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小玛丽·莎托莉丝[英]弗雷德里克·莱顿作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掌柜名字怎么改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7:44

(http://www.fx.edu.sh.cn/ziyuan/xksc/meishu/jindaiouzhou/page24/xiaomali.htm)

弗雷德里克·莱顿大约从1869年起被擢升为皇家美术院院士,1878年又出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此时学院派对沙龙艺术准展的规定变得更加严格,受到正统法则的束缚,这种学院式绘画已完全失去了与自然的联系,所关注的只有明暗法则,构图平衡和人物高雅等,还坚持运用褐色调子。这种调子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提香和丁托莱托,到17世纪,伦勃朗予以发展,后来被欧洲各美术学院定为模式。诚然,褐色调子能给人以沉着、明暗的深度感,学院派把它视作不可变更的框框,连画风景也不许例外。这严重束缚了艺术的创造。莱顿院长的作品大多不敢越此雷池一步,不过在这一幅《小玛丽·莎托莉丝》上,却又当别论。它显示了某种来自现实生活的气息。尽管色彩仍很浓郁,但多少体现了学院派画家在色彩上的传统根基。 这幅油画是画家在汉普郡的一个朋友家里构思成的,画上的小姑娘是这家主人的女儿,画家应允给她绘制一幅肖像。于是作了适当的正统画法的"破例",把小姑娘构思在从家里走出来的情景:她穿着黑色长袍,右手提着拖地的袍角,左手握着马鞭。红色的长巾与黑色的衣服对比十分强烈,华贵的带着大羽毛的帽子更衬托出女孩那张白净的脸。整个色彩充满着贵族气息,或说是一种英国学院派绘画气息。可是在莱顿的全部肖像画中却是最富现实主义绘画趣味的一幅作品。 鉴赏莱顿的油画,应把注意力放在绘画的形式手段上。学院派绘画一般很注重构图的严谨性,内在的东西常被忽视。我们从形象的细节上鉴赏,发现有些部位的真实性可资考古之用;此外,绘画笔触也比较认真。这一幅画上的色调处理,着眼于对比色的华美感,这就是这幅画在形式手段上的长处。 莱顿出身平凡,由于他的艺术风格维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官方趣味,故能身登龙门,被封为男爵,是英国画史上第一个被授予爵位的出身平凡的画家。

--------------------

附:弗雷德里克·莱顿资料(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45/87844.html)

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是19世纪末英国最有声望的学院派画家,他辉煌的艺术光芒甚至冲淡了雷诺兹的影响,成了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不像19世纪大部分画家那样,莱顿并没有在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他在布鲁塞尔、巴黎、法兰克福接受绘画训练,1852年他搬到罗马居住,古典艺术给了他很大影响。1855年,他回到英国,他的作品Cimabue/’s Madonna展出并被维多利亚女王购买,这是他事业的转折。1878年,莱顿当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1896年受封为男爵。他是英国唯一获此殊荣的画家。他于同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