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科技的载体

来源:互联网 发布:mac怎么把文件夹隐藏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7 21:47
与凯文•凯利(简称K.K)的上一本《失控》比起来,他的最新著作《科技想要什么》在国内引起的反响显然要小一些。一方面,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文版发行时,亲自到中国布道宣传;另一方面,领教过《失控》晦涩难懂的读者,可能对这本《科技想要什么》望而生畏。 
   
作为《连线》杂志的联合创始人,凯文•凯利一直走在互联网文化与创新的思想前沿,但无论是《失控》还是《科技想要什么》,严格意义上都很难定义为一本互联网业的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科技和哲学的未来学著作。 
   
凯文•凯利创作本书的初衷来自他对科技发展的矛盾心态。科技在为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如核电之前被认为是安全和清洁的下一代能源,但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又让人们重新意识到,一旦科技失控,它带来的负面结果可能是难以承受的。 
   
拒绝科技发展,回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现在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科技向何处发展,科技的未来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最终将带给人类和地球什么样的结果,人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科技,就成为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这也正是作者发现和试图回答的问题。 
   
科技:第七种生命形态 
   
我们用三句话来总结凯文•凯利在这本书中提供的洞见:一、科技的出现早于人类,科技更应该看作第七种生命形态而非人类发明的工具;二、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三、科技整体而言是正面的,不止是因为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好处,而是在作者看来,科技是必然的。 
   
凯文•凯利开创性的将科技作为一种生命态去解读,他认为科技是单细胞有机体、菌类、动植物等之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他也因此创作了一个新的词语——“技术元素”,用来代表科技、文化等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创作。他认为存在一种外熵(同样是作者发明的一个词汇,用来对应熵所代表的混乱和无序)的力量,利用技术元素,在初始的混沌宇宙中孕育了有序的天体,也最终孕育了像人类的生命体。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结论,你会看到一点智能设计论的影子。智能设计假说是相对进化论的一种假设。智能设计论的倡导者认为,“在自然系统中,有一些现象用无序的自然力量无法充分解释,以及一些特征必须归结于智能的设计。”显然,智能设计论得到了神学或者宗教人士的认可。 
   
实际上,凯文•凯利也在书中用大幅篇章来论述进化论在他眼中的种种不合逻辑之处。他似乎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个关于技术元素的方程式,带动宇宙万物向一个方向发展。因为宇宙万物总是向着熵增加的方向去发展,那么技术元素所代表的外熵,是唯一能够对抗这种无序的力量。人类是技术元素的阶段成果之一,也是接下来科技发展的最佳载体。推论到这里,科技一定是正面的,因为科技是必然的结果,而不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那么科技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是生命和意识被装入物质和能量的世界,而是生命和意识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并且超越物质。用作者的话来说,“从根本上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自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星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这条轨迹摆脱了古老的物质和能量的束缚,过程缓慢但不可逆转。” 
   
商业化解读K.K 
   
如果说本书只是一本科技哲学著作是不准确的。因为作者总结了科技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很好地概括和解释了互联网和IT产业正在发生的一些事实,也为未来的商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作者列举的科技特性有很多,我们试举两例。 
   
首先,科技的必然性。如前所述,按照凯文·凯利的观点,科技是必然的,人类的诸多发明创造是天才的产物,但也是必然的产物。与其说我们在发明,不如说世界在等待我们去发现。 
   
为了保证科技的必然出现,这种创造过程一定是冗余的,也就是说一定有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做同样一件事情,才能确保结果的必然出现。 
   
人类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不是只有单独一人发现和完成的。第一次观察到太阳黑子的,是四名独立的观测者,包括伽利略,时间都在1611年。温度计有六位不同的发明人。爱德华•詹纳之前有四位科学家独立发现了接种疫苗的功效。三位不同的天才发明了小数。甚至即使是神奇的相对论与E=mC2,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也最多晚上十年左右的光景出现,因为亨德克•洛伦兹在1905年提出了一种关于时空的数学结构,正是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同一年。 
   
如果反推这种必然,对创业者来说,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所谓创新和发明,可能不如想象中那么独创和领先。可能在你为自己的一个伟大发现欢欣鼓舞时,地球上正有无数的人也在做相同的事情。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公司越来越难以用单一产品创新来维持领先。 
   
但是凯文•凯利也发现,发明有一个倒金字塔,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层涉及的人数在减少。思考一个发明可能性的人有1000~10000人,考虑如何实现的可能有1000人,而研究具体细节的人只剩下100人,开发解决方案的变成10个人,最终功成名就的可能就是那1个人。 
   
很多人看到一个伟大的产品,会说,我早在五年前就想到了,但是拜托,从说到到做到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所以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一定欢迎这种说法,不管是不是扎克伯格抄袭了别人的想法,但是重要的是他率先做出来了。 
   
其次,科技的仿真性。早在《失控》一书中,凯文•凯利就提出了人与科技的融合。在这本书中他更进一步提出,科技与人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相当于两种生物的共生关系。 
  
众所周知,生命体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排异反应,对非本生命体的物体产生排异,何况是跨物种的。那么,谁能够更好解决科技产品与人类的排异反应,谁就会更容易取得成功。我们可以在个人电脑上看到这种变化,也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乔布斯带领的苹果会走向成功。因为苹果的触摸界面和Siri操纵,更符合人——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习惯。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以后找到了一个测试产品仿真性的最好方法,把产品交给婴儿。婴儿最先学会使用的产品,一定是最具人性的产品。而目前为止,我们都知道,iPad是婴儿的玩具,而PC不是。更向远思考一点,在未来,竞争的最终境界是,看谁能实现了“碳基生命”(生物体)与“硅基生命”(电子科技提)的完美结合。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582790100zth8.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