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与网格计算

来源:互联网 发布:简单的冒泡排序算法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16 13:41

读书笔记:

kaiwii的理解:

1、网格计算如同联邦国家,遇到外敌入侵,就需要各自分配一定资源,来对抗外敌。而网格计算就是,异构的计算机共享一定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储存资源),来共同完成一件单一计算机不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网格计算比较适合桌面平台的时代,就是算单一计算机有一定的 运算能力,但是还不强的时代

2、云计算。就是计算机资源集中在少数,机构手上,用户通过按照自己的需要向这些机构购买计算机资源。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当下的时代,因为现在ipad等移动设备大行其道,而这些设备由于工业制作工艺在短时间来计算能力不会得到质的提高。所以,在短的时间内,用户所依赖的个人平台(即所谓的客户端)的运算能力不会很高。但是,有些时候,用户却需要较大的计算机资源(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储存能力)。这个时候,用户就可以通过向拥有较大计算机资源的机构购买计算机资源。比如,amazon ec2。说到这里,你可能感到网络会是一个瓶颈。但是,说一个事实给你,你可能会打消这个想法。根据摩尔定律,传统的计算机能力,即cpu运算速度等,发生质的飞跃需要18个月的时间,而网络的发展速度却只需要9个月。而且,很多人都感到传统计算机能力的发展已经到达了瓶颈期,而网络能力的发展的路还有很长。

原文转载:

最近不断有人或询问云计算与网格计算的区别,或认为云计算是网格计算的延伸,甚至有学者写出比较的论文:http://people.cs.uchicago.edu/~iraicu/publications/2008_GCE08_Clouds_Grids.pdf。事实上,云计算和网格计算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本文将澄清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区别,至于云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等等概念,读者可以以此类推。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硬件、平台、软件)。 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这种特性经常被称为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 

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也可以使任意其他的服务。 

云计算不是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一种付费模式,不是一种IT技术,不是一类IT产品,不是一种付费模式,不是SOA,不是虚拟化或虚拟化软件,不是简单地将购买变为租赁,不是分布式计算,不是高性能计算,不是网格计算,不是软件即服务(SaaS)。

网格计算是指分布式计算中两类比较广泛使用的子类型。一 类是,在分布式的计算资源支持下作为服务被提供的在线计算或存储。另一类是,一个松散连接的计算机网络构成的一 个虚拟超级计算机,可以用来执行大规模任务。该技术通常 被用来通过志愿者计算解决计算敏感型的科研、数学、学术 问题,也被商业公司用来进行电子商务和网络服务所需的后 台数据处理、经济预测、地震分析等。

网格计算强调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以做为请求者使用其它节点的资源,任何人都需要贡献一定资源给其他节点。网格计算强调将工作量转移到远程的可用计算 资源上。云计算强调专有,任何人都可以获取自己的专有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是 由少数团体提供的,使用者不需要贡献自己的资源。在云计算中,计算资源被转 换形式去适应工作负载,它支持网格类型应用,也支持非网格环境,比如运行传 统或 Web2.0 应用的三层网络架构。 网格计算侧重并行的计算集中性需求,并且难以自动扩展。云计算侧重事务性应 用,大量的单独的请求,可以实现自动或半自动的扩展。

网格的构建大多为完成某一个特定的任务需要,或者支持挑战性的应用。这也是会有生物网格、地理网格、国家教育网格等各种不同的网格项目出现的原因。而云计算一般来说都是为了通用应用而设计的。云计算一开始就支持广泛企业计算、Web应用,普适性更强。
网格计算的主要思路是聚合分布的松散耦合资源。而云计算的IT资源相对集中,以Intenet的形式提供底层资源的获得和使用。

在对待异构性方面,二者理念上有所不同。网格计算用中间件屏蔽异构系统,力图使用户面向同样的环境,把困难留在中间件,让中间件完成任务。而云计算,不同的服务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异构型,所有传统的方法在这里都可以应用。有的提供基础设施,类似传统的服务器,用户选择操作系统和应用环境,有的则屏蔽了操作系统、基础设施和系统软件的差异,比如Paas服务。

简言之,云计算和网格没有任何内在联系。网格计算一直在发展,只是它和云计算的出现没有任何关系。网格计算作为一种面向特殊应用的解决方案将会继续在某些领域存在,而云计算作为一场IT变革,则会深刻影响整个IT产业和人类社会。

原文链接:http://blog.csdn.net/liuliming3000/article/details/413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