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分析领域的国内同行

来源:互联网 发布:rs232数据vlan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5 05:40

刚开始接触程序分析领域时(Program Analysis),根本不知道这个领域的“门派”划分,只是有个模糊的感性认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有一个大的分支叫作软件工程(SE),软件工程中有一个阶段叫软件测试(Test),然后软件测试按照不同的原则有很多分类: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验收测试,确认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

 

在接触这领域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自己就存在上述浅薄的认识,虽然代码编写了不少,进行了大量的调试、优化工作,但理论水平毫无长进,换句话说,自己不具备丝毫的科研素质!甚至有人问自己研究领域时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是“软件测试”,或者别人了解后敷衍着说一句”测试啊,现在社会需求量巨大,将来前景不可限量啊。。。”

 

直到后来在高人指导下逐步开始了科研之路,陆续地读了若干国内外真正的高水平文章,了解了软件测试是一门多么博大精深的学问,国内外有很多同行在不同的测试领域忙碌着,而自己目前所知的东西连沧海一栗都算不上!回顾一下这个艰辛的历程,自己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科研之路:完全不懂的门外汉---》为了读论文而瞎读---》瞎读论文无任何收获---》有针对性地搜索阅读论文,明确自己的领域现状---》可以甄别论文有无价值---》精读与泛读的结合---》根据项目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点定位,然后在国内外同行中搜索---》从同行的论文发表情况,了解期刊、会议的档次、难易,选择适合自己的刊源---》科研与实践同步进行,明确投稿目标,按照deadline安排自己手头工作---》OK了!!!

 

从2010.8月暑假到今天,变化是明显的:体重在增长,肚子在变肥,体质在下降;收获也是有的:投稿期刊、会议各一(一录用、一复审),自己对研究点也有了较明确的认识。剩下来的就是时间!!!时间是科研的保证,这期间没有任何捷径或投机可言,这个自己还是深有体会的:有时虽然烦躁不已,但往往在短暂的平静之余,可以想到某个解决思路;而这些个灵感并不取决于工作效率的高低,往往你高效地读论文、思考,但解决办法就是迟迟不来。。。

 

说了这么多,也算是一个小总结吧,本来心情极度烦躁,写到这也终于算平静下来,那就按照之前的计划总结下国内的同行们吧(排名不分先后):

 

1、北大,梅宏的团队

这个团队做的东西比较杂,往往是跟着新申请项目开展各项科研工作,这个从C-DBLP以及他们公开的论文发表情况可以看出来;其中的老大非常牛,是各种国际顶级会议的主席或编委(看会议的组织者时我一般会留意其中的中国人,看其哪个大学,然后再链式搜索),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也不下百篇;另外出镜率比较高的还有王仟祥(开了一门高级软件工程的课程,讲的东西比较深),金芝。。。

 

2、中科院软件所,张健的团队

这个团队应该是有一定积累的专门做测试的,从其论文情况来看各种技术应用都有:模型检测,谓词约束,动态测试等等。论文发表在国内一级学报的较多,国外会议及期刊相对较少点。出镜率较高的还有许中兴,张震宇(似乎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非常的年轻有为啊!),文章水平也都不错!

 

3、国防科大,王戟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透明度不是很高,但论文发表挺多的,水平也主要是国内学报;另外有个陈立前的学生去法国跟着抽象解释的大牛做了访问学者,似乎去年也毕业了(毕业论文各种高深的东西,直接看不懂啊),其他出镜的似乎不太多。

 

4、东南大学,徐宝文

这个团队也是有深厚积累的,其中郑国梁研究程序切片相当投入,也出版过一本专著书籍(图书馆有借,没看过)

 

5、上海交大,赵建军

这个团队比较开放,直接有个项目组主页,里边各种人员配备、论文科研、项目都有,还自己制定了一个RANK1-3的会议及期刊列表;团队可能成立不久,积累似乎也不多,但他本人已经有好多厉害的论文发表。

 

6、香港大学,T.H. Tse

这个人看其主页应该是非常厉害的人物(各种香港授予的什么奖,QSIC主席),团队积累也相当深厚,虽然顶级的文章不多,但近些年的各种级别的EI、SCI都有涉及。

 

其他高校的类似水平的团队目前尚未发现(如清华也有,但出镜率不高,没有团队化作业?),今后再补充吧!

 

下一篇说下自己对国外同行的认识。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