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作恶已成历史?

来源:互联网 发布: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301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01 19:48

当2004年Google准备上市的时候,Larry Page和Sergey Brin向外界宣扬他们公司的定位信条:不作恶。然而时过境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起这一信条。

最近关于Google街景地图的讨论则说明了这一点。事实证明,谷歌收集的不仅仅是图片那么简单:联邦当局已经三番五次的告诫我们,谷歌同时也从Wi-Fi系统里剽窃我们的个人信息,其中包括电子信箱和密码。

谷歌此举是否违背了其“不作恶”的承诺?现在还很难讲。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有点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到足够让联邦通信委员会给他们下一张25,000美元的罚单,此外,此举还遭到了国会和提倡拥护隐私权者的强烈反对。

此外,谷歌已经被多项指控多项罪名,其中包括违反版权,利用他人的劳动来为自己谋取私利,违反欧洲的个人隐私保护法.“不作恶”的承诺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随着Google从一家小公司一跃成为行业霸主,已经不愿再做卑躬屈膝的行业巨头。他们总是以一副趾高气昂的态度去处理任何争论,总是告诉大家“相信我们”和“对Google有益的就是对世界有益的”之类的话。

是什么使得像Google这样的一家到处都是充满智慧、工作努力的工程师、精明的营销人员、出色的法律人士的公司不断陷入困境,堕落到了和他们的死对头微软一样的地步呢?

但仅仅将发生的一切归因于一家公司的权势或者傲慢显得有失公允。在今天的高科技行业,类似的一幕在不断上演:
Mark Zuckerberg去年同意在未来的二十年内每两年接受一次第三方审计机构的审核,以确保用户的隐私受到保护。他已经不止一次为Facebook关于隐私和资料所有权上的政策改变道歉,不过说实话,道歉管用的话,还要警察干啥。

Amazon也不例外,Jeff Bezos就因为与其他公司共享用户信息和浏览器里缓存中的数据信息遭到了业界的批评。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苹果“富士康风波”之前就已经因为利用个人信息来给用户推荐音乐的做法而身陷麻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巨头们的举动给创业公司们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如Path的公司收集客户数字通讯簿的事情东窗事发后,该公司的创始人辩称这是“IT行业的潜规则”。遭受到了暴风骤雨般的猛烈抨击之后,他最终取消了这一政策。

是什么让人们对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里发生的这一切习以为常?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监管者和大众的紧张不安?

一位硅谷长期投资者Roger Namee称,Google的问题不仅仅只是普通的企业困境那么简单。他认为,Google的生意被苹果公司逐渐的削弱,现在他们处于防御状态。当人处于防御状态的时候,做起事情来容易情绪化而且不合理,从而滋生不良行为。

然而,“不作恶”同时也意味着愈加微妙化的社会规范的不可能性,很多网络公司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几乎每个“现象”级别的科技公司,在带来技术上的革新时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AWS云服务为中小企业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Twitter和Facebook让你的言论被数百人知晓,而诸如Google翻译一类的工具让我们超越了以往的语言障碍。

Linkedin创始人Reid Hoffman称,科技公司需要建立这样一种公司文化:

“‘我们肩负改变世界的使命,世界因为我们变得更加美好’,而不仅仅是‘我们创造就业机会’,如果仅仅是创造就业就会,烟草公司就可以做到。

许多科技公司为我们带来像Google搜索这样的免费而好用的伟大产品,进而引领新的互联网文化潮流。简单来说,他们的想法就是‘任何对我们进行监管的行为弊大于利,你们不是社会建筑师。’我不支持这样的做法,但我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那些认为他们开创了历史的高科技公司高管们在历史面前也不过是一群无知的孩子而已,和我们其他人一样,他们也被变革的速度搞得晕头转向。我们必须一分为二看问题,例如汽车改变了世界,方便了我们,但是过去的十几年,道路,加油站以及市郊的不断增加也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同样,五年前几乎都无人知晓Facebook,而现在它却是一个拥有超过8亿用户的社群,这当中完全没有先例可循。当该技术的创建者对他们所拥有的影响力还不甚理解的时候,现状的监管者们似乎也是一筹莫展。

此外,越是聪明人越容易妄自尊大。对于他们来说,成功总是来的很快,随之而来的是获得数以亿计的金钱。整个世界都为之喝彩,所以但你身处如何为更好的改变世界的位置的时候,人总能更好的看清自己。

同时,这些聪明人还会犯用自己的观点推而广之的错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像我们一样的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和“我们“一样。不是每个人都对私人信息被泄露以及生活在网络中的总目睽睽之下毫不介意的。

硅谷的另一个危险之处,同时也是它的优点之一就是:对失败的宽容。在一个有趣项目上失败被看作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方式。最有名的例子当属乔布斯曾被逐出苹果公司,随后又在NeXT电脑公司折戟,曾经一度又在Pixar苦苦挣扎。但这一路走来,他学会了很重要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技能。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如果技术必须以分享私人信息的新理念来构建一种新的文化,唯一方法则是通过不断试错,从而去了解人们的心理底线在哪里。

这种观点是自私的,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完全错误的。对于局外人来说,它看起来更像是这些公司在玩“该死鸟朝上,不死万万年”的游戏,他们不断挑战甚至是超越道德底线。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Hoffman认为,技术产业必须承认它的产品在塑造社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是好人,我们没有恶意,相信我们”的口头承诺,而是必须成立一个业内小组,和政客们围绕私人资料和隐私就整体问题进行讨论。在这方面Twitter可谓开了个好头,有些事情,你想要让用户相信你,就必须拿出点诚意来。

Via Nytimes

(Danice 供雷锋网专稿,转载请注明!)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