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与我不能

来源:互联网 发布:js字符串拼接中文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9 01:52
 转载

http://blog.csdn.net/pongba/article/details/1664597

 

我不想与我不能

By 刘未鹏(pongba)

刘言|C++的罗浮宫(http://blog.csdn.net/pongba)

 

 

事情开始往往是这样的:你发现自己想做某事,但你同时又迅速发现,自己并不擅长做这件事或做不了这件事。

 

于是“我想做某事”这个念头被打败并暂时搁置起来——要不怎么办呢?你反正又不擅长这件事。

 

一段时间过后,我问你,你想做某事吗?你回答说想,但随后又加了一句,可是做不来。

 

就这样在“想做”与“不能做”之间痛苦徘徊了一阵子之后,我又问你,你想做某事吗?

 

你的回答变成了,不想。

 

你内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想做”与“不能做”这两个冲突的念头是难以共存的,它们如果一起存在于你的脑子里的话就会不停地折磨你。当你被折磨了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你的内心就会作出一个选择,是改变“想做”还是改变“不能做”。改变“想做”很简单,只要改成“不想做”就行了。而改变“不能做”则难多了,需要你“做到”这件事情。

 

于是你作出了一个决定,放弃“想做”。改为“不想做”。

 

最终你还是没有做成那件事情,但奇怪的是,你觉得你最终没有做是因为“不想做”,而不是因为“不能做”。这下你的理由就充分了,你就舒坦了,因为因不想做而不做某事,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理由。你不会承认自己是因为不能做所以不去做的。

 

可惜,事实是你把自己给骗了,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想做”的原因正是因为发觉自己“不能做”。你“不想做”并不是因为真正的不想做或没兴趣做,而是对“不能做”的一个妥协。

 

心理学上把类似这样的过程叫做“自利归因”。术语挺能唬人,但其实很简单,比如你做一件事失败了,你说“唉,都怪XXX(这里的XXX可能代表人,也可能代表天气不好,情绪不好,路况不好这样的事儿)。”(归结于客观原因,推卸自己的责任)。比如一件事情成功了,你说“还不都是我的功劳”(归结于自己,抬高自己)。简而言之自利归因就是把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对自己有利的那种情况。用大白话说就是不能给自己难堪,不能让自己下不来台。功劳都给自己占,责任都给别人担。

 

其实,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多个原因共同造成的结果。比如你上班迟到,你的解释是“路况不好”,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你比平时起晚了半小时,遇上了高峰塞车。这时,“起晚了”和“塞车”共同导致了“迟到”这个结果。无论取消“起晚了”还是“塞车”都不可能“迟到”。于是你就面临了一个选择,是把“迟到”这个事件的原因归结到“塞车”上,还是“起晚了”上呢?你选择前者,因为这样你就好过了,就不是你的错了。

 

果真就没有你的错了吗?别忘了,如果你起早半个小时的话,“迟到”这个结果同样也是不会发生的。

 

再比如,你今年考研没考上。你怎么好意思说自己不行呢?于是你说“唉,今年竞争激烈啊,报纸上说今年报考人数增加了XXX,再说我们宿舍的那谁谁,不也没考上么?”。有人问你,那你事前复习得怎样呢?你怎么好意思说复习得不够刻苦呢?于是你就说“唉,复习怎样又有什么用呢?那谁谁,每天挑灯夜战,最后还不是挂了。”

 

但问题是,“没考上”是由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一是考试本身的难度,二是你没有足够努力。无论这两个因素中的哪一个不成立都不可能造成那个结果。而你通过选择这两个原因中的那个客观原因作为解释,让自己好过了。

 

如果别人再问你:“那不是还有那谁谁,他不是考上了么?考试难大家不也一样难,人家考上了你咋没考上呢?”这时你貌似无路可退只能承认是自己技不如人了。可你居然又想出了一招金蝉脱壳,你说“他运气好啊。就算我复习得再好,考试这事情,总有个闪失的。复习得再好,也可能挂掉啊”,你还理直气壮的加上一句“那谁谁,不就挂了么?”

 

但问题是,运气固然会造成考试失败,但是你没有去努力从而最大化成功的几率,同样也是会导致失败的。然而你却不会这么想,你怎么肯承认是自己不够别人努力的错呢?你会把这件事情归因于其中的那个与你无关的因素上,即是运气的原因。然而事实却是,你的确没有努力,这使得你本来可能享有的高成功率消失了。你通过否认这一点,缩进了自己造成的保护壳中。

 

而另一方面,一旦你说出“这件事不是我的原因”这样的话之后,除了心理好受了之外,你也开始相信这件事的失败真的与你无关,你自己这方面不需要作任何改变(因为你觉得不是你的问题),于是结果你下次同样也不会成功。

 

俗语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其实这话说的是,我们的努力是为了增大结果发生的几率,而不是为了那个确定的结果。不要奢望你努力了就绝对会成功,你不会。更不要以这个理由来作为不去努力的原因,因为不去努力,那就永远不会成功。

 

增大成功的几率,本来就是我们付出时间的原因。

 

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被人们一次一次忽视,并不是人们不懂。原因与这个道理本身无关,更与人们的智商无关。而是根植在我们内心的一个毛病:自利归因。

 

自利归因其实还有另一个表现形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注意力等于事实”。这句话其实揭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深刻现象,用心理学领域的术语来说便是“观察者偏见所起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用M$的话来说就是“WYSIWYG”(所见即所得)。用唯心主义人择原理的话来说就是“世界是这个样子是因为我看到它是这个样子”。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滤镜的作用,过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心理学家们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的时候,为了防止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实验的客观性发明了种种手法。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里面提到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实验:当年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怀疑精神病院的医生们的主观判断会影响诊断的客观性,于是他和他的七个好友以身试法,他们花了一周时间,把自己各方面都装扮成精神病的样子,然后分头前往当地最大的七家精神病医院。由于他们装得很像,所以医生们都判断他们为精神病——这无可厚非。但接着令人吃惊的事实出现了,他们约好了,一旦住进了精神病院内,就开始立即表现出正常人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立即恢复他们原本的正常人状态。但结果,每次他们要求出院的时候,都被复查的医生阻止,医生们在他们的病历上写到“有明显妄想和心理强迫倾向;努力试图让别人认为他是正常人…”等各种带有主观倾向的病情判断。很显然,在医生们脑袋里已经形成的“他们是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个观念影响了他们作出客观判断,他们会将那个装成精神病人的心理学家的行为往符合他们既有观念的方向解释和扭曲。反而是精神病里面的真正的精神病人看出他们不对劲,有一个家伙偷偷趴在他耳边说,“你不是精神病,你肯定是记者或教授”。这位心理学家出来后发表了一篇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引起学界的轩然大波。

 

这事后来还有一个更好玩的续集——精神病专家们被他们的这次实验搞怒了,觉得尊严受到了挑战,于是悍然下出战书:接下来的X月内,你们尽管派人过来装丫挺的,我们一概用火眼金睛将汝等识破。但结果呢?X月后,精神病专家们信心满满地说他们识别出了XX个假冒的,但实际上,那X个月中,对方一个人也没派过去。

 

话说回来,这事儿其实不新鲜,生活中一抓一大把。俗语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说你喜欢炫耀。你韬光养晦呢,他又说你夹着尾巴做人;你为自己的成就骄傲一下,他说你得意忘形。你低调做人呢,他又说你怎么这么没种;你说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说你自大狂。你说做人贵有自知之明呢,他又说你丫做人怎恁费劲捏?…

 

再比如,你人生不得意。大学毕业一两年,公司换了三四家,薪水挣了五六千,失恋闹了七八次。总之就是似乎天底下郁闷的事都栽你头上了。你想是不是得把老家那房子挪挪窝搞不好原来的风水不对头刚好盖在上帝他老人家的WC正下方了。你想老子怎么运气就他妈那么背馅饼都掉人家头上去了搁我这却给掉下一大坨圆锥体下来。但如果仅因为这些原因就一定会造成你遇到的结果的话,那些从困境中走出来的牛人也就不会存在了。

 

事实上,人生不得意往往由两个原因造成,一个是外因,即你抱怨的那些原因,另一个则是内因。无论哪一个因素不成立,都不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如果你运气好了,手头股票一星期飙升三倍,你或许一下飞黄腾达。但外界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你不可控制的你死了都不卖结果真死了也说不定。能控制的是另一个因素,就是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无论外因如何,只要不是到了人力所不能抗的地步,发挥一下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总能获得同样好的结果。GFW纵有“中国网,封天下”之能事,我们就不能用tor了吗?只要不是海底线缆断掉,而且即便海底线缆断了还有无线上网呢不是,慢点是慢点,但在客观条件限制之下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另一方面,如果你想改变客观现实,那也是用自己的行动,而不是抱怨。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正是人类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如果你“兵来腿软,水来上船”,然后给自己找一大堆唧唧歪歪的理由。除了表明你没能耐之外不能表明其它的任何东西。所以你千万要记住,别给自己找理由,因为那等同于说“我不能__,我没有__”(填空自己填),等于否认自己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凡事多往自身归因,你才能披荆斩棘。才能“漫漫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