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框架简介以及一个基于ACE的C/S服务程序实例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服务器租赁合同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8 01:17

作者:买乌拉江

前段时间参与一个C/S结构的系统的开发,使用C++,其中server端的系统要实现Linux和windows系统的跨平台。因为系统的结构和业务逻辑都不太复杂,所以开始就决定不使用类似ACE或Boost之类的库,而是自己实现。结果在实现过程中,还是遇到了许多麻烦的地方,例如:

a) 跨平台。这一点相对比较容易,主要是针对类似多线程、socket通信等操作,定义统一的接口,使用define实现。基本上,只要定义良好,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也不需要多少改动。

b) Socket通信。在socket通信过程中,除了我们实际收发的数据,也有很多其他的数据需要处理,如keep-alive信息、socket关闭或者各种出错信息等。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

c) 多线程。多线程操作socket或者数据,要考虑同步等问题

d) 对各种系统API的操作,特别是socket的操作,要有很多错误处理的代码,大大增加了代码复杂度。

e) 还有许多其他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使得程序调试以及后期维护的难度大大增加。于是,考虑使用ACE框架进行重构,主要使用ACE的事件机制重构socket通信的功能。

image

ACE的体系结构

从这个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ACE框架从底层往上,依次是C风格的OS适配层,也就是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底层调用的封装;上一层是C++的封装类,就是把各种系统调用和系统对象封装成C++类对象;再往上就是框架层,主要就是Reactor, Acceptor, Connector和Proactor。在上面就是ACE提供的一些服务组件。

从这个结构图中还可以看出,在C++封装层,ACE框架还为我们提供了进程、线程管理,日志记录,内存管理等模块。进程和线程管理可以用来方便的创建和管理进程、线程,还提供了各种机制实现线程同步。使用ACE的日志模块,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记录不同级别的日志,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控制日志记录的级别。使用ACE的内存管理,我们可以预先分配一块内存,这样可以避免程序频繁的向OS请求内存,使得程序的性能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内存管理还提供了进程间共享内存的内存分配方式。

使用ACE进行C/S结构程序,就是使用Reactor框架,实现我们的事件处理方法。下面是一个使用ACE开发的通信系统的简单的类图:

image

其中我们需要开发的部分主要就是Server_svc_handler和Client_svc_handler,这两个对象都是继承自ACE_svc_handler。用来处理建立(接受)连接,以及进行数据的通信和处理。

Server_acceptor是用于在服务器上接受连接,它与Server_svc_handler绑定,每当有新的连接时,ACE的Reactor框架就会创建一个Server_svc_handler的对象,然后把新连接的socket(ACE_SOCK_STREAM)绑定到这个handler上,以后就用这个handler处理这个socket上接收到的数据。

Client_connector与Acceptor类似,用于在客户端连接服务器,连接成功后,也由Reactor框架创建一个Client_svc_handler对象,并将它与连接后的socket绑定,来处理从服务器端接收到的数据。

下面就是几个类的代码。

Server_svc_handler:

class Server_svc_handler : public ACE_Svc_Handler

{

public:

Server_svc_handler()

{

data= new char[DATA_SIZE];

}

int open(void*)

{

ACE_DEBUG((LM_DEBUG, "%P|%t, %s", " Connection established./n")); //打印debug级别的log,%P%t表示进程号和线程号,%s是要打印的消息。

ACE_Reactor::instance()->register_handler(this, ACE_Event_Handler::READ_MASK); //注册socket上可读事件的处理器,当当前的socket上有可读事件时,就会触发这个handler的handle_input方法。

char* msg = "Client connected successfully in server.";

peer().send(msg, strlen(msg));

return 0;

}

int handle_input(ACE_HANDLE)

{

ssize_t cnt = peer().recv(data, DATA_SIZE);

if (cnt <= 0)

{

ACE_DEBUG((LM_WARN, " No data received./n")); //打印warn级别日志

}

else

{

ACE_DEBUG((LM_DEBUG, “%s”, data));

//在这里添加具体业务处理代码

char* msg = "Request is processed successfully";

peer().send(msg, strlen(msg));

}

return 0;

}

private:

char* data;

static const int DATA_SIZE = 64;

};

下面是Client_svc_handler,它与server端的类似。

class Agent_svc_handler : public ACE_Svc_Handler

{

public:

Agent_svc_handler()

{

data= new char[DATA_SIZE];

}

int handle_input(ACE_HANDLE)

{

peer().recv(data, DATA_SIZE);

ACE_DEBUG((LM_DEBUG, “%s”, data));

return 0;

}

private:

char* data;

static const int DATA_SIZE = 64;

};

你们可能会注意到,Server_svc_handler实现了open方法,但是client端的处理函数却没有,是因为,open方法在ACE_svc_handler中就已经有默认实现,就是将当前的handler进行注册:

ACE_Reactor::instance()->register_handler(this, ACE_Event_Handler::READ_MASK);

因为在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连接以后,给客户端发了一个回应,所以我们才重新实现。

接下来就是Server端的主程序server.cpp

typedef ACE_Acceptor ServerAccepto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ACE_DEBUG((LM_DEBUG,"Test server running.../n"));

const int PORT_NUM = 12345;

ACE_INET_Addr addr(PORT_NUM);

ServerAcceptor acceptor(addr, ACE_Reactor::instance());

ACE_Reactor::run_event_loop(); //会一直不停的监听注册的事件。

return 0;

};

ServerAcceptor不需要实现,只需要用我们实现的handler定义就可以。

下面是客户端的代码client.cpp

typedef ACE_Connector ClientConnector;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const int SERVER_PORT_NUM = 12345;

ACE_INET_Addr remoteAddr(SERVER_PORT_NUM, "localhost");

ClientConnector connector;

Client_svc_handler *handler= new Client_svc_handler;

if(connector.connect(handler, remoteAddr) == -1 )

{

ACE_ERROR(LM_ERROR, "%P|%t, %s", "Connection failed");

}

ACE_Reactor::run_event_loop();

return 0;

};

这个例子只是对socket的可读操作注册处理器,在Reactor框架中,我们可以对任何的I/O操作的读或者写进行处理,也可以对系统的信号量注册处理函数。

使用ACE框架,我们就可以把重心放在业务的处理上,而不用为底层的系统调用和错误处理费太多脑筋。上面的一个简单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信的程序,代码总共加起来就30,40行,但是也实现了完整的服务器与客户端的交互,还是非常方便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