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程序,右手美食

来源:互联网 发布:win10运行软件通知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13:50
四川人比较讲究“吃”,把“吃”当成一种文化。

我有幸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小镇——西坝(我称其“豆腐之乡”),小时候并不把“吃”当回事,一日三餐也不愿去多想,饿了就吃,没吃的就哭。但是,一样东西让我百吃不厌——豆腐脑,除了乐山你根本就吃不到正宗的豆腐脑。豆腐脑的发源地是乐山牛华(我母亲的家乡),“牛肉豆腐脑+蒸笼牛肉”在我看来简直就是人间极品。上个星期六回了一次家,上街的时候还和女朋友吃了一碗,居然现在涨成1.5元了,还是自己弄划算一点。在成都,还是在川师一家牛华人开的小店吃过几次(2.5元/碗,$_$简直有点离谱哈),科大这边吃过一次,那哪能叫“豆腐脑”,称为“豆腐渣”还差不多,就是这些TMD只知道赚钱的人把人间美食给糟蹋了。

母亲以前是个厨师,记得我小的时候最爱去母亲工作的小食堂(专门为贵宾准备美食的地方),那时候只知道那地方有很多好吃的,也没寻思着跟大厨学上几招,以至于上小学的时候只知道做面条和蛋炒饭。上了初中,不知道哪天突然对做菜起了兴趣(因为平时在家耳濡目染,虽然每次母亲做饭的时候我都不愿去瞅上一眼,但是在吃的时候也知道菜里放了那些调料),记得那天做了一个青椒肉丝、鱼香茄子、好像还有一个汤。母亲回来的时候几乎很是吃惊,然后尝一下味道,感觉还不错,当时我就兴奋的不得了,那种高兴劲至今在写程序的时候还依然可以感触到。从那以后,每当母亲做我不会的菜品时,我就在她身边很认真的学习。

现在,平时一般都在食堂吃,在食堂能够称得上美食的菜品不多,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生理需要而无意识地选择一些。周末的时候,自己做,想吃啥就做啥,不说是极品倒也符合自己的胃口。除了夏天,最喜欢做的还是牛肉豆腐脑,到菜市把买来的牛肉切成丁,在热水中“抄”一下把血收了,然后和老姜一起放在小锅里熬,待到5成熟的时候,放入辣椒、盐、鸡精、香料,直至将牛肉熬软。豆腐脑关键是调味料,你必须准备:炸好的黄豆、细葱端、切碎的芹菜、新鲜的花椒粉、大头菜粒、红苕粉丝。最后是“煮豆腐”,将适量豆粉放入烧开的水中搅拌,直至其有一定的粘稠度,然后用合适的工具(一般那些“豆腐脑专卖店”都有自制的工具)将豆腐“切片”(很薄),等到熬熟了之后,就可以开始享用了。在碗中放上辣椒酱、豆油、味精、葱、芹菜,随后将煮熟的红苕粉加入其中,然后舀入前面“煮”好的豆腐,最后淋上香喷喷的牛肉(加点汁味道更佳),建议加点醋。

小时候,喜欢吃学校门口的“麻辣烫”,味道虽然不错,但是每次吃了不久总是肚子痛(不痛才怪,那个汤不知道何时才换一次)。那东西和现在成都的火锅大同小异,火锅好不好吃关键看其中的油多不多,有些商家为了让他们的味道“巴适”,还特地将那些剩菜中的油回收(很是恶心)。总之,成都的火锅不怎地,更谈不上啥“健康食品”了。

再说说现在比较流行的“自助火锅”,就是您随便吃,吃多吃少也是一个价。有些经营得当的商家,将所有你想到和你没有想到的食物都奉上,让你把胃撑到极限。其实,吃了之后除了多上几次厕所外无所裨益。

我最欣赏的还数四川(特别是乐山)的家常菜,味道好不说,至少吃了心里舒坦。

最后,回到我的出生地——西坝,制做豆腐离不开好水,西坝本是乐山附江岷江边的一个小镇,因当地水质清洌,特别适宜于磨豆腐,西坝豆腐也因此成为川内名食之一。能够将豆腐做成上百种菜品,真叫人暗自称奇。就在这个春节,回到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镇,重拾儿时的记忆,回想起了小时候泛舟岷江的情景。同时,也不忘品尝地道的西坝豆腐,印象最深的几个菜品是:“划蛋豆腐”、“灯笼豆腐”、“熊掌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