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革命的周期

来源:互联网 发布:贝多芬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2 00:36

又到了岁末年初。每年的这段时间,都被热闹的聚会和应酬所占据。各自散去之后,当你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饭桌上带下来的酒气依然浓烈,冬夜的寒风却时刻让你保持着清醒。此时此刻,每个人都在回想自己的过去,盘算自己的未来。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奔三的八零后,在他们刚刚入行的头一个十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足以让他们彻夜难眠。

对于未来的打算,其实我一向不喜欢谈论诸如到底是做技术还是做管理之类的关于职业发展的陈词滥调(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你不可能像传统行业里面讨论工人和包工头之间的关系那样去明确地区分技术和管理)。只是,在某个辗转反侧的深夜,回想起亲身经历的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以及道听途说来的之前二三十年的历史,我迷糊中似乎有一种错觉,原来这个行业正在以某种以十年或二十年为周期的方式推进。

70年代微型计算机开始发展,80年代开始普及。
80年代图形用户界面和关系数据库开始发展,90年代以GUI为代表的微机操作系统及各种数据应用开始普及。
90年代互联网开始发展,00年代开始普及。
00年代基于互联网特征的计算平台和群体智能应用开始发展,10年代将开始普及。

至少在我们看到的商用计算领域,每十年就是一个代表性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待其发展成熟并且带来的众所周知的可见收益通常要等到下一个十年,而且这些收益往往需要在下个十年出现的新技术的引导下获得。简单地说,如果说信息化革命的浪潮,每十年是一波的话,前一波是下一波的铺垫,下一波是前一波的价值发现。

或者换一种表述,即每个十年交替的时候,总是下一代的被广泛采用的一些新技术呼之欲出的时候。比如:

198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PC,软件危机和工程方法
199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GUI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和组件化开发
200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互联网和Web,XML/EAI/BPM/SOA,电子商务/B2C/C2C
201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云计算和虚拟化,群体智能应用(包括搜索、群体协作、群体知识发现和利用等)

--

回想当年,自己差不多就是在上一波浪潮来临的时候入的行,如今很快又站在新一波浪潮的门槛上。现在如果再讲什么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之类的话可能已经有点老套了。之前看到网上有个说法很有意思:我们要成熟,但永远不要长大。

记得99年在学校,必须考完CET4之后,学校才允许学生私人购买电脑。刚考完的那几天,从师兄那里买了一台AMD K5-133的二手机,然后用Windows95的记事本编写了第一个HTML页面,于是才惊奇的发现平时上网用的IE原来只是一个解释器。之后几年中的课余时间,除了继续用最喜欢的QuickBasic和老师教的C++编写数学实验性质的程序(比如当时十分痴迷的TheGameOfLife)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Web开发中去了。那真是个为互联网而疯狂的时代,虽然一小戳不入流的人还是觉得编写网页脚本没什么技术含量。当时我们有一个小小的开发团队,团队虽小却五脏俱全,从内容编辑/服务器运维/后台开发/网页美工/FLASH设计,甚至还有名义上的营销宣传,一个都不缺。我们什么都做,从在宿舍网上第一个CGI的留言板,到一个用PHP写的有奖竞答;从一个全校获奖的生物学知识网站,到校内外的几个能带来绵薄收入的网站开发小单。

当时为了获奖,我们打出了要做实实在在的内容提供者的概念,以回应当年泡沫破灭前的浮躁。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我们离后来的WIKI大概只是一步之遥。但历史不可能重演。当时的网络言论,在整个中国,特别是曾经多次引发过国家运动的大学校园,正在被严格的管控。有一段时间,甚至校园网上所有的BBS都被整成只读的,因此在我们的网站上(除了访问计数器以外)唯一一个交互式的页面就是所谓的生物学术语词典,输一个词,就查询到一段固定的文字。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许根本没有人能想得出原来词典还可以通过群体协作和投票来产生。等到快毕业的时候,互联网已坠入寒冬,团队也在被学生会的收编之后不了了之。不管怎么样,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还是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我们美工设计的LOGO,当时我们并不知道google,但他的那个设计却深得google之妙。

之后的八年,老老实实投身在医疗信息领域。现在回过头,Web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变化更是发生在05年之后的短短几年之间。当年还以为缺乏企业级框架的PHP难登大雅之堂,如今却已成为大型网站开发语言的首选之一。当时觉得调试麻烦的JavaScript实在让人讨厌,曾被寄予厚望的DOM也是BUG多多,如今强大的前端脚本库以及以Ajax为代表的信道外提交已经司空见惯,而且HTML5正来势汹汹。

医疗卫生领域确实是,可能也必须是一个在IT新技术采纳方面相对滞后的领域。对于一个纯粹的软件开发者来说(唉,这年头大家总是喜欢玩多重身份,比如同时你也可以说是临床或医学工程师),这无疑是不利的,因为你唯一的竞争优势就是这个行业的领域知识。虽然说相对于金融、电力甚至航空和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医疗信息更加丰富,而且更加难以量化,使得掌握这个领域的信息化规律的难度更大。但毕竟这个行业是介于商业和公共事业之间,大多数领域模型和行业标准都是完全开放的,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来说,完全有能力通过阅读这些文档,掌握到至少能够开发出基本适用的产品的领域知识。你当然可以争辩到,这些文档化的领域模型只是行业经验的冰山一角。那好,对于那些整天呆在办公室里面的医疗行业软件开发者来说,对于这座冰山水面下的那一部分,你能了解到多少呢?

好吧,也许问题只是在于身份定义的本身。真实世界里其实没有人是只有一种身份的,如果说每个人只有一种身份的话,那这种身份就是他自己,而所有其他的身份定义都是外加之物。记得医学信息学论坛上曾经有过一个关于真专家假专家的讨论,现在想起来似乎更加意味深长了。

看来无论如何,要在这个行当继续混迹下去,我们只能尽情拥抱以这两项新技术代表的下一个十年:

1、基于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的公共信息化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已经不单是前几年谈论的电子政务,还包括了数字城市,数字健康,甚至智慧地球之类的概念了。

2、包括搜索、协作、知识发现和利用等在内的群体智能有望在商业计算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其实是Web2.0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许最终会实现语义层面的计算。这必将超出之前的企业应用领域的BI,或者临床信息领域的EMR的概念,至少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或健康档案不仅是活起来,还能聪明起来,比如将会有很多经过智能化加工之后的提示信息自动推送到用户。

--

那么,下下个十年会是什么呢?下下下个呢?搞技术的人老是喜欢这样追问到底。总之,以下文字纯属科幻,切莫当真,如有类同,纯属巧合。

在开始之前,我宁愿做一个假设:跟其他技术一样,信息技术也应该是螺旋式发展的。比如80年代开始流行PC,属于设备;90年代流行桌面操作系统,属于基于PC的平台;00年代流行互联网,其上的应用,比如Web,还是相对简单,所以也还是属于设备或基础设施;10年代流行云计算,属于基于互联网的平台,而且通过虚拟存储和虚拟计算以及群体智能真正地把互联网的价值发挥出来。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一种在设备(基础设施)和平台(综合运用)之间的钟摆运动。

更加有趣的是,科技创业潮似乎也以二十年为周期周而复始。新的设备往往催生出大量很有发展前景的公司,比如70年代末的微软/甲骨文,90年代末的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相比起来,在1990和2010前后,由于之前这些公司制造的门槛,新的公司难以存活。在互联网的浪潮中,将会有一些顶级的中国企业,也许在发展的初期曾受到滞后的国家政策以及以不思上进的国企造就的垄断环境的牵制,但中国巨大的网民数量帮助他们摸索出夹缝中的生存之道,并在长期的博弈中不断取得优势。另外,近年来闹的热火朝天的社交网络,我没有看得很清楚,总觉得它只是绑架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一直相信不同的文化群体有不同沟通方式,某些妄想借社交网络颠覆人类社交行为习惯的企图要么是徒劳的,要么会制造疯狂,而疯狂的结果就是消亡。

好吧,言归正传,如果按照之前的假设推论下去,那么下一步可能是:

202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机器人或自动化机器/家电,甚至是自动化的手持设备(一个能跑路的手机?)
203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统一的自动机器操作系统,以及各种丰富的机器人应用
204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机器协作网络,并不是简单的物联网,而是一个完全没有人管理的工厂,或者完全是自动驾驶的交通系统
205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机器协作网络更高形态,可以组成一种自组织的协作平台,实现机器系统进化,机器伦理问题开始被慎重考虑
206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出现半生物半机器的东西,试图让机器系统具有更强的自组织能力。
207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生物机器开始具有统一的操作系统,机器伦理控制形成全球标准。
208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生物机器群落开始出现思维能力,以实现自动学习。
2090年左右开始的流行词汇:机器情感研究开始提上议程。

22世纪,最终通过对机器情感的研究,可能会深化人类对于认知以及信息化边界的认识,不过在计算复杂度和于可计算性方面可能还沿用着20世纪的理论。

2110年,当上海再次举办世界博览会,在信息科技馆中除了可以看到上述技术进步以外,还可以看到两个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以上的一些技术可能无法实现,那人类将是另外一种结局。当技术由飞速发展转向相对停滞的时候,将出现长期的经济萧条,人类将陷入白热化的资源争夺,甚至战争。战争本身也会催生技术,但未必都是信息技术了。

1、量子力学领域发现更多的宏观效应,并能够用来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使得停滞多年的复杂系统研究终于生机勃发。
2、人们通过对于仅存在于形式之中(比如计算机模拟程序)的复杂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大自然本身的运算机制。这种机制要么颠覆了延续了几千年的数学理论,要么证明了这些数学理论的真实存在,从此数学不再只是人类凭空想象出来的形式逻辑,而仅仅是一门人类尚未了解的自然科学。

另外,上面的第2个发现使得长距离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宇宙本身的运算机制来实现,这有点像《银河系漫游指南》里面的反概率理论。因此:

2100-2200年:人类开始研究适用于长距离星际旅行的运算机制,并开始进行实验性航行。
2200-2300年:星际大航行的时代揭开序幕,行星制造技术开始发展。
2300-2500年:由各个舰队发展成的不同部族用自己的生物技术进行进化,不同部族之间的摩擦逐步升级为星际战争。
2500-3000年:各个部族以及外星种族之间陷入混战。

3000年之后:尽管大部分的个体和群体行为方式(或者我们称之为文化)都已经得到解释,但一种高于文化的神秘力量开始引起大家的注意,于是,在可达的宇宙范围之内,各部族看在曾经的共同祖先的面子上达成和解,共同对抗难以沟通的外星种族。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