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口心手足均到及发表(“How to Read”下篇)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中flag是什么意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4/28 13:34
文章开始之前先记录明天的一件事情,昨天《程序员》杂志第8期出片,看到晚上11点左右,然后出去吃饭,路过一家小龙虾的地方,JJ说这家肯定好吃,于是四人进去。本来JJ和OY今天要去体检的,在我们的威逼利诱之下改在明天,于是乎每人干掉两瓶啤酒,爽歪歪,不过后来JJ和我都认为没有喝够。相约改天如果再有机会,至少多加两瓶,不过有种被骗的感觉,北京9度竟然10元一瓶,结账的时候傻了,早知道还是普通燕京好了,节省的钱多来几只小龙虾,岂不爽哉。

上回说到读书之前要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而且在某一时期内专注,即要有一个短期或者中期的目标,而不要东打一耙西打一棒,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回书要说我看《读书的艺术》所积累到的“How to Read”的另外两点收获,即读书时要眼口心手足都要到,而且还要多去发表,使看到的东西消化为自己的东西。

眼到是最容易理解的方式,这里不详述。口到也比较容易理解,小学中学老师经常让我们背诵某一个片断,其实是让我们领会这精彩片断中的含义,可惜我们经常当成是任务。这时的口到就是当你遇到很舒服的文字,有感觉的时候要读出来,有时甚至是多读几遍。比如胡适老先生在《读书》里谈到“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金印紫绶,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这话说的再理,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凑”,还有“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即是这个道理,况且在读这些美文的时候的确也是一种享受。

这里要稍微重点谈一谈心到,即深思。其实不仅是读书,生活也是,路过多少人,见过多少事,如果不加思索,是感觉不多的,为什么那些文学家的笔下常能描绘出传神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深思的结果。也只有通过深思,在书读之后才能有效地吸收一些,否则全是黑压压的文字,是没有多少收获的,造成徒然的浪费。这里还是用前人的观点来佐证,还是胡适在《读书》里提到的“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这里的“疑”和“问题”都是告诉读者要思考。宋朝的大思想家程颐也曾说“学源于思”,没有思考,不带着问题去探究,结果只能是欢愉眼睛一时的享受。张其昀在《读书方法》里也说“故学问之道,以致思为最要,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应该说,边读边思为读书之要义也。

接下来谈到的三个地方——手到、足到及发表——其实要表达的意思大体差不多。这里需要先解释的一点就是“足到”,这里的“足”是指游走、结交朋友的意思,是指读“大书”的意思。从书本中我们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其实社会或者人生是本大的书,从别人的思想里有时我们可能获取得更多,所以我在从前写的东西里也多次提到在网络时代我们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知识,还要经常地出去走走,与朋友们直接交流一下思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辩才。好,回到“手到及发表”,简而言之,“手到”即要多抄书、多做笔记,而发表则是把看过的东西再整理,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论是发表在报刊杂志还是自己的Blog上,都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胡适先生常说“发表是吸引知识和思想的绝妙方法”“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申述、用自己的语言记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才算是你自己的了。”而王力在《谈谈怎样读书》里也有一段是讲这个意思的,比如“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做了笔记,又做眉批,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好的读书报告简直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我只所以写“How to Read”这两篇Blog也是源于此,看过《读书的艺术》发现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想必对其它人也受用,于是整理在这里。而说到做笔记或者抄书,张其昀是这样写的“心有所得即随手笔记(或曰札记,亦曰疏记),日积月累,自然充足,后重省览,习与性成,学觉笔倦,所谓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有。”,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做了笔记一定要重温,否则效果不大。吴晗在《谈读书》里也说到这个方面,“除了多读之外,还得多抄,把重点、关键性的词句抄下来,时时翻阅,这样便可以记得牢靠,成为自己的东西了。”而蔡元培在《我的读书经验》里讲了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说王渔洋读书时,遇到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论及如何阅读的文章还有很多,但大多就是这几条:先要有自己的知识架构,然后为了填补这个架构要在某一段时间内专注于一个领域,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则要多动眼、动口、动心、动手(包括摘抄与发表)及结交朋友。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多动手,我也有不动手的习惯,所以常感觉读了东西而无印象,今后会加强这一方面的锻炼。朋友,你在哪方面有缺失呢?或者有经验呢?何不一起来分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