编而成,不是自己所写。其实《黄帝内经》并不是黄帝所为,而是神农氏或以前的人所为,如《神农本草》《灵枢》《素问》,即是经过黄帝时期的某些人整理编撰而成的。可见《淮南子?修务训》。

正本清源万派归宗
千头万绪还得从头理起,正本必须清源,刨根问底才能还其历史之清白。中国古代自从伏羲创建八卦文字以来,结束了口传心授的时代,就开始使用文字进行记载各种大量的历史事物。

中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的百家原本都是源于一家,即史官家族一家,因为在古时不是史官家族是接触不到史料的。由于西周地震等原因官学失守,又因为政变致使周朝王室文字典籍大量流失,周朝王室的史料被内部大家各自平分,然后又在家族内传承,后代人有了原始的史料进行发挥,才又会重新成为百家中的一家。

诸子百家皆历代史官家族之后人,并拥有一定部分的文字典籍,由于官学失守和旁支异流,大量文字典籍散落民间。万家同宗,《易》为宗主,犹如大树主干,各家犹如枝节根须,散为万家,众归一家,诸子百家众归史家。万法归宗万派归宗,先秦诸子百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支流,伏羲八卦《易》才是中国历史开始的真正源头。本来儒、道、法家都是同宗同源,儒道本是从一《易》家分流出来的,实为异教同宗,却非要独立门派。同宗异教各修法门,既各有专长又各有弱点,诸教合流,道家智慧,儒家风范,墨家工艺,名家善辩等。俱是同根同源,安为异家为派?

老子从论气之道开始时就预定了人道的指向,知人且不可不知自然,即气物与天地。天下只有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生存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张扬,进能治国安邦为国为民,保守,退能安身立命独善其身,一一俱应无所不能。余者皆自立为派,尽皆伪说惑众,欺世盗名哗众取宠以争天下之功名。唯有《易》道兼容包罗万象,研究物与人之关系,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等。《易》言天道亦言人之德行,如法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亦即天人合一,不乱世无主以争天下,应普天之下万物归宗共济共生。人类不应该只是斗争或竞争关系,而应该是走共同发展提高的道路。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於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志期於道,言以明志,文以足言。其道果明於天下,而所志无不申,不必其言之果为我有也。《虞书》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此以言语观人之始也。必於试功而庸服,则所贵不在言辞也。誓诰之体,言之成文者也。苟足立政而敷治,君臣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周公曰:‘王若曰多方。’诰四国之文也。”“呜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争於文,则言可得而私矣;实不充而争於名,则文可得而矜矣。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则争心起而道术裂矣。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后人之言,欲以欺世。”


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乃民族魂人类魂或万物之魂。

中国古人的文明或认识早已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和理解,许多人无论怎么解释都没有完全找到中国古人认识的真谛。中国古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丰富的宝库,等待我们去将它打开。中国人没有产生宗教却崇尚天,因天中有乾坤阴阳之气,它才是万物造化之神的父母,阴阳变化谓之大易。一切万物之类别都会通过气体而融合穿联贯通统一,一切有形的物体和星体都是气体的产物,宇宙星体中的万物皆由气化流行转化交换。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拥有民族之魂,只有中国古人拥有民族之魂,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之说非但是民族之魂或人类之魂,实乃是宇宙中的万物之魂。“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神常指道即气化,对于人来讲知气化合一则为神明。入神是钻研物性,出神是物我同一,入化是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战国策?秦策》:“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数也。进退赢余,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易曰:亢龙有悔”。言能上而不能下,能伸而不能屈。这些都是东方文化特点,并非具有迷信。

现在的科学并没有中国人的气论玄学的内容丰富完整,可用中国的气论玄学与科学进行比较。现在由本义的空气到汽车轮船飞机及电脑宇宙飞船等各种科学前沿核心技术或产品,无不是气成之物或脱离不开气的作用。中国古人由天气地气引申出气候、节气、人气、元气、风气、士气、气质、脾气、志气、骨气、朝气、正气、神气、生气、运气、气数……等许多气的观念。中华古老文化《易经》有些内容并非完全正确,有些内容是与当今世界不适用,这些需要我们去完善或改进,现实问题是我们现在应该如何进一步继续完善发展提高,而不是全盘否定。多么简洁的经典文献啊!竟然被有些人误会歪曲误解以讹传讹到现在,糟蹋得面目全非而一塌糊涂。

中国古人认识自然是从最大的天文开始,然后又从最小的气体而逐渐到扩大连续到天下万物及人,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无所不能及也。如果没有气也就没有水和没有万物,气是万物之源,又是万物之终。一气为经万物为纬才能把宇宙联成一个整体,中国古人易之经说才是真正天人合一之灵魂命脉。

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资源,先民的遗骨早已不在,可是思想灵魂却仍然凝结在《易经》的字里行间保存。民族根系中华魂,它是一笔用经济价值思想观念无法衡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国古人的气论玄学之说才是真正的国粹宝典,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今日并以此文祭奠中华民族先祖,和那些曾经为此进行过努力的祖先们的亡灵。民族精神浩气永存,魂兮悠久归来,我族华夏当兴!

就是在科技高度的今天,仍然有人对自然秘密具有莫大的困惑不解。谁能为我开辟鸿蒙指导迷津,唯有中华古老玄学民族魂。现在人们苦苦追求的答案就在中国人的故纸堆里,中国人的祖先们早已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最明确的结论。中华民族的祖先们能在那个时代得出这样的结论,不能不令我们现在的人感到由衷的佩服和发自内心的崇拜。我们不应该坐享中国古人文化成就,还应该继续发展提高。

“日新之谓盛德”“易简之善配至德”“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诗经?大雅》:“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所以法天行健,遵循像气那样,“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佑,助也。有天道的内容启发引申,难道还没有得帮助吗?由于在理解上存在有不一样,差也,我们的天并不是虚构虚无的迷信意义上的天,而是天天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天。

《淮南子?主术训》:“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亡国并不可怕,国魂亡才可怕,国魂亡,民之无根,何以立足?中国人有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它是构成世界整个人类文明史不可或缺的篇章,没有它人类则是一片空白,这是中国人的最大骄傲,我们的东西难道还需要或等待别人去挖掘或发扬光大吗?

鸿雁来信于2005年11月稿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