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发展史

来源:互联网 发布:串口接收发送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4:28

      每当Web浏览器请求一个页面时,Web服务器会在发送实际页面内容之前,先发送一些头信息(header),这些头信息通常是不可见的,浏览器需要这些信息来决定如何解析随后的页面内容,最重要的头信息时Content-Type,比如 Content-Type: text/html,“text/html”即是这个页面的“内容类型(content type)”,或者称为“MIME类型”。任何资源都有自己的MIME类型,整个Web都依靠MIME类型运作。

     “Mosaic”是最早的浏览器之一,Mosaic通信公司后来演变为“网景公司”(Netscape Corp.),其主打产品“Mosaic Netscape”后来演变为“网景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

      最初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定义于1991年(1993年2月有了唯一的实现版本)。“HTTP2”指的是1992年诞生的基本超文本传输协议(Basic HTTP)。1993年初,这一协议很大程度上仍然没有任何实现。被称为“HTTP2”的规范草案持续进化,并最终标准化,成为“HTTP 1.0”。1993年晚些时候,有人提出了HTML+,作为HTML标准的一次进化。这项提议从未付诸实践,取而代之的是HTML 2.0。之后,在HTML+的基础上,有人编写了HTML 3.0,随后又被HTML 3.2取代。

      1997年12月,万维网联盟(W3C)发布了HTML 4.0,接着立刻解散了HTML工作小组。不到两个月后,一个单独的W3C工作小组发布了XML 1.0。W3C举办了一个研讨会,主题是“塑造HTML的未来”,与会者一致认为,进一步扩展HTML 4.0将会比较困难,同样地,将4.0转化成一个XML应用程序也很困难。所建议的用来打破这些限制的方法是,在一套XML标签组的基础之上,创造崭新的下一代HTML。W3C重新成立了HTML工作小组来创建这“一套XML标签组”。1998年12月,起草了一份临时规范,它只是简单地用XML重新表达HTML,而不增加任何新的元素或属性。这份规范后来被称为“XHTML 1.0”,它定义了一种用于表示XHTML文档的新MIME类型,application/xhtml+xml。下一个目标是Web表单,1999年8月,同一个HTML工作小组发表了XHTML扩展表单的初稿。几个月后,“XHTML 扩展表单”被重新命名为“XForms”,并成立了自己专门的工作小组,该小组与HTML小组并行工作,最终在2003年10月发布了XForms 1.0的第一版规范。2001年5月,HTML工作小组发布了XHTML 1.1规范的第一版。

      WHAT工作小组是一个松散的,非官方的,开放的协作组织,由Web浏览器厂商和有关各方组成。该小组致力于发展基于HTML及其相关技术的规范。WHAT小组成功地将“如何以兼容现有Web内容的方式解析HTML”文档化了,最终的算法中完全没有强制HTML停止处理并显示错误信息的步骤。在这些逆向工程进展的同时,WHAT工作小组也在悄悄进行其他一些工作,其中之一是一份规范,最初被称作Web Forms 2.0,它给HTML表单新增了一些控件类型;另一个是一份规范草案,称为i“Web Applications 1.0”,其中包括重要的新特性,比如一个支持直接模式绘图的画布(canvas)。

      数年时间之中,W3C和WHAT工作小组基本上互相无视对方的存在。WHAT小组着眼于Web表单和新的HTML特性,W3C的HTML工作小组则忙于XHTML的2.0版。2006年10月,W3C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宣布,W3C将和WHAT小组合作来开发下一代HTML。新组建的W3C HTML工作小组的最初几个决定之一是将“Web Applications 1.0”更名为“HTML5”。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