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型四剑客 之 MEC与攀梯术

来源:互联网 发布:rush鼻吸器淘宝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5/22 04:33

http://piglili.blogbus.com/

 

 

一、攀梯术是什么?

攀梯术是一种一对一深访中使用的探询(probing)技术,用于挖掘人们如何利用某些概念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事/物的想法,以及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它被广泛运用于营销学,结合手段目标链理论(Means-End Chain Theory,下称MEC),帮助研究者了解消费者如何在产品属性(product attributes, A)和个人价值(values, V)之间产生有意义的关联,从而知晓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因此,在探讨攀梯术之前,需要先了解MEC。

二、手段目标链理论

MEC由Jonathan Gutman等在1982年提出,在该模型提出之前,关于消费者价值观的调研主要采取问卷方式,如Rokeach 价值观测量问卷、价值观列表(LOV)、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问卷(VALS),将消费者按价值观划分为不同的群体。这种方式更多探讨的是某些产品属性是否重要(if)、重要程度(what degree),而无法解释它们为什么重要(why)、如何重要(how)。

MEC则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个人价值观和产品属性结合起来解释消费者行为,提出手段价值链的模型以建构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链条由属性 (attribute, A)、结果(consequence, C)和价值观(values, V)三个不同抽象水平的等级构成。消费者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是消费的目标;产品属性是取得价值的手段;消费产生的结果是联系这两者的中间环节。三者构成一条属性-结果-价值链(A-C-V,如下图)。

 




MEC 模型有助于分析消费者的购买动机,而且它覆盖层面有仨,反映了整个消费决策过程。同时,属性、结果和价值观是消费者对于产品认知的内容(他/她脑海中的产品知识),它们之间的联结构成了认知结构。对于内容和结构的梳理,相当于建立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心智模型。运用在UX领域,适用于分析用户需求,梳理产品功能及利益点点,确定市场定位等。

而攀梯术作为一种访谈技术,是找出属性、结果、价值观之间的关键概念及其联系的重要手段。

三、攀梯术之基本

攀梯术通过一系列直接的探询问句(典型的提问形式是“为什么那对你来说很重要 ?”“ 那对你意味着什么 ?”),挖掘出属性(A)、结果(C)、价值观(V),以及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每条A—>C —>V链被称为一条梯子。访谈过程,就是从A“攀向”V的过程,例如,在最早介绍攀梯术应用的文献中,举出如下经典案例:

研究员:您喜欢哪种口味的薯片?
用户:香蒜味的
研究员:为什么呢?
用户:味道浓
研究员:为什么喜欢味道浓的呢?
用户:这样就不会一次性吃太多了
研究员:一次性吃太多会怎么样吗?
用户:会长胖
研究员:长胖对你意味着什么?
用户:身材不好
研究员:身材好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用户:我自尊心强,觉得胖了会被人笑话

该段对谈得到的梯子——




那么,作为访谈起始点的A,又如何获取呢?可以从讨论用户感知到的、待比较的产品/品牌/服务的差异开始。差异的抽取有三种基本方式:

(1)三元组比较,即凯利方格法
在所有产品中选三个为一组,让用户说出哪两个相似,哪一个与另外两个不一样,以及为什么
(2)偏好排序
让用户对所有产品按照使用偏好进行排序,然后让用户解释为什么最喜欢/不喜欢某个
(3)自由选取
从一个事先制定的属性列表中抽取概念

对于(1)、(2),可以直接开始攀梯。对于(3),可以凭经验抽取其中一个A展开攀梯,或者将所有A陈列出来让用户进行相对重要性打分,然后选出最重要的一个展开攀梯。

在攀梯的过程中,越往上爬难度越大,并且不时会遇到所谓的block(用户卡壳),因为:
1. 用户想不出为什么
2. 攀得越高、越接近V,层次越抽象,离原本的讨论主题越远,离用户的个人生活越近,会遇到隐私或用户防御的问题

同时,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

1.在访谈过程中,如何在电光火石间判断已到达V?
2.用户一句话可能含若干个A\C\A&C.,如何迅速捕捉下来,然后逐一展开攀梯?
3.在攀梯过程中,往往并非一直往上攀,存在又上又下的过程,研究员如何控制好谈话?
3.诱导?引导?由于攀梯术最大危险在于主动替用户说出概念,因此访谈过程中会变得有点小心翼翼(有点呆滞地只懂不断问为什么),正常的技巧发挥不出来
4.由于老是要绕着弯儿追问为什么,用户可能觉得你很傻,如何让对方不至于讨厌?
5.攀得越高,内容越私人,如何让用户信赖你并敞开心扉?
6.这类访谈对用户和研究员来讲都有点辛苦,如何抗疲劳?

综合一些文献和个人经验,给出两类建议

1、准备篇
- 让访谈环境尽可能舒适放松 ,准备好饮料零食
- 在开始前向用户说明:
(1). 回答没有对错,只需要表达您自己的观点即可
(2). 如果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觉得无法回答,可以直接说出来

2、技巧篇:下面译介 在最早详述攀梯术之应用的论文中,举出的五个经典技巧与案例。

(1)情境唤起
通过让用户假想、回忆(使用产品的)情境,引起他/她的思考。

研究员:您说您倾向于在周末与朋友聚会时喝果酒,为什么呢?
用户:因为酒精比较少,但是饱足感强,我就会喝得比较少、比较慢
研究员:为什么跟朋友聚会时,想喝酒精少的酒呢?
用户:不知道啊,没想过
研究员:这样吧,您回忆一下,最近一次跟朋友聚会时喝果酒的场景是什么时候 ?*
用户:上周末
研究员: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果酒呢?
用户:我不想喝醉
研究员:为什么不想喝醉呢?
用户:喝醉了就没法跟朋友交流啊,我需要融入朋友圈里

梯子:
V 归属感 (融入朋友圈里)
C 与朋友交流
C 不喝醉
A 酒精少

(2)假设某物或某状态的缺失
让用户思考,某物/状态如果缺失了会如何。

研究员:您说您倾向于下班回家后喝果酒,因为味道醇厚。为什么下班后需要喝味道醇厚的酒呢?
用户:没为什么,辛苦工作后来一杯,让我感觉满足
研究员:为什么下班后喝一杯让你满足的酒很重要?
用户:不知道啊,喜欢就是喜欢
研究员:如果你家里刚好没有果酒,那你会怎么办 ?*
用户:可能喝啤酒吧
研究员:和喝啤酒相比,喝果酒有什么差别?
用户:喝啤酒的话,我可能会一直喝下去。但是果酒的话,一杯就差不多了,就想止口了。
研究员:为什么你不希望一直喝下去呢?
用户:喝多了很容易困,早早就睡去了。那我就没法跟我妻子聊天沟通了。
研究员:与你的妻子沟通,对你而言很重要吗?
用户:当然,家庭和谐很重要啊。

梯子:
V 家庭和谐
C 与妻子沟通
C 不容易犯困
A 容易止口
A 味道醇厚

(3)反面攀梯
用户无法说出做某事或想要某种感觉的原因时,可询问他/她不做某些事情,或不想产生某种感觉的原因

研究员:果酒有12盎司和16盎司两种规格,您更常购买哪种规格呢?
用户:我总是买12盎司的
研究员:为什么呢?
用户:不知道啊,习惯吧
研究员:为什么不买16盎司的呢 ?*
用户:太多了,我喝完一瓶之前,气都跑没了,就只能扔掉
研究员:扔掉啤酒会带来什么问题吗?
用户:让我觉得很浪费钱啊。
研究员:钱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用户:我负责家庭开支的规划,我有责任不乱花钱。

梯子:
V 家庭责任
C 不浪费钱
C 全部喝完
A 12盎司

(4)时间倒流对比
让用户反思过去,并与现状对比

研究员:您说您通常在酒吧的时候会喝果酒,为什么呢?
用户:不知道啊,习惯点这个
研究员:和几年前相比,您现在在酒吧的点酒习惯跟几年前有什么不一样吗 ?*
用户:嗯,现在和以前还是不太一样的
研究员:有什么变化呢?
用户:以前念书的时候,基本上就是喝啤酒。
研究员:那现在为什么喝果酒呢?
用户:现在工作了,和同事出去喝酒,喝果酒看起来比喝啤酒好。
研究员:为什么?
用户:果酒的酒瓶设计和包装,显得比较高端。
研究员:这对你而言很重要吗?
用户:反映一个人的形象嘛,显得比较成熟、职业化,拉近和同事之间的距离。

梯子:
V 拉近和同事之间的距离(归属感)
C 成熟、职业化的形象
C 高端
A 酒瓶设计和包装

(5)重定向:沉默;重述确认
用沉默或通过再次询问确认的方式来鼓励用户继续讲

研究员:您说喜欢果酒里的碳酸,您觉得碳酸有什么好处呢?
用户:没什么特别的吧
研究员:果酒里的碳酸呢?
用户:没什么吧?
研究员:(沉默)
用户:我想起来了,有碳酸的话,口感比较爽。
研究员:爽意味着什么呢?
用户:可以快速止渴啊,特别是刚刚运动完的时候,来一瓶最赞了。
研究员:您刚才提到“赞”,您能具体解释一下这是怎样的感觉呢?
用户:像是一种对自己的犒劳吧,我完成了自己定下来的锻炼目标。

梯子:
V 完成目标(成就感)
C 快速止渴
C 口感爽
A  碳酸

除了上述几种技巧,笔者的个人经验还包括以下几条:
- 在访谈过程中对用户的情绪保持关切,不要层层逼供
- 在进入高层级阶段前,可以直接告诉用户,“接下来我们会谈到的可能更多与你个人相关”
- 若用户纠结于一些属性细节,可以引导说,“尝试从更抽象/概括的层面来想一下……”
- 访谈过程中可以适当做快速笔记,把核心概念及时记录下来,以免遗漏

3、小结
攀梯术可以应用在任何形式的访谈中,本质上它反映的是一种层层深入的追问手段。然而攀梯过程对研究员的访谈技巧有着较高要求,最好的方式还是多多练习。

四、攀梯术之数据分析

所有攀梯访谈结束后,数据的汇总与分析有几个步骤:
1. 进行内容分析 ,将所有ACV分别 编码
2. 建立涵义矩阵 (implication matrix),其中表内整数部分表示概念之间(列与对应的行)有直接关系的次数;小数部分,表示要素之间(行与对应的列)有间接(indirect)关系的次数。 直接关系是指两个概念在紧邻的梯阶上,间接关系指概念在同一条梯子上但不紧邻(需要通过其他概念连接)。比如下表中,1号概念与12号概念对应值为 4.06,表示有4个用户将1与12直接关联,6个用户将它们间接关联。

3. 建立层级价值图 (Hierarchical value map; HVM) 。该步骤还需要先设定截断值(cut-off),即舍弃一些连接值过低的概念。接下来通过逐行逐列分析,将各个概念进行衔接。例如上表中,第一行第一个大连接值出现在(1,10),即1碳酸-10神清气爽之间,而10神清气爽连接到12解渴,12连接到16奖励……以此类推,最终在1-10-12-16-18-22之间建立一条链条。当然,具体的分析还有很多约束,在此不赘述,详见参考文献中给出的案例。

最终建立的HVM示意如下,它可以揭示概念的层级以及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出消费者关于研究主题的心智模型,为进一步的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提供参考。


五、攀梯术之延伸

攀梯术已被沿用二十余年,后续还发展出软梯(soft laddering)和硬梯(hard laddering)两种。软梯法是上文所述的深度访谈方式,更适合小样本和探索性研究。硬梯法则是以问卷的形式,“强迫”用户一定要写出A连接到哪些C 和V,更适合大样本验证性研究。

其实,可以完全脱开MEC模型来应用攀梯术,它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抽象、层层深挖。这让人联想到丰田汽车创始人之父丰田佐吉所提出的五问法(five whys),即对于一个问题(表象)进行五次追问,顺着因果链条,找出问题之根本。读者朋友们也可以将之应用于解决各种生活疑难,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许就能看到更真实的答案。

参考文献
Laddering theory, metho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Reynolds, T. J., & Gutman, J. (1988).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8, 11–35.

Laddering: A Research Interview Technique for Uncovering Core Values

Understanding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the means-end approach to marketing and advertising strategy (pp. 91–118). Mahwah, NJ: Erlbaum.

Introducing a "Means-End" Approach to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hy Users Choose Particular Web Sites Over Others.

Introducing contextual laddering to evaluate the likeability of games with children. Bieke Zaman. COGNITION, TECHNOLOGY & WORK Volume 10, Number 2,