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ISAM InnoDB 区别

来源:互联网 发布:kd软件衣柜视频教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0:59

MyISAM 和 InnoDB 讲解

  InnoDB和MyISAM是许多人在使用MySQL时最常用的两个表类型,这两个表类型各有优劣,视具体应用而定。基本的差别为:MyISAM类型不支持事务处理等高级处理,而InnoDB类型支持。MyISAM类型的表强调的是性能,其执行速度比InnoDB类型更快,但是不提供事务支持,而InnoDB提供事务支持以及外部键等高级数据库功能。

  以下是一些细节和具体实现的差别:

  ◆1.InnoDB不支持FULLTEXT类型的索引。

  ◆2.InnoDB 中不保存表的具体行数,也就是说,执行select count(*) from table时,InnoDB要扫描一遍整个表来计算有多少行,但是MyISAM只要简单的读出保存好的行数即可。注意的是,当count(*)语句包含 where条件时,两种表的操作是一样的。

  ◆3.对于AUTO_INCREMENT类型的字段,InnoDB中必须包含只有该字段的索引,但是在MyISAM表中,可以和其他字段一起建立联合索引。

  ◆4.DELETE FROM table时,InnoDB不会重新建立表,而是一行一行的删除。

  ◆5.LOAD TABLE FROM MASTER操作对InnoDB是不起作用的,解决方法是首先把InnoDB表改成MyISAM表,导入数据后再改成InnoDB表,但是对于使用的额外的InnoDB特性(例如外键)的表不适用。

  另外,InnoDB表的行锁也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执行一个SQL语句时MySQL不能确定要扫描的范围,InnoDB表同样会锁全表,例如update table set num=1 where name like “%aaa%”

  两种类型最主要的差别就是Innodb 支持事务处理与外键和行级锁.而MyISAM不支持.所以MyISAM往往就容易被人认为只适合在小项目中使用。

  我作为使用MySQL的用户角度出发,Innodb和MyISAM都是比较喜欢的,但是从我目前运维的数据库平台要达到需求:99.9%的稳定性,方便的扩展性和高可用性来说的话,MyISAM绝对是我的首选。

  原因如下:

  1、首先我目前平台上承载的大部分项目是读多写少的项目,而MyISAM的读性能是比Innodb强不少的。

  2、MyISAM的索引和数据是分开的,并且索引是有压缩的,内存使用率就对应提高了不少。能加载更多索引,而Innodb是索引和数据是紧密捆绑的,没有使用压缩从而会造成Innodb比MyISAM体积庞大不小。

  3、从平台角度来说,经常隔1,2个月就会发生应用开发人员不小心update一个表where写的范围不对,导致这个表没法正常用了,这个时候MyISAM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随便从当天拷贝的压缩包取出对应表的文件,随便放到一个数据库目录下,然后dump成sql再导回到主库,并把对应的binlog补上。如果是Innodb,恐怕不可能有这么快速度,别和我说让Innodb定期用导出xxx.sql机制备份,因为我平台上最小的一个数据库实例的数据量基本都是几十G大小。

  4、从我接触的应用逻辑来说,select count(*) 和order by 是最频繁的,大概能占了整个sql总语句的60%以上的操作,而这种操作Innodb其实也是会锁表的,很多人以为Innodb是行级锁,那个只是where对它主键是有效,非主键的都会锁全表的。

  5、还有就是经常有很多应用部门需要我给他们定期某些表的数据,MyISAM的话很方便,只要发给他们对应那表的frm.MYD,MYI的文件,让他们自己在对应版本的数据库启动就行,而Innodb就需要导出xxx.sql了,因为光给别人文件,受字典数据文件的影响,对方是无法使用的。

  6、如果和MyISAM比insert写操作的话,Innodb还达不到MyISAM的写性能,如果是针对基于索引的update操作,虽然MyISAM可能会逊色Innodb,但是那么高并发的写,从库能否追的上也是一个问题,还不如通过多实例分库分表架构来解决。

  7、如果是用MyISAM的话,merge引擎可以大大加快应用部门的开发速度,他们只要对这个merge表做一些select count(*)操作,非常适合大项目总量约几亿的rows某一类型(如日志,调查统计)的业务表。

  当然Innodb也不是绝对不用,用事务的项目如模拟炒股项目,我就是用Innodb的,活跃用户20多万时候,也是很轻松应付了,因此我个人也是很喜欢Innodb的,只是如果从数据库平台应用出发,我还是会首选MyISAM。

  另外,可能有人会说你MyISAM无法抗太多写操作,但是我可以通过架构来弥补,说个我现有用的数据库平台容量:主从数据总量在几百T以上,每天十多亿 pv的动态页面,还有几个大项目是通过数据接口方式调用未算进pv总数,(其中包括一个大项目因为初期memcached没部署,导致单台数据库每天处理 9千万的查询)。而我的整体数据库服务器平均负载都在0.5-1左右。

#######################################################

MyISAM,MySQL的默认数据库,最为常用。拥有较高的插入,查询速度,但不支持事务

InnoDB事务型数据库的首选引擎,支持ACID事务,支持行级锁定
#####################
 ACID,是指在可靠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中,事务(transaction)所应该具有的四个特性:原子性(Atomicity)、一致性(Consistency)、隔离性(Isolation)、持久性(Durability).
---------------------
ACID即:事务的原子性、一致性、独立性及持久性
事务的原子性是指一个事务要么全部执行,要么不执行.也就是说一个事务不可能只执行了一半就停止了.比如你从取款机取钱,这个事务可以分成两个步骤:1划卡,2出钱.不可能划了卡,而钱却没出来.这两步必须同时完成.要么就不完成.
事务的一致性是指事务的运行并不改变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例如,完整性约束了a+b=10,一个事务改变了a,那么b也应该随之改变.
事务的独立性是指两个以上的事务不会出现交错执行的状态.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事务的持久性是指事务运行成功以后,就系统的更新是永久的.不会无缘无故的回滚.
#########################################################

3、常见的两种表类型: MyISAM和InnoDB

MyISAM:它是存储记录和文件的标准方法。与其他存储引擎比较,MyISAM具有检查和修复表格的大多数工具。 MyISAM表格可以被压缩,而且它们支持全文搜索。它们不是事务安全的,而且也不支持外键。如果执行大量 的SELECT,MyISAM是更好的选择

InnoDB:这种类型是事务安全的。它与BDB类型具有相同的特性,它们还支持外键。InnoDB表格速度很快,具有比BDB还丰富的特性,因此如果需要一个事务安全的存储引擎,建议使用它。如果你的数据执行大量的INSERT或UPDATE,出于性能方面的考虑,应该使用InnoDB表。

##########################################################

补充:

   可以看出在MySQL 5.0里面,MyISAM和InnoDB存储引擎性能差别并不是很大,针对InnoDB来说,影响性能的主要是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这个选项,如果设置为1的话,那么每次插入数据的时候都会自动提交,导致性能急剧下降,应该是跟刷新日志有关系,设置为0效率能够看到明显提升,当然,同样你可以SQL中提交“SET AUTOCOMMIT = 0”来设置达到好的性能。另外,还听说通过设置innodb_buffer_pool_size能够提升InnoDB的性能,但是我测试发现没有特别明显的提升。

基本上我们可以考虑使用InnoDB来替代我们的MyISAM引擎了,因为InnoDB自身很多良好的特点,比如事务支持、存储过程、视图、行级锁定等等,在并发很多的情况下,相信InnoDB的表现肯定要比MyISAM强很多,当然,相应的在my.cnf中的配置也是比较关键的,良好的配置,能够有效的加速你的应用。

如果不是很复杂的Web应用,非关键应用,还是可以继续考虑MyISAM的,这个具体情况可以自己斟酌。

MyISAM和InnoDB优化:


key_buffer_size- 这对MyISAM表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使用MyISAM表,可以把它设置为可用内存的 30-40%。合理的值取决于索引大小、数据量以及负载 -- 记住,MyISAM表会使用操作系统的缓存来缓存数据,因此需要留出部分内存给它们,很多情况下数据比索引大多了。尽管如此,需要总是检查是否所有的 key_buffer 都被利用了 -- .MYI 文件只有 1GB,而 key_buffer 却设置为 4GB 的情况是非常少的。这么做太浪费了。如果你很少使用MyISAM表,那么也保留低于 16-32MB 的 key_buffer_size 以适应给予磁盘的临时表索引所需。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这对Innodb表来说非常重要。Innodb相比MyISAM表对缓冲更为敏感。MyISAM可以在默认的 key_buffer_size 设置下运行的可以,然而Innodb在默认的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设置下却跟蜗牛似的。由于Innodb把数据和索引都缓存起来,无需留给操作系统太多的内存,因此如果只需要用Innodb的话则可以设置它高达 70-80% 的可用内存。一些应用于 key_buffer 的规则有 -- 如果你的数据量不大,并且不会暴增,那么无需使用。

innodb_additional_pool_size- 这个选项对性能影响并不太多,至少在有差不多足够内存可分配的操作系统上是这样。不过如果你仍然想设置为 20MB(或者更大),因此就需要看一下Innodb其他需要分配的内存有多少。


innodb_log_file_size在高写入负载尤其是大数据集的情况下很重要。这个值越大则性能相对越高,但是要注意到可能会增加恢复时间。我经常设置为 64-512MB,跟据服务器大小而异。


innodb_log_buffer_size默认的设置在中等强度写入负载以及较短事务的情况下,服务器性能还可以。如果存在更新操作峰值或者负载较大,就应该考虑加大它的值了。如果它的值设置太高了,可能会浪费内存 -- 它每秒都会刷新一次,因此无需设置超过1秒所需的内存空间。通常 8-16MB 就足够了。越小的系统它的值越小。


innodb_flush_logs_at_trx_commit是否为Innodb比MyISAM慢1000倍而头大?看来也许你忘了修改这个参数了。默认值是 1,这意味着每次提交的更新事务(或者每个事务之外的语句)都会刷新到磁盘中,而这相当耗费资源,尤其是没有电池备用缓存时。很多应用程序,尤其是从 MyISAM转变过来的那些,把它的值设置为 2 就可以了,也就是不把日志刷新到磁盘上,而只刷新到操作系统的缓存上。日志仍然会每秒刷新到磁盘中去,因此通常不会丢失每秒1-2次更新的消耗。如果设置为 0 就快很多了,不过也相对不安全了 -- MySQL服务器崩溃时就会丢失一些事务。设置为 2 指挥丢失刷新到操作系统缓存的那部分事务。


table_cache-- 打开一个表的开销可能很大。例如MyISAM把MYI文件头标志该表正在使用中。你肯定不希望这种操作太频繁,所以通常要加大缓存数量,使得足以最大限度地缓存打开的表。它需要用到操作系统的资源以及内存,对当前的硬件配置来说当然不是什么问题了。如果你有200多个表的话,那么设置为 1024 也许比较合适(每个线程都需要打开表),如果连接数比较大那么就加大它的值。我曾经见过设置为 100,000 的情况。


thread_cache-- 线程的创建和销毁的开销可能很大,因为每个线程的连接/断开都需要。我通常至少设置为 16。如果应用程序中有大量的跳跃并发连接并且

Threads_Created的值也比较大,那么我就会加大它的值。它的目的是在通常的操作中无需创建新线程。

query_cache-- 如果你的应用程序有大量读,而且没有应用程序级别的缓存,那么这很有用。不要把它设置太大了,因为想要维护它也需要不少开销,这会导致MySQL变慢。通常设置为 32-512Mb。设置完之后最好是跟踪一段时间,查看是否运行良好。在一定的负载压力下,如果缓存命中率太低了,就启用它。


sort_buffer_size--如果你只有一些简单的查询,那么就无需增加它的值了,尽管你有 64GB 的内存。搞不好也许会降低性能。

之后又做了一个测试:

mysql支持的两种主要表存储格式myisam,innodb,上个月做个项目时,先使用了innodb,结果速度特别慢,1秒钟只能插入10几条。后来换成myisam格式,一秒钟插入上万条。当时决定这两个表的性能也差别太大了吧。后来自己推测,不应该差别这么慢,估计是写的插入语句有问题,决定做个测试:
测试环境:redhat linux9,4cpu,内存2g,mysql版本为4.1.6-gamma-standard
测试程序:python+python-mysql模块。
测试方案:
1、myisam格式分别测试,事务和不用事务两种情况:
2、innodb格式分别测试autocommit=1(不用begin transaction和用begin transaction模式),
     autocommit=0 (不用begin transaction和用begin transaction模式)四种情况。

测试方法为插入10000条记录。为了测试不互相影响,单独建立了专用的测试表,建表语句如下:
1、myisam不用事务表:
create table `myisam_nt`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myisam;

2、myisam用事务表:
create table `myisam_ts`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myisam;

3、innodb关闭autocommit,不用事务:
create table `innodb_na_nb`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innodb;

4、innodb关闭autocommit,用事务:
create table `innodb_na_be`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innodb;

5、innodb开启autocommit,不用事务:
create table `innodb_au_nb`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innodb;

6、innodb开启autocommit,用事务:
create table `innodb_au_be` (
  `tableid` int(11) not null default 0,
  `tablestring` varchar(21) not null default
) engine=innodb;

测试的python脚本如下:

#!/usr/bin/env python

import mysqldb
import sys
import os
import string
import time

c = none

testtables = [("myisam_nt",none,0),
             ("myisam_ts",none,1),
             ("innodb_na_nb",0,0),
             ("innodb_na_be",0,1),
             ("innodb_au_nb",1,0),
             ("innodb_au_be",1,1)
             ]

def begintrans():

    print "execsql:begin;"
    c.execute("begin;")
   
    return

def commit():
   
    print "execsql:commit;"
    c.execute("commit;")
    return

def autocommit(flag):
   
    print "execsql:set autocommit = "+str(flag)
    c.execute("set autocommit = "+str(flag))
    return
 
def getcount(table):
    #print  "execsql:select count(*) from "+table
    c.execute("select count(*) from "+table)
    return c.fetchall()[0][0]
    
 
def addtable (table,tableid,tablestring):

    sql = "insert into "+table+"(tableid, tablestring) values( "+ tableid+ "," + tablestring +")"
    try:
        c.execute(sql)
    except mysqldb.operationalerror,error:
        print "addtable error:",error
        return -1;
    return c.rowcount


def main():

    argv = sys.argv

    if len(argv) < 2:
        print usage:,argv[0], tableid testcount \n
        sys.exit(1)
   
    global c        #mysql访问cursor

   
    db_host = "localhost"
    db_name = "demo"
    db_user = "root"
    db_user_passwd = ""
   
    print "config:[%s %s/%s %s] db\n"%(db_host,db_user,db_user_passwd,db_name)
    
    if len(argv) > 2:
        tableid = argv[1]
        testcount = int(argv[2])   #

    for test in testtables:
        #每次操作前都重写建立数据库连接   
        try:
            mdb = mysqldb.connect(db_host, db_user, db_user_passwd, db_name)
        except mysqldb.operationalerror,error:
            print "connect mysql[%s %s/%s %s] db error:"%(db_host,db_user,db_user_passwd,db_name),error,"\n"
            sys.exit(1)
        else:
            c = mdb.cursor()
        table,autocommit,trans = test
        starttime = time.time()
        print table," ",time.strftime("%y-%m-%d %h:%m:%s",time.localtime())

        if autocommit != none:
            autocommit(autocommit)
       
        if trans == 1:
            begintrans()

        for i in xrange(testcount):
            tablestring = "%020d"%i
            if (addtable(table,tableid,tablestring)<1):
                print "addtable error",tablestring
       
        if trans == 1:
            commit()
       
        print time.strftime("%y-%m-%d %h:%m:%s",time.localtime())
        endtime = time.time()
        usedtime = endtime-starttime

        print table,"count:",getcount(table)," used time:",usedtime
        c.close()
        mdb.close()


if __name__ == __main__:
    main()
测试结果如下:
    
config:[localhost root/ demo] db

1-myisam_nt 
myisam_nt count: 10000  used time: 2.1132440567
2-myisam_ts  
execsql:begin;
execsql:commit;
myisam_ts count: 10000  used time: 2.65475201607
3-innodb_na_nb  
execsql:set autocommit = 0
innodb_na_nb count: 10000  used time: 2.51947999001
innodb_na_be  
execsql:set autocommit = 0
execsql:begin;
execsql:commit;
4-innodb_na_be count: 10000  used time: 3.85625100136
innodb_au_nb  
execsql:set autocommit = 1
5-innodb_au_nb count: 10000  used time: 43.7153041363
innodb_au_be  
execsql:set autocommit = 1
execsql:begin;
execsql:commit;
6-innodb_au_be count: 10000  used time: 3.14328193665

介绍主从设计

我们都清楚经常所说的 主从(master to slave)同步,可以通过读写分离来提高数据库的吞吐量。
如果你使用的方案是一台主,多台从,请看http://www.tbqu.com/post/15.html

但是一台主,在负载比较大的情况下,不免会扛不住,在这里我们谈下多主互备来实现这一功能。

Mysql多机同步技术笔记

下面有二台Mysql服务器,他们的IP地址分别为:
A:192.168.0.97
B:192.168.0.98
数据库都是 test_3306
首先我给两台服务器的my.ini 贴出来
A:my.ini

server-id=2
master-host=192.168.0.98
master-user=mydb
master-password=123
master-port=3306
master-connect-retry=1
replicate-do-db=tbqu
log-bin=
log-slave-updates
binlog-ignore-db=mysql
slave-skip-errors=all

B:my.ini

server-id=1
master-host=192.168.0.97
master-user=mydb
master-password=123
master-port=3306
master-connect-retry=1
replicate-do-db=tbqu
log-bin=
log-slave-updates
binlog-ignore-db=mysql
slave-skip-errors=all

在这里,配置文件和主从配置方法基本上一样
log-slave-updates 这个参数一定要加上,否则不会给更新的记录些到二进制文件里
slave-skip-errors 是跳过错误,继续执行复制操作
其他参数请参照 http://www.tbqu.com/post/15.html

多主互备和主从复制有一些区别,因为多主中 都可以对服务器有写权限,所以设计到自增长重复问题

出现的问题(多主自增长ID重复)
1:首先我们通过A,B的test表结构
2:掉A,在B上对数据表test(存在自增长ID)执行插入操作,返回插入ID为1
3:后停掉B,在A上对数据表test(存在自增长ID)执行插入操作,返回的插入ID也是1
4:然后 我们同时启动A,B,就会出现主键ID重复

解决方法:
我们只要保证两台服务器上插入的自增长数据不同就可以了
如:A查奇数ID,B插偶数ID,当然如果服务器多的话,你可以定义算法,只要不同就可以了

在这里我们在A,B上加入参数,以实现奇偶插入

A:my.ini上加入参数

auto_increment_offset = 1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 2

这样A的auto_increment字段产生的数值是:1, 3, 5, 7, …等奇数ID了

B:my.ini上加入参数

auto_increment_offset = 2
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 2

这样B的auto_increment字段产生的数值是:2, 4, 6, 8, …等偶数ID了

可以看出,你的auto_increment字段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绝对不会重复,所以Master-Master结构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当然,你还可以使用3台,4台,或者N台服务器,只要保证auto_increment_increment = N 再设置一下auto_increment_offset为适当的初始值就可以了,那样,我们的MySQL可以同时有几十台主服务器,而不会出现自增长ID 重复。

在这里我们说的是2台MYSQL服务器,你也可以扩展到多台,实现方法类似
A -> B -> C-> D ->A
这样一个环形的备份结构就形成了,最后可要记住 自增长ID(主键)要设计好哦,否则会出错的。

实际搭建多主多从

操作系统:Linux 2.6.13 (Slackware),其它版的Linux应该也差不多.
数据库:Mysql 4.1.8 源程序安装
假设服务器名:test-db1 (IP为192.168.0.1),主
假设服务器名:test-db2 (IP为192.168.0.2),主
假设服务器名:test-db3 (IP为192.168.0.3),从
二,test-db1主服务器mysql安装准备
用mysql源程序安装,假设在安装时用的configura选择项下如,解压后:
./configure
make
make imstall
chown mysql.mysql /usr/local/mysql/var
cp ../support-files/ my-medium.cnf /etc/my.cnf
cp ../support-files/mysql.server /etc/rc.d/rc.mysqld
直接启动mysql进程/etc/rc.d/rc.mysqld start
这样默认安装好之后数据库生成的目录为/usr/local/mysql/var

三,test-db2主服务器mysql安装准备
./configure
make
make imstall
chown mysql.mysql /usr/local/mysql/var
cp ../support-files/ my-medium.cnf /etc/my.cnf
cp ../support-files/mysql.server /etc/rc.d/rc.mysqld
启动mysql进程/etc/rc.d/rc.mysqld start
这样默认安装好之后数据库生成的目录为/usr/local/mysql/var
修改/etc/my.cnf文档
将port=3306改为port=3307
启动mysql进程/etc/rc.d/rc.mysqld start
至些两台主mysql服务器已经搭建好。
接下来在两台主服务器上设置replicate账号,此账号作为从服务器同步用
mysql  -umysql –p进入mysql
grant all on *.* to replicate@’%’ idenfied by ‘1234567890’;

四.test-db3从服务器mysql安装准备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mysql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1 --sysconfdir=/etc       make     make instll
备注:--prefix将MYSQL安装到/usr/local/mysql,
--datadir将数据库生成/usr/local/mysql/data1
sysconfdir是指定mysql使用到的my.cnf配置文件的搜索路径为/etc
其他mysql安装过程略.

根据Mysql管理手册中提到:每个Mysql的服务都可为独立的,所以它都调用一个my.cnf中各自不同的启动选项--就是下文中将提到的GNR值,使用不同的端口,生成各自的套接文件,服务的数据库都是独立的(更多可查阅mysql官方网站的英文管理手册).

mysqld_multi是管理多个mysqld的服务进程,这些服务进程程序不同的unix socket或是监听于不同的端口。他可以启动、停止和监控当前的服务状态。

----程序在my.cnf(或是在--config-file自定义的配置文件)中搜索[mysqld#]段,"#"可以是任意的正整数。这个正整数就是在下面提及的段序列,即GNR。段的序号做为mysqld_multi的参数,来区别不同的段,这样你就可以控制特定mysqld进程的启动、停止或得到他的报告信息。这些组里的参数就像启动一个mysqld所需要的组的参数一样。但是,如果使用多服务,必须为每个服务指定一个unix socket或端口(摘自[url]http://mifor.4dian.org[/url]中的使用mysqld_multi程序管理多个MySQL服务 )。

从上述文字可看到多Mysql服务中最重要的就是my.cnf配置文件了.
现我贴出我从服务器的my.cnf文件.-----------------------

[mysqld_multi]
mysqld =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mysqladmin = /usr/local/mysql/bin/mysqladmin
user = mysql
password = mysql
[mysqld1]
port     = 3306
socket   = /tmp/mysql.sock1
skip-locking
pid-file=/usr/local/mysql/data1/test-db1a.pid
datadir = /usr/local/mysql/data1
log=/usr/local/mysql/data1/test-db1.log
user = mysql
log-slow-queries=/usr/local/mysql/data/slowquery.log
long_query_time = 2
key_buffer = 256M
max_allowed_packet = 1M
table_cache = 512
sort_buffer_size = 2M
read_buffer_size = 2M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64M
thread_cache = 32
query_cache_size = 32M
thread_concurrency = 2
max_connections=500
server-id     = 2
master-host   =   192.168.0.1
master-user   =   'replcate'
master-password =   '1234567890'
master-port   = 3306
report-host = test-db3
master-connect-retry = 30
log-bin
log-slave-updates


[mysqld2]
port = 3307
socket = /tmp/mysql.sock2
pid-file = /usr/local/mysql/data2/test-db2b.pid
datadir = /usr/local/mysql/data2
log=/usr/local/mysql/data2/test-db2.log
user = mysql
log-slow-queries=/usr/local/mysql/data2/slowquery.log
long_query_time = 10
key_buffer = 128M
max_allowed_packet = 1M
table_cache = 512
sort_buffer_size = 1M
read_buffer_size = 1M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32M
thread_cache = 32
query_cache_size = 16M
thread_concurrency = 2
max_connections=300
server-id     = 2
master-host   =   192.168.0.2
master-user   =   'repl'
master-password =   '1234567890'
master-port   = 3307
report-host = test-db3
master-connect-retry = 30
log-bin
log-slave-updates



之后通过tar命令将主服务器上test-db1的数据库放于从服务器/usr/local/mysql/data1下
再通过tar命令将主服务器上test-db2的数据库放于从服务器/usr/local/mysql/data2下
通过以下命令启动从服务器的mysql进程
/usr/local/mysq/bin/mysqld_multi --config-file=/etc/my.cnf start 1-2                        
查看启动:

test-db3:/ # ps aux

root   10467 0.0 0.2   2712 1300 pts/0   S   18:59   0:00 /bin/sh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port=3306 --socket=/tmp/mysql.sock1
root   10475 0.0 0.2   2712 1300 pts/0   S   18:59   0:00 /bin/sh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port=3307 --socket=/tmp/mysql.sock2


然后在两台从服务器分另建立数据库以及表做测试,会看到在从服务器中分别会有相应的数据库以及表产生。大家可以通过phpMyadmin以及EMS Mysql Manager对mysql进行管理


至此多主一从服务器搭建完成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