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忆---大通镇龙池乡政府

来源:互联网 发布:mysql连接池参数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23:41

雾锁大地。
     推迟了近两个小时,我们的车才上到高速路。行约一个小时,下高速路口,来到龙台寺收费站,快进入大通老镇了,雾还没散尽,只不过稀薄稀薄的,没先前那么浓、那么重和那么的大了。
     能见度仍未见很好,大约百十米处可清晰些许。老镇的街道,也不是先前的那样整齐和古旧,新建的都是水泥青砖楼房,大多一楼一底,稍高的也不过三楼或四楼(这样的房屋不多)。这里,我十多年前来过,还在几条老街的石板路上走了几个来回。现在,那些青瓦木板房,那些走马转角楼的木楼房,那些父老乡亲敦厚淳朴的面孔……都到哪里去了?我在记忆中努力地追寻和还原当时的情状。可是,这些都永久地消逝了,只存在于过去的时光中。     
    岁月无情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往事只可成追忆了。
     大通是个老镇,古名蒙通场,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故有“明代古场”之称。场上建有禹王宫、川主宫、石圣宫、万寿宫、玄天宫等五座古庙。解放前,大通镇在南充县西路(还有东路、北路、南路之分)的场镇中,这里有上达成路的驿道和公路通过,场上店铺林立,商贾聚集,也曾热闹和繁荣过。后来,这些古庙因“废物利用”,先后被改建为了镇政府用房和学校。那些场镇的建筑记忆和文化符号,也就这样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消泯在了拴不住的流光中。老镇的古老,也就只是历史瞬间的一朵闪光的浪花而已。
     那次去老镇,走的是老成南路(当时没修高速路),路上行走的时间就不止一个小时了。去的时候,也是开春后不久的星期天的上午,我们一行五六个编辑、记者,是慕名大通镇老字号热凉粉而去的。这家老字号热凉粉店,店堂规模不小,是有着木廊道环围的三层通高的木楼房,上下有木楼梯相通连,黛色青瓦随形覆盖房顶,走在木廊道或木楼梯间,可以四顾眺望,远山近野,尽收眼底。各层楼的房间,木窗有条方格的,有嵌花边的,有雕虫鱼的,有刻鸟兽的,或简洁,或繁杂,依据方向不同或采光需要等等而定木窗的图案,既有传统文化的寓意蕴含其间,又彰显着雅俗并存的美学情趣和情态。这座气派的木楼房,以前是场上一家财主的住宅,也是川北木质构造楼房的一个标本。在这处青瓦木楼房外,我们看了建筑,赏了景,品了茗,更难忘的是吃到了本土地道的老字号热凉粉。老字号店主用豌豆粉搅出了几盆热凉粉,佐料备了有二十多种,红油、菜油、麻油、葱、蒜、味精、醋之类是常备的,还有腊肉颗粒、芝麻、黄豆、花生碎末等,还有胡椒面、花椒面、辣椒面等等,我们先各自舀上一碗,再自行挨个一一放入这些佐料,于碗中用竹筷拌匀,挑一撮投入嘴里,慢慢咀嚼(有腊肉粒),暖热适中,香气扑鼻,滋味缠舌,这自然是一番别样的感觉。
   大通老字号热凉粉的正宗做法,是较为讲究的。用粉,得是上好的豌豆粉为首选,次之红苕粉或杂粮粉亦可;再者必须得备足所有的佐料。现时,或因条件的限制,或因经营者的心气浮躁,要吃上十多年前的那种老字号热凉粉,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了。在果城五星花园大都会旁的美食街,有家专卖大通热凉粉的,也打着老字号的招牌(疑是冒名),其做法,其备料,其口味,减少了程序,缺少了精细,也就少滋少味了。就是这次我们重到老镇,寻到了场上的老字号热凉粉店,皆是楼非人非,楼,已不是木楼而是砖楼,且开间空间局促,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店堂的墙壁上,为每个座位取了有本土特色的名称(类似城里雅间的名号),或曰龙台寺,或曰天星寨,或曰梓幢庙,或曰鼓楼寨,或曰凤凰山,或曰壁山庙等等,这些座位的冠名,全是大通老镇周边附近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点,有的建筑尚存,大多只存遗址遗迹了。人,也是老字号店主的后人(为其儿媳周蓉女士)。给我们做的一盆热凉粉,用的红苕粉,佐料全放在盆内(也没有那么齐全)搅拌,我们各自吃了两小碗。我觉得这次没了十几年前的那种味道,有些遗憾和可惜,但愿这老字号热凉粉的真传不会在其后辈人的手中渐渐丢失……

出大通老镇西北两里处,在那小丘峦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圆形屋宇,被告知是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梓幢庙。据说建庙已有三百多年,是镇上保存完好的一处古迹。拨开通向山丘庙宇小径两旁的杂草和荆棘,来到庙前正门,其时庙门已锁,再绕庙行至后门,仍紧闭着。庙里没有聘专人主持,为寺庙管委会管理,每月有几次活动才开门。我们这天来得不巧,只透过门缝往里看了看,一点也看不真切。回来后,一天在万景园喝茶和邓郁章先生(南充地方史志专家)谈起此事。邓先生为嘉陵区编注“历代名人咏嘉陵山水风光”一书时,到梓幢庙考察过。邓先生说,他登上过梓幢庙的两边木楼,在上边吹过凉风,很是惬意。这座庙建于三百年前,后遭毁坏,重建过,大体该算是清末民初的建筑,仍是古迹。解放后,乃至文革后,这里还一直作过乡村小学的校舍。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古人能为后人留此功德,善莫大焉。而今人与其比之,是不是会感到羞愧呢?
     离梓幢庙不远处,是原龙池乡所在地(已撤乡并入大通)。清末民初,由当地乡绅筹资建有龙池书院。龙池因此而有名,也因此而闻名。龙池书院曾培养出好些有作为的人才,有的在国家部委任职,有的是省市机关单位和部门的栋梁骨干,还有的成为了各条战线的勤奋工作者和建设者。于是,我们又驱车来到这个曾经的乡场,来寻访曾经的书院。
     乡场是一片整齐的建筑。场上有卫生院,有计划生育工作站,有信用合作社,原乡政府办公处是片区工作点。场上有不到百家的住户,乡场的街区全叫龙池正街。尽管撤了乡,逢场天仍有不少人来此赶场,或做买卖生意,或互相交流物资,皆沿袭旧习,乃习惯使然。书院早不存在了,龙池小学就建在书院的旧址之上,学校楼房建得还算坚实和漂亮,或许这还能延续龙池书院曾经的脉息与书香……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