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症结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迭代器反向遍历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1:35
中国社科院4月25日公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经过一年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中国内地的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2005年1至9月住宅空置面积与2004年同比增长4.2%。 

  有学者估计,真正的空置率远超过这个数字。而这份报告的结果也显示,北京替代上海成为了房地产泡沫最为严重的城市。去年北京楼价飙升了20%,商品期房的同比涨幅更高达23.2% 

  就在此份蓝皮书发表前不久,中国国家统计局亦公布第一季度经济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市场普遍认为固定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存在过热迹象。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4.84%,对于投资过快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调控措施治标不治本 

  鉴于以上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7日晚宣布调高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厘,是自2004年10月以来的首次加息。央行此举被视为对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过热的回应,用行长周小川的话说,经济有些过热,贷款利率调整旨在微调经济。 

  至于央行加息为经济降温的效果,分析师普遍认为并不会太明显。因为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并不完善,而且按2004年加息的经验来看的话,并没有对楼市带来显着打压。除非人行未来持续加息,但那样却可能同时压制到本已十分疲软的消费,所以可能性不大。更何况增加贷款利率会给银行贷款增加更大的难度,在如今存款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银行将持续面临被“水浸”的问题。 

  于是,很多专家预期,中央还会持续出台一些专门针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措施,包括继续透过税收杠杆打击炒房,控制外资购买等等。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加息以外的宏调措施又能起到多大作用?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还应回顾一下上一次,2005年房地产调控所采取的措施。 

  2005年初,国务院下发了有关控制房价的通知以及具体措施,同时也动用了税收、利率等杠杆来控制房价。虽然不少专家学者都质疑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决心,认为房地产泡沫爆破,可能会造成经济硬着陆,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所以在调控时总是投鼠忌器。这种说法并非毫无道理,但太过严厉的措施的确可能引发一场信贷危机,并非是可取的调控方法。于是,中央在2005年出台的调控措施并未达致预期效果。 

  除了加息之外,今年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还未出台。但由于2005年和现在的经济情况并没有太大差异,所以调控措施很可能与去年雷同,最多只是加大一些力度。鉴于去年的经验,可以预期,如果中国政府继续遵循之前的路线,房地产只能表面上略为冷却,2007年仍会重复今天的局面。因为,所谓的调控措施,只治标不治本。 

  应扩大供应低价住房 

  中国内地居民和海外投资者始终对房地产充满信心,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未来市场需求有憧憬。摩根斯坦利的经济分析师谢国忠多次指出,中国房价收入已经高于国际水平很多,足以证明泡沫的存在。但人们仍然认为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需求将会大幅增长。这番憧憬使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作为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劳动人口竞争激烈,居民收入的增速是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速度的。 

  照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房价只会年复一年的上升,宏观调控也是年复一年地为地产界降温。去年政策重点集中在上海,今年是北京,后年又是另一座城市。“三座大山”之一的住房,将长期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沉重负担。 

  对于房地产过热,治本的方法在于缓解“三座大山”之一的住房,即由政府主导,增加经济适用房的建设。目前中国很多一线城市的高房价政策有诸多弊端,例如很多工薪阶层都感到不堪重负,导致消费疲软等。 

  很多国家政府都有为大众提供经济适用房的经验。例如,香港大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价公屋,新加坡政府组屋居民更占了总人口的84%。这样的政策不仅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问题,也避免了市场对“未来需求”的非理性憧憬。 

  换句话说,在香港或新加坡的公屋不仅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而且也没有影响到商品房市场。众所周知,这两座城市商品房市场依然十分活跃。 

  对中国来说,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不仅可以降低投资者的非理性憧憬,从而达致为房地产降温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因楼市泡沫爆破而导致经济硬着陆。因为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将会形成两个不同的价格走势,商品房价格并不会跟随廉价的经济适用房而暴跌,仍然由市场的供需机制来决定。所以说增加经济适用房供应是项一箭双雕的措施。 

  必须解决的“三座大山” 

  当然,中国也已开始发展经济适用房,但是不仅供应严重不足,而且关键是在规划管制上也存在缺位,导致经济适用房推出后的一系列非法活动,例如抢号,高价转手出售等。到底哪些人可以申请,购买之后转卖的价格可以增长多少等,这些问题在中国仍然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以北京市为例,国土资源局于4月初公布的《北京市2006年土地供应计划》中确认,2006年北京市供地总量6500公顷,其中住宅商品房1600公顷,经济适用房300公顷,即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还不到商品房的五分之一。与此对照的是,建设部规定家庭年收入6万以下便可购买经济适用房,相当于北京 70%的家庭。这样的供求比例,再加上监管缺位,如何不滋生非法行为? 

  “十一五计划”期间的一项工作重点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目前中国居民存款已经高达15万亿人民币,而且还在快速增长,可见中国人不消费的原因并非没有钱。人们存钱的原因主要还是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多数人对于“三座大山”,即住房、医疗、教育感到无奈,只有靠储蓄来增加安全感。 

  增加经济适用房建设,完善有关制度本身并不足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但却是其必要条件。“三座大山”中只要有一项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居民就无法养成消费所必须的安全感。 

  可见,提高消费的关键,是要解决公共品严重短缺的问题,而发达市场经济体刺激消费的金融手段,如降低存款利率等,在中国难以奏效。因为发达国家的“三座大山”远不及中国的沉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机制里,加息等手段才能起到预期效果。 

  解决了“三座大山”问题,人们的消费意愿自然会增加。与其说“十一五计划”的工作重点是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不如直指问题关键——解决“三座大山”,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品,才是未来五年经济工作的核心。 

《联合早报网》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