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尴尬

来源:互联网 发布:知乎 自己的匿名回答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30 07:36
今年是小硕(两年制硕士)大硕(三年制硕士)撞车年,因此研究生就业的痛苦会变得格外痛苦。(《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25日报道)

 

  但是,视野开阔地说,硕士毕业生所面临的竞争绝非封闭系统内的竞争,大硕小硕对对碰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硕士就业其实是处在本科生与博士生的两面夹击中,不能不称其为尴尬。

 

  更加视野开阔地说,整个毕业生群体也并非处于完全封闭的竞争体系内,那些已具备工作经验的职业人士,同样处在变动的职业转换过程中,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竞争局面的混乱,我们所梦想的学历对应职位的封闭系统根本就不存在,尤其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大量产业转型的特定阶段,这种标准化对应更成了某些人一厢情愿看到的蜃景。

 

  首先说说硕士与硕士的内部对决。

 

  按照我们所了解到的教育先进国家的设计,硕士应该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硕士,他是一种过渡性的学位,是成为博士的一级台阶,本身应该没有特别宽广的就业路向,在国外很多情况下是颁给那些攻读博士学位而中途退场的学生;另一种是应用型硕士,即徐小平老师所谓大学后职业教育的类型,这种硕士教育提供的是面向就业市场的特定性的高级应用型教育,(因为很多大学的本科提供的只是基础性的通用素质教育)。

 

  那些以钻研学科理论性问题、写学术论文、发表科研成果以丰富学科知识体系为目的和归旨的硕士,都属于学术型硕士;那些以研究产业、分析案例和项目运作以培养学生的行业就业技能为目的和归旨的硕士,则属于应用型硕士,典型的如MBA,MPA等等。

 

  如三年制硕士与两年制硕士的划分,按照我的个人理解,应该部分体现出了对这种硕士类型的有意划分,再如中国新增的一些如教育硕士、法律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通过联考而非统考录取学生的硕士类型,应该在向应用型硕士的发展方向靠拢。

 

  所以,按照理想状态下的设想,所谓读硕士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应该更多是指读这种应用型的硕士,因为他们对行业的研究比本科生更深,接受了更多的工作情境模拟训练。

 

  不幸的是,中国的大多数学生读的都是纯粹的学术型硕士,他们的理论研究与行业现实关联度极为有限,这种学历教育对于提升他们就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另一种不幸是,中国的应用型硕士教育,很多不过是学术型硕士教育的改头换面,仍然缺乏与行业现实的紧密关联,以至于有人的论调认为:两年制硕士是硕士教育中的残次品,就像在中国的大专教育竟被认为是本科教育的残次品一样!

 

  中国研究生院中对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混乱,或名不副实,都将造成硕士就业的实际困难。

 

  其次,谈论一下硕士毕业生就业与本科毕业生、博士毕业生的竞争。

 

  在面对产业的实际应用层面,硕士生与本科生存在着就业竞争的关系,硕士的优势是多接受了三年学校教育、理论型更强,但是这种优势在成熟雇主(如500强外企)的眼中并不被看中。记得在一次就业讨论会的现场,一位学生提到自己的考研打算,说是为了在竞争外企职位时更具优势。摩托罗拉的人事经理当场指出,研究生进入外企,如果是应聘非技术研究性职位,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再从雇主的角度考虑,由于本科生更为年轻、薪资期望更低,作为一家成熟企业,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当的状况下,为节约雇佣成本,反而更可能雇佣本科生。企业的价值是以利润为本来思考问题,而利润就是营业收入减去成本。

 

  在学术理论及技术研究层面,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遭到博士生的全面挤压。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面大跃进运动,不仅硕士,连博士的数量都极大增加。今天的硕士毕业生要进入好的教学及科研机构从事研究性工作的机会大为减少,这已是铁铮铮的现实。

 

  再次,谈谈毕业生与职业人士在就业市场的混战。

 

  很多学生当初的升学目的是为了一个单纯想法:就业起点可以更高。这样的理论根本经不起推敲。退一步讲,即使硕士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有显然的就业优势,那么这种貌似合理的对比,也是显然不公平的。你作为一个25岁左右的硕士毕业生,不可以通过压倒22岁左右的本科生来获得优越感!你唯一的对比标准应该是那些本科毕业已经投入工作两三年的同届同学。

 

  你很可能遭遇这样的局面:已有三年行业资历的本科同学正在与你竞聘同一岗位,想想你的竞争优势何在?

 

  事实上,除了一些极为传统的单位,置身于现实市场的企业,很少有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独立招聘指标,你的就业市场远不是封闭的,你随时随地都可能面临与职业人士的短兵交接。

 

  还有另外一种可悲的状况,那就是你所心仪的一些机会已经被那些先入为主的同学占满了,你本来以为市场的需求平衡是相对静态的,但是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远追不上高校的扩招速度,有效职位需求在扩大,但是供给则更多。

 

  这就是当代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尴尬,这种尴尬是群体性的,真实地触痛人心的,带来的是在就业现实中广泛的身价贬值。

 

  所以,我重复徐小平老师的那句话:考研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要给自己一个相对清晰理性的职业规划,并考察目标行业及职位对教育资历的具体需求,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发展规划。

 

  奉劝今天的大学生不要盲目地屈从于升学集体无意识,按照今天可见的形势判断,未来几年的研究生就业形势总体将更为严峻。(而不是有些人所说,明年会有所缓解

 

  但是那些处境尴尬的同学也无需气馁,学历实非决定就业的根本要素,(仅以学历取人的单位不久将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今天你需要发展出学历之外的核心竞争力,它决定你的身价,决定你是否抢手。

 

  令人宽慰的是,高端人才的就业市场永远是供不应求,你一旦掌握了学历外的突出就业优势,就能避开那些纷扰的恶性竞争。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学历只是人才竞争力层次中的低附加值产品。你的熟练技能、优秀素质,若再加上点个性化的专长,将使你脱颖而出。

 

  我们目前要防止”——不思进取,故步自封;但主要是防止”——盲目从众,惯性升学。

 

  最后,我声明:通篇文章从未说过一句话反对读研,我所反对的是盲目升学的那种愚昧意识;读研当然也可以是好的选择,假如时机恰当,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经过缜密的调查和思考,假如这对你实现职业目标是一种必要。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