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显卡25年历史变迁

来源:互联网 发布:怎么看淘宝自然流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4 14:03
 

  现在,提到显卡,人们就会想到游戏和电影中精美的3D图形。实际上,早期的显卡不但不能处理3D图形,甚至连2D图形都无法处理,仅仅具备显示的能力。

  时至今日,显卡不但能够处理复杂的3D图形,甚至还可以作为协处理器,运用在通用计算之中。

  实际上,显卡只是一个概括的统称。从图形适配器到图形加速器,再到GPU,显卡的名称一变再变,其功能也在不断变化。未来,显卡将承担起更多计算任务。那时候,也许它就不能再叫做显卡了。  

  从显示适配器到图形加速卡

  从显示适配器到图形加速卡的转变是显卡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那时开始,显卡开始承担计算机中的一部分计算任务,这奠定了其日后与CPU分庭抗礼的基础。

  追根溯源,早在196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就出现了计算机图形学的雏形。青年博士生Ivan Sutherland在一次会议中展示了利用计算机模拟的画板程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此后,计算机图形学开始不断发展。

  然而,进行图形处理需要计算机具备较强的并行计算能力,并对精度和运行强度有很高的要求,这对当时的计算机来说,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图形学一直受限于硬件,发展相对缓慢。

  当时,显卡的作用仅仅是将CPU计算生成的图形“翻译”成显示设备可以识别的信号,实现图形的显示,并不具备计算能力,被称作图形适配器(VGA Card)。

  上世纪80年代早期出现的Commodore Amiga创造性地将图像产生功能,包括线段绘画、区域填充、块图像传输加入显卡。它还拥有自己的一套指令集。但之后很多年,图形处理依然未被普遍加入显卡中。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在Windows系统的推动下,显示芯片厂商才开始在产品中加入一定的图形运算功能,以减轻CPU的负担。到了1993年,大部分显卡已经具备加速图形处理的能力,并开始配备较高容量的显存,性能进一步提升,名称也从图形适配器改成了图形加速卡(Graphics Card)。

  3D图形芯片的诞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的2D显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当时,PS等游戏机上已经出现了3D游戏,并吸引了大量用户。于是,众多图形厂商纷纷推出3D显示卡,例如NVIDIA的NV1、Matrox的Mlennium、Mystique、PowerVR的PCX1以及S3的Virge3D等。从这个时候开始,为了解决3D图形处理中的难题,“渲染管线”的概念开始出现,多边形转换与光源处理等功能开始被加入到显卡中。

  当时,每家显卡厂商都有各自不同的图形应用程序接口(API),给3D程序开发者带来了困难。其后不久,微软的Direct3D和OpenGL等通用API开始被普遍采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GPU与GPGPU概念的提出

  到了1999年,显卡的处理能力已经大大提升,开始成为计算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NVIDIA在推出GeForce 256芯片时提出了GPU的概念,将显示核心与CPU并列,成为计算机内两大运算核心。

  早期GPU具备的核心技术有硬件T&L、立方环境材质贴图和顶点混合、纹理压缩和凹凸映射贴图、双重纹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其后,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的引入让GPU的可编程性大大提升了。

  到了2002年,GPU的可编程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随之,一场革命到来的时机已经成熟。SIGGRAPH 2003大会上,许多业界泰斗开始共同探讨利用GPU进行各种通用运算的设想和实验模型,奠定了GPGPU的发展基础。其后3年,用统一的流处理器取代GPU中原有的不同着色单元的设计大大释放了GPU的计算能力,为今天的异构计算打下了基础。

  图形领域的两位华人英雄

  1950年,何国源在中国广东省出生。12岁的时候,他离开广东来到香港。由于家庭贫困,他在20岁的时候只身到学费和生活费都较低的台湾就读大学,这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1984年,已经在电脑领域有了丰富工作经验的何国源移居加拿大。由于创建电脑公司需要较多的资本,他与另两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最终决定进入创业成本较低的计算机图形领域,这一决定成为ATI传奇的开始。

  1963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他在幼年时就跟随父母和哥哥移居美国。从小,黄仁勋就展现出了他的冒险精神,他曾经往游泳池水面上倒上汽油并点燃,再跃入表面燃着一层火焰的水中。

  20岁的时候,黄仁勋结识了现在的妻子Lori。他对Lori承诺会在30岁的时候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1993年,刚好在30岁的时候,黄仁勋创建了NVIDIA,兑现了这一诺言,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3D图形芯片的诞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传统的2D显示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当时,PS等游戏机上已经出现了3D游戏,并吸引了大量用户。于是,众多图形厂商纷纷推出3D显示卡,例如NVIDIA的NV1、Matrox的Mlennium、Mystique、PowerVR的PCX1以及S3的Virge3D等。从这个时候开始,为了解决3D图形处理中的难题,“渲染管线”的概念开始出现,多边形转换与光源处理等功能开始被加入到显卡中。

  当时,每家显卡厂商都有各自不同的图形应用程序接口(API),给3D程序开发者带来了困难。其后不久,微软的Direct3D和OpenGL等通用API开始被普遍采用,解决了这一难题。

  GPU与GPGPU概念的提出

  到了1999年,显卡的处理能力已经大大提升,开始成为计算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NVIDIA在推出GeForce 256芯片时提出了GPU的概念,将显示核心与CPU并列,成为计算机内两大运算核心。

  早期GPU具备的核心技术有硬件T&L、立方环境材质贴图和顶点混合、纹理压缩和凹凸映射贴图、双重纹理四像素256位渲染引擎等。其后,顶点着色器和像素着色器的引入让GPU的可编程性大大提升了。

  到了2002年,GPU的可编程性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随之,一场革命到来的时机已经成熟。SIGGRAPH 2003大会上,许多业界泰斗开始共同探讨利用GPU进行各种通用运算的设想和实验模型,奠定了GPGPU的发展基础。其后3年,用统一的流处理器取代GPU中原有的不同着色单元的设计大大释放了GPU的计算能力,为今天的异构计算打下了基础。

  图形领域的两位华人英雄

  1950年,何国源在中国广东省出生。12岁的时候,他离开广东来到香港。由于家庭贫困,他在20岁的时候只身到学费和生活费都较低的台湾就读大学,这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1984年,已经在电脑领域有了丰富工作经验的何国源移居加拿大。由于创建电脑公司需要较多的资本,他与另两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最终决定进入创业成本较低的计算机图形领域,这一决定成为ATI传奇的开始。

  1963年,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省。他在幼年时就跟随父母和哥哥移居美国。从小,黄仁勋就展现出了他的冒险精神,他曾经往游泳池水面上倒上汽油并点燃,再跃入表面燃着一层火焰的水中。

  20岁的时候,黄仁勋结识了现在的妻子Lori。他对Lori承诺会在30岁的时候拥有一家自己的公司。1993年,刚好在30岁的时候,黄仁勋创建了NVIDIA,兑现了这一诺言,也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历史上的几款经典显示卡

  在2D时代,S3是显卡领域当之无愧的王者。S3 Virge是S3推出的第一款融合3D加速技术的显卡,也是第一款同时拥有2D和3D图形处理能力的显卡(之前3dfx推出的Voodoo不具备2D输出能力,仅能作为子卡使用)。这款显卡支持微软DirectX和Atmospheric effect、Z-buffering、Lighting、Shading等众多先进的加速功能。可惜的是,过分注重2D效果使得它的3D性能并不突出,在3D潮流下它很快被市场抛弃了。

  1998年2月12日,英特尔发布了和Real 3D合作设计的i740图形芯片。这是迄今为止英特尔推出过的唯一一款独立显卡。i740支持2X AGP规格,核心频率80MHz,像素填充率为55MT/s,支持DVD解压、平行资讯处理、精准像素描插补等技术。i740的2D效果不太令人满意,但它的3D性能在当时还算不错。它做工精美,并且首次在民用级显卡中采用散热风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后来,英特尔将i740改进后集成进了810芯片组。

  3dfx在被NVIDIA收购前推出的Voodoo5 6000显卡就像一颗流星,虽然生命短暂但却光彩夺目。将其视作最后的赌注的3dfx为其采用了4颗VSA-100核心的豪华配置。这款显卡的像素填充率达到了1464MT/s,不考虑对新版本DirectX的支持的话,这款显卡的实测性能甚至与4年后的主流产品不相上下。可惜的是,它巨大的功耗和高昂的价格注定它无法挽救3dfx。值得一提的是,3dfx不仅在处理技术上领先,在理念上也非常超前。Voodoo5 6000的多核心并行的架构是NVIDIA SLI技术的前身。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