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oot在开发板上移植过程详解(3)---U-boot实现源码分析(第二阶段)

来源:互联网 发布:ubuntu 14.04 lts安装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6 23:08

转载:http://www.cnblogs.com/ljf181275034/category/340671.html

 

U-boot的第二阶段和bootloader所完成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顺序上有点差别。另外,u-boot在启动内核之前可以让用户决定是否进入下载模式,即进入u-boot的控制界面。

     第二阶段是从lib_arm/board.c中的start_armboot函数开始的。移植u-boot的主要工作在于对硬件的初始化,驱动。这里就重点按照硬件的操作上。

     (1)初始化本阶段要用到的硬件设备

      这里最重要的是设置系统时钟,初始化串口,只要这两个设置好了,就可以从串口看到打印信息。board_init函数设置MPLL、改变系统时钟,它是开发板相关的函数,在board/samsung/smdk2440/smdk2440.c中实现。值得注意的是board_init函数还保存了机器类型ID,这将在调用内核的时候传递给内核。

      串口的初始化函数主要是serial_init,它设置UART控制器,是CPU的相关函数,在cpu/arm920t/s3c2440/serial.c中实现。

     (2)检测系统内存映射

      对于特定的开发板,器内存的分布是明确的,所以可以直接设置。board/smdk2410/smdk2410.c中的dram_init函数指定了本开发板的内存起始地址为0x300

00000,大小为0x40000000.代码如下:  

int dram_init(void){    //这两个值都定义在include/configs/smdk2440.h中     gd->bd->bi_dram[0] . start = PHYS_SDRAM_1;          //即0x30000000     gd->bd->bi_dram[0].size = PHYS_SDRAM_1_SIZE;        //即0x04000000     return 0;
}

     这些设置的参数,将在后面向内核传递参数时用到。

   (3)U-boot命令实现

     我们已经知道,即使是内核的启动,也是通过U-boot命令来实现的。u-boot中的每个命令都通过U-BOOT-CMD宏(在include/command.h)来定义,格式如下:

U_BOOT_CMD(name, maxargs, repeatable, command, “usage”, "help”)

各项参数说明如下:
name:命令的名字,注意,它不是一个字符串(不要用双引号括起来)
maxargs:最大的参数个数
repeatable:命令是否可重复,可重复是指运行一个命令后,下次敲回车即可再次运行
command:对应的函数指针,类型为(*cmd)(struct cmd_tbl_s *, int, int, char *[])
usage:简短的使用说明,这是个字符串

     下面以bootm命令来说明,它有如下定义:

U_BOOT_CMD(
        bootm, CFG_MAXARGS, 1, do_bootm,
        "string1”,
        "string2"
);

    利用U_BOOT_CMD的宏展开后的命令如下

cmd_tbl_t  __u_boot_cmd_boot  __attribute__  ((unused, section(".u_boot_cmd")))  = { "bootm", 
                                     CFG_MAXARGS, 1,  do_bootm, "string1", “string2”};

    对于每个使用U_BOOT_CMD宏来定义的命令,其实都是在".u_boot_cmd"段中定义一个cmd_tbl_t结构,如下:

struct cmd_tbl_s {    char *name;                                           //命名名称     int maxargs;                                          //最大参数个数
      int repeatable;                                       //是否允许自动重复     int (*cmd)(struct cmd_tbl_s *, int, int, char *[]); //实现函数     char *usage;                                          //帮助信息(短)    char *help;                                           //帮助信息(长)};
typedef struct cmd_tbl_s cmd_tbl_t;

     在u-boot的链接脚本board/smdk2410/u-boot.lds中有如下定义:

__u_boot_cmd_start = .; 

.u_boot_cmd : { *(.u_boot_cmd) } 

__u_boot_cmd_end = .;

     在程序中就是根据命令的名字在内存段__u_boot_cmd_start~__u_boot_cmd_end找到它的cmd_tbl_t结构,然后调用它的函数(请参考common/comm

and.c中的find_cmd函数)。

    (4)引导内核的实现

     U-boot也是通过标记列表向内核传递参数的。ARM Linux内核对bootloader的引导功能有一定要求,在执行内核代码前必须设置下列条件:

     & 对CPU寄存器的设置为R0=0, R1=机器类型ID,R2=引导参数列表的地址

     & 必须禁止中断(IRQ与FIQ)

     & CPU必须处于SVC模式

     & MMU必须关闭

     & 数据缓存必须关闭
     现在linux虽然支持两种格式的引导参数,这里主要介绍最常用的新的方式---即上面所说的标记列表的,这种方式灵活,且对参数的描述更细致。

     标签列表的每个标签由标签头和标签体组成。标签头说明这个标签的大小(单位是整数不是字节)以及这个标签的类型。类型是由内核定义好的一个数字。标签头用一个结构体struct tag_header表示,如下:

struct tag_header{    u32  size;    u32  tag;};

 

     在标签头之后,根据标签的类型,所需的标签体也是不同的。标签列表的结束由一个特殊的标签类型ATAG_NONE标志,它没有标签体。

     比较重要的两个标签类型是ATAG_MEM(设置内存信息)和ATAG_CMDLINE(用来传递命令行参数,即U-boot的bootargs变量的内容),这里列出来,需要的请大家查看google。下面给出一些小细节:

     &u-boot源码中给出了一些设置标签列表的源代码,放在文件lib_arm/armlinux.c中,方法是先定义一个全局变量static struct tag *params,其中这个结构体的类型是一个将所有标签类型组合在一起的结构体,如下所示:

struct tag {     struct tag_header hdr;     union {       struct tag_corecore;       struct tag_mem32mem;       struct tag_videotextvideotext;       struct tag_ramdiskramdisk;       struct tag_initrdinitrd;       struct tag_serialnrserialnr;       struct tag_revisionrevision;       struct tag_videolfbvideolfb;       struct tag_cmdlinecmdline;       struct tag_acornacorn;       struct tag_memclkmemclk;     } u; }; 

    所有标签的头格式都是相同的,只是标签体不同,因此用联合体的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下面就是设置起始标签的函数代码:

static void setup_start_tag (bd_t *bd){      params = (struct tag *) bd->bi_boot_params;      params->hdr.tag = ATAG_CORE;      params->hdr.size = tag_size (tag_core);      params->u.core.flags = 0;
      params->u.core.pagesize = 0;      params->u.core.rootdev = 0;      params = tag_next (params);}

    在这个函数中,首先将变量params的值设为标签列表的开始地址,然后逐个设置标签中的成员,最后params变量的值将指向下一个标签应该设置的地址。其中,tag_size是一个宏,用来得到标签的大小。最后,用于设置标签列表结束的函数如下:

static void setup_end_tag (bd_t *bd){params->hdr.tag = ATAG_NONE;params->hdr.size = 0;}

    对于ARM架构的CPU,都是通过lib_arm/armlinux.c中的do_bootm_linxu函数来启动内核的,方法如下:

    首先,获得内核映像的入口地址:

theKernel = (void (*)(int, int, uint))ntohl(hdr->ih_ep);

     这样theKernel就指向内核存放的地址(对于ARM架构的CPU,通常是0x30008000),这里的hdr指向内核U-boot映像头部数据的指针,而hdr->ih_ep就是内核的入口地址,最后用下述代码调用内核:

theKernel (0, bd->bi_arch_number, bd->bi_boot_params);

    这里的bd->bi_arch_number就是前面board_init函数设置的机器类型ID, bd->bi_boot_params就是标记列表的开始地址。根据ATPCS调用约定,上述函数的三个函数分别放在寄存器R0,R1,R2中,这样就实现了内核要求的入口条件。

    讲到这里,有关的U-boot的关键源码分析分析部分就完成了,下次开始就来U-boot移植的实践操作篇。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