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GUI历史

来源:互联网 发布:qq牧场羽鹤升级数据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2 07:36
 

追溯GUI历史
■ 周朝晖 《个人电脑》2005年第7期  电脑网络-技术精粹

-
-

  未来的图形操作系统将稳定在微软、苹果和Linux阵营三足鼎立的格局,三大体系各自都有坚实的基础。
  
  如果你使用电脑已经有一些年头,那么必定知道那些没有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微软的DOS、UNIX以及最初的Linux,要熟练使用这些操作系统,用户必须牢牢记住大量的命令并且达到应用自如的程度。在那些年代,如果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绝对会让人肃然起敬,但也正是由于操作的复杂性,计算机很难真正进入家庭、为普通用户所掌握。
  计算机业界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图形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代替字符界面成为广泛的共识—图形界面操作直观,用户不加以特殊训练也能够很容易掌握,计算机应用的门槛大大降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各种类别的操作系统都竞相引入图形界面,这其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微软Windows和苹果机之外,还有为数众多、但后来没落无踪的其他系统。在九十年代中期,图形界面开始真正取代字符界面成为标准,这其中又以微软的Windows 95为典型代表。进入到2000年后,操作系统原本残留的字符界面模式被完全取消,而图形界面也不满足以简陋的设计,朝向注重视觉体验的方向发展,苹果Mac OS X与微软Windows XP堪称是两大支柱。而在这之后,图形界面走向完美和个性化时代,终端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为自己设计一套个人化的界面外观,而业界则将目光放到更遥远的将来,希望能在未来操作系统中采用3D化的全新视觉界面。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将向大家详细介绍图形界面的概念起源、实现以及详细的发展历程,期间将涉及到形形色色的操作系统。
  
  从理论探索到产品雏型
  
  GUI界面电脑的概念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有一位名为“凡尼佛·布什(Vannevar Bush)”的人物,他天马行空提出一个称为“Memex”的智慧设备,他认为这种设备具有与书桌类似的外观,同时还有两个可触摸操作的显示器、一个输入键盘以及一个扫描仪,通过这个设备,用户可以访问到人类的所有知识库。在那个年代,计算机远未产生,凡尼佛·布什的想法纯属没有根据的科学幻想,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套设想极富远见,它成功地描绘了半个世纪后的计算机形态,也许微软的平板电脑曾经从Memex的直接触摸操作概念中获取灵感。
  
  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
  
  我们无法确认微软是否借鉴了凡尼佛·布什的天才设想,但可以确信的是,这套设想对操作系统引入GUI图形界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1948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lebart,GUI与鼠标的发明者)在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美国宇航局前身)工作,但他不满足于仅从事一些范围狭窄的小项目,而希望自身从事的工作能让整个世界获益。在一次上班途中,他突然回忆起凡尼佛·布什关于“Memex”的文章,并开始思考这样的设备应该如何实现。对于其中的触摸式显示屏,道格拉斯很自然就想到阴极射线管技术—在二战时,道格拉斯曾是一位雷达兵,而当时的雷达显示屏都是使用阴极射线管作为信号显示的核心装置。道格拉斯同时想到,屏幕上的信息应该以图形的方式存在,而操作者能够自由地在屏幕的任何范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个设想让道格拉斯兴奋不已,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雏形系统到20年后才真正出现。
  后来,道格拉斯离职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于1956年获得电气工程与计算机博士学位,之后道格拉斯博士进入著名的斯坦福研究所,而在此期间他可以真正将自己的构想变成现实。1968年,道格拉斯博士终于获得成功,他将自己所开发的“NLS”图形系统公开演示,这套系统包括一个圆形的CRT显示器、一个键盘和一个鼠标,其名称“NLS”是“在线系统”的缩写,因为它是建立在几台计算机联网的基础上。NLS可以显示出图形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鼠标在整个屏幕上自由选择内容,实现无纸化的办公。尽管今天看来这种场景再平常不过,但在1968年绝对是革命性的新概念,以至于道格拉斯博士在演示NLS系统时,许多家电视台都进行实时报道、并引起外界的轰动。道格拉斯博士被因此誉为是“GUI界面之父”,不过他还拥有另外一个同样响亮的头衔:“鼠标之父”—他为NLS系统研制的鼠标后来成为计算机的标准输入设备之一,并深刻影响了计算机发展的进程。
  
  Alto电脑与Smalltalk语言
  
  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让外界震惊,无纸化办公成为许多企业津津乐道的话题,施乐公司(Xerox)因此感到深深不安。印刷设备是施乐的命脉所在,在NLS系统出现后,施乐担忧“无纸时代”的到来将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冲击,意识到其中的“风险”,施乐高层认为不如抢先掌握这门技术,成为新领域的领导者,遂于1970年成立著名的帕罗奥托研究中心(PARC)来专门负责此事。尽管无纸化的风险在后来被证明纯属多余(进入PC时代后,办公纸张不仅未减少,反而消耗越多),但施乐高层当时所作的决定仍然是非常英明的。PARC成为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它拥有一流的设备和人材,几乎所有人都是博士,或是各自领域中最好的专家。很自然,PARC拿出了包括操作系统GUI界面在内的大量成果,而且也孕育了许多顶尖的科技人物,这其中包括3Com的创立者Bob Metcalfe以及微软的首席架构师(Chief Architect)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PARC中心同时进行多个研究项目,在它们的第一批发明成果中就有激光打印机,这被誉为是打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过,PARC所发明的激光打印机无法独立工作,必须有一台图形化的电脑为它提供待打印的文档才行,而在那时,尚未有这样的电脑存在。PARC的计算机科学家干脆自己动手,他们从道格拉斯博士的NLS系统中获取灵感,并于1973年发明了Alto电脑。Alto被认为是操作系统GUI界面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拥有视窗(Windows)和下拉菜单(Pull-Down MENU),并通过鼠标(Mouse)进行灵活操作,真正打破了困扰业界已久的人机阻隔,极大提升了操作效率,由此也组成了工业界的WIMP标准。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插曲:一位名叫查尔斯·西蒙尼的伯克利分校学生有幸参与Alto开发项目,他为Alto电脑编写了一个文本编辑器:“Bravo”,Bravo改变了信息组织和显示的方式,被公认是第一个“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软件。
  1975年,PARC正式对外公开Alto电脑,当时有大量的精英人物前往参观。在花旗银行的代表参观时,西蒙尼向他们演示Alto电脑、Bravo软件、网络和激光打印机的协作过程。Bravo使用各种字体来编辑文件,这些文件被显示在Alto电脑的屏幕上,然后相关数据通过以太网被传输到打印机上,而打印出的文件与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看起来一模一样。“所见即所得”的概念由此产生,而这整整比苹果Macintosh电脑早了11年,但成为标准的却是后者。
  与Alto电脑共生的还有Smalltalk语言。Smalltalk是第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且具有类似Java的自动内存管理功能,用任何语言来形容这个伟大的成果都不过分。PARC使用Smalltalk语言来设计图形化环境,并带来许多崭新的GUI编程理念,今天我们所见的所有可视化开发平台,都可以看作是Smalltalk的思想衍生。在Alto电脑发明之后,PARC的许多开发成员都希望能够将它商业化—Alto比后来的苹果机屏幕要大,一样有鼠标和图形界面,前景可观。可遗憾的是,施乐一直拘泥于“产品越大越好”的大公司作风,只愿意生产复杂而昂贵的机器,对Alto电脑兴趣不高。Alto电脑定价为5万美元,而激光打印机需要二十万美元,后者自然成为施乐的新方向,Alto电脑则被施乐高层所忽视。随后,PARC的成员坚持对Alto进行多番改进,并最终发展到Alto III型,但开发者强烈的商业化意愿再度被施乐拒绝。直到1981年,施乐公司才将Alto电脑的精简版—Star 8010文档处理机以17000美元的价格推向市场,Star 8010与Alto有较大的不同,但它具备优秀的文档处理能力,多个文档可以并列在屏幕上不相互交叠,用户可以很方便地同时处理。可惜在这个时候,施乐已经错失抢占制高点的最佳时机,在市场上Star 8010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更不幸的是,PARC的众多精英不满施乐而另谋出路,大量的精英加入苹果电脑公司展开冒险之旅,不过开发Bravo软件的查尔斯·西蒙尼却去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微软公司,后来他成为了微软的事实缔造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