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能“可持续发展”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店铺制作教程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01:59
 2005年09月29日22:24  陈履生 

  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发展是其基本的特征。字体的变化,风格的演进,将汉字的书写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使这一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其中没有人为刻意的推进,而是自然有序的发展。其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一样,循序渐进,继承发展,适时变化,一脉相承。这一发展规律中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书法是中国文化赖以传播的汉字在个体传达方面唯一的方式,表现出在中国文化上的特殊意义。2、 书法与文化存在着因果关系,是文化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好像人的衣装一样。3、 书法是民族或国家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没有或很少有外来民族文化的影响。4、 书法的练习与文化的教育同步发展,是知识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5、 书法是通过书写来实现其在功用上的最原始的意义,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在艺术审美范畴内的书写的趣味。6、 书法工具中的毛笔的独特性,表现出工具材料与艺术自身的关系问题。7、 书法因为功用的问题,表现出全民性的特点,具有普及性的特征。8、 书法在能够识字读书的人中间具有很高的使用率。9、 书法有一个为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评判体系和标准。

  与之相对照,不难发现,影响当代中国书法持续发展的原因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书法已经不是中国文化赖以传播的汉字在个体传达方面唯一的方式,也难以表现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它在中国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只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仅表现在视觉方面。2、 书法与当代文化已经不存在因果关系,书法在当代只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而且不处于主流的地位。3、 书法虽然还是民族或国家文化表达方式的一种,却直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使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异。4、 书法的练习与文化的教育已经没有关系,而且被知识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所排斥。5、 书法已经不是通过书写来实现其在功用上的最原始的意义,而是在艺术层面上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的原始功用方面的职能,更多的是以数字转化的方式来实现。6、 书法工具中的毛笔已经不是唯一,更多的是被硬笔所代替,在传播领域则以数字转换的电脑键盘为主。即使在电脑的手写输入方式之中,书写的意义仅仅是一种以笔划和结构转化为汉字内码的一种方式。7、 书法因为功用的问题,已经失去了全民性的特点。一方面是大众的书写和艺术的距离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少数的研习书法者在书写的艺术方面越来越专业化。8、 书法在能够识字读书的人中间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反映出现代化社会中的汉字在传播过程中正朝向数字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的趋势。9、 书法已经没有一个为社会或公众所认可的价值评判体系和标准。

  上述的这些方面不仅影响了中国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中国书法的未来生存问题,这可能是更为严重的问题。在如此的现状中,要理清“中国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毫无疑问,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是,尽管其错综复杂,还是可以反映到一个基本点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能否保持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是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人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其中在文化方面的变化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书法的形成、发展和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在当代发生了变化,那么,抽象地看待持续发展的问题,是难以有一个正确认知的。古代文化形态的书法与现代形态的文化之间,在当代产生了排斥的现象,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不管是古代形态的文化,还是现代形态的文化,都可以统称为中国文化,可是,这一古一今之间的巨大差异,实在难以承载在相同的媒体——书法之上。古代形态的书法要承载现代形态的文化,需要有一个书法自身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是逐步适应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化有个度的问题,它关系到当代中国文化的面貌,也就是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的问题。这是超于书法之上的一个更为宏观的问题,它决定了书法能否持续的发展。可以说,保持中国文化在当代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的问题,是需要几代人以清醒的头脑认真对待的问题。倘若失去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一种文化的全球化,那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遑论中国书法和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讨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实际上是讨论中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之中,汉字是否能够保持它的中国文化的国家表达方式的地位,是直接关系到书法本质的、核心的、基础的问题,也是首要的问题。其次是,中国书法与现代中国文化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精神的内容,能否获得社会的认同,关系到书法在当代文化中的地位,也关系到书法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只有中国书法所蕴含的文化的精神的内容得到社会的认同,书法才有可能获得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才有可能解决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相关的问题。

  中国书法在历史的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的精神的内容,是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这些内容之中,许多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反映。然而,现在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社会的发展所呈现的现代特征正动摇了书法往日的基础,其中有许多是颠覆性的破坏和消解。反映到实用的领域,硬笔取代毛笔,键盘取代硬笔,书写正失去公共性的基础,离开了公共传播的领域,在大众的个体传播之间也显得微不足道。往日的传书基本上已为电话所替代的现状,使人们动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改变了人们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人们对于书法的态度。不用了,不写了,就谈不上与用与写相关的艺术,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提倡用,鼓励写,也是书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的举措。

  书法由过去的一种传达内容的实用的方式,逐渐演变为表达文化和情感的具有独立性的艺术的方式,它在中国文化中的符号的性质,其社会意义从实用性转变为文化性和精神性,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历史和变化。当代书法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用说和20世纪前的历史相比,就是和20世纪中期之前相比,也表现出更为错综复杂的特点。在这一现实中的书法,像许多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遭遇一样,都有着几乎是相同的现代发展的问题。不同于京剧和国画的是,书法最具群众的基础,因为其准入的门槛低,或者可以说是无门槛可言。永字八法基本框架的把握,远比京剧的唱腔和国画的造型与笔墨的把握要容易得多,所以,在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当代国际艺术思潮中,人人都是书法家在中国几乎是可见的现实。这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解释的就是文化的精神的内容,就是那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文化上的血脉联系。无疑,这是维系发展的基础。可是,这种相对抽象的内容,不像书法的笔迹和图像那样具有视觉的直观性,因此,当人们谈论其重要性时,并没有一个能够支持其发展的切实的措施,而已有的一些措施也是极其表面的,所谓的“振兴”和“推进”也是脱离现实的,或是回避现实的。如此,文化性精神性的内容只停留在理论的阐述之中,而难以有效地应对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是在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表现出持续发展的历史,这种唇齿相依的互动关系使中国书法呈现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可是,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表面的展览、活动的轰轰烈烈之后,人们很难看到它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很难看到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具体的作用和影响。显然,失去文化和精神为依托的书法,是难以表现书法本体的意义,相反,会成为消解本体的一种势力。这是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最大的障碍。这一障碍不是个体性的,而是群体性的,它反映了当代中国书法的基础问题。要清除这一障碍,使中国书法事业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行,要从源头的基础问题抓起。可是,眼前的文化现实和社会现实不容乐观,也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历史上的书法是以实用为其发展的动力,以文人的把玩为提高的内因。当代书法基本上失去了历史上促进书法发展的动力,而代之以艺术推动其发展,这一动力的转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与现实的要求。当书法进入到艺术领域,进入到艺术这个专业的层面,书法也就失去了往日普及的基础。有人会对此说:现在的书法家很多,学习书法的人也很多。“多”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不管对此作如何的量化,它与历史上的使用和书写汉字人的比例是难以相提并论的,而所谓的“多”或“很多”,按比例也只能说是极少数。历史上,社会中每一个读书人通过教育自然形成的基本技能,就是书法,今天,这一基本技能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技能,需要通过刻意的专门学习才能为极少数人所掌握。这之间的差异,一种是自觉地把握,一种是刻意地把握,两者的区别说明了古今书法基础的构成,也表明了当代书法很难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提高和发展。这一问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群众基础的问题。当代书法的社会化、群众化、娱乐化的发展成为一把双刃剑,虽然为书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些群众基础,可是在书法发展的深层结构中却对当代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作为艺术的当代书法,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需要冷静地认识当代书法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像现况中的普及不够普及,提高不够提高,即使是持续发展了,内在的品质不高,也难以表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