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学生兴趣,是搞好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点

来源:互联网 发布:阿里云接口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8:25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信息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计算机做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走向了千家万户。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内IT已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IT技术人才层出不穷,推动着国内IT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国内IT教育,离不开一大批在背后默默无闻为IT教育奉献青春的教师们。

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李冬梅

李冬梅是一名北大附中信息技术特级教师。1982年她从北京大学数学系信息专业毕业后,便投入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当中,至今已从教30多年。这30年,她见证了国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并为我国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信息技术前沿人才。

1982年国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缺乏可套用的教学模式。“如何把中学信息技术这门课教好”一直是信息技术教育老师们追寻和探索的话题。当时国内对该学科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教学研究并不多,对其特点并不了解。教学之初,李冬梅也因些遇到了很多困难,走了不少弯路。凭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情与强烈的教师责任感,在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李冬梅总结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有别于数学、物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摸索,李冬梅总结出一套符合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具有三个核心要素:

教学环境的搭建与建设。由于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前老师课堂上讲,学生课后做练习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宜。李冬梅认为这门学科必须在机房讲才能有效果。面对机房复杂的环境,如何管理机房,如何管理学生?——机房教学环境的搭建与管理是关键。经过研究,李冬梅首次采用Windows域管理的模式管理机房,对每个客户端设定一定的权限,学生提交的作业统一由文件服务器管理。这样既保证了机房环境的稳定,也方便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现在此机房管理模式已被全国众多中学、大学借鉴采用。

教学过程的设计。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学科,同时对创新性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老师去思考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李冬梅表示,“课堂1/3的时间我会去演示范例并详解解决方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剩下的2/3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可以利用我课堂上所讲的知识,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自己所设想的东西,但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照搬我课堂上的案例。所以老师在课程设计时,一定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做切合他们实际的东西。”

信息素养包含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信息意识、用计算机很好解决问题的信息能力,合理规范使用计算机的信息道德三部分组成,它是中学信息教育的核心目的所在,李冬梅表示。

评价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与动力,李冬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自行开发了一套网上评价系统。每当学生提交课堂作业后,她都会认真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用笑脸数目来评比出优秀作品,同时公布到评价系统的“荣誉榜”中。在评价系统中,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下载观看优秀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努力提升自我的动力。

正因为李冬梅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了众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来自杭州千岛湖的管雷是李冬梅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名学生。他在入学北大附中高中不久,便迷上了李冬梅带的信息技术课,并整天跟着李冬梅学程序设计,毕业后保送到北大数学系。北大毕业后,因为酷爱计算机程序设计,又进入方正读硕士。2007年在方正工作期间,因数字化音视频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李冬梅介绍,仅1994年她所带的实验班23名学生中就有3人出版了计算机个人著作,其中一人所写的Windows95发行近八万册,四人考入北大清华计算机系,成为清华北大计算机协会的活跃分子、大学校园里的电脑专家。

国内信息技术飞快的发展,离不开背后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其中有很多像李冬梅一样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贡献自己青春的女性教育工作者们,正在为国家输送着源源不断的信息技术人才。值此国际妇女劳动节之际,祝所有女信息技术教师及女教育工作者们节日快乐。

来自:http://news.csdn.net/a/20110308/293220.html

三八妇女节专题链接:http://subject.csdn.net/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