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应构思到什么地步再开始写?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衣服男装裤子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4:02

要写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程序,务必要在写程序前认真分析问题,理清程序的脉络,把握主要的逻辑线索。一旦抓住了主要的逻辑线索,便可将程序分成几块,提前预料其中的难点和问题。找到线索不是件容易的事,它建立在对所解问题的认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

像我这样的菜鸟在写程序时,总是急于求成,逮到问题便开始噼里啪啦的敲键盘了。结果常常是忙活了半天又重新回到起点,一个细节没有考虑清楚,等发现时前面写的都得推倒重来。或者运气好点,程序东拼西凑地写完后,也能跑,但因为逻辑不严谨一堆bug,再东补补西补补把程序勉强支起来。这样的程序不要说用户,自己都没有信心。

其实上面的道理,自己一直都明白,每次下手写程序前也不停提醒自己“要分析要分析”,但盯着问题“分析”一会儿,就不知道“分析”到哪儿去了。算了,还是先动手写写吧,光想好像很难分析出什么结果来。于是一动手便停不下来了,直到把程序勉勉强强支起来。很长一段时间,自己好像都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即使简单一些的程序能够写得很漂亮,稍微复杂一点的就很难保证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那该怎么办呢?我觉得下面几条原则应该遵循:

  • 动手之前脑子里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线索,程序逻辑能够在脑子里执行得通。
  • 顺着逻辑线索,把能想到的难点和问题列出来,并找到解决方案。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回到上一步论证程序逻辑是否存在问题。
  • 如果前两步顺利完成,就可以开始动手写程序了。这其中必然会发现很多细节问题,如果遇到和设计的程序逻辑有冲突的地方,应立即停下,回到前两步进行论证。

这里面贯穿始终的一条原则就是“想好再做”。如果实在“想不好”,那就“做一点”,出了问题再“好好想”。在实践中,“做一点”的度很难把握,常常是开了闸就一泻千里。怎么判断这个度呢?我觉得说到底是你对程序的掌控感,要保持程序始终在你的控制之下。比如如果一个函数超过了50行,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对于一个习惯对着代码思考的人来说,这样的分析刚开始也许会很难受,但它的确能大大减少我们对着代码发呆的时间。所以如果还不习惯,就慢慢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